突厥崛起的时候,整个中原四分五裂,无比混乱,广大百姓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本来,这几乎可以说是历史上游牧民族进攻中原的最佳机会。局面对突厥来说,绝对比后来蒙古南下灭掉宋朝更要有利。然而,倒霉的突厥,遇上了善用权谋的隋文帝和尚武喜战的隋炀帝。中原政治阴谋的历史远比游牧民族丰富,在隋文帝的一手策划下,突厥内讧更加剧烈,有限的精力和人力都用在了内耗上,实力大为削弱。后来在炀帝御驾亲征、铁血统治下,突厥始终难成气候,直到隋末乱世纷争时,势力圈终于变大,结果还被李渊利用,此为后话。
汉朝之后匈奴分裂,南匈奴内附,逐渐汉化。北匈奴逐渐西迁,进入欧亚大陆,给当地的政治格局带去了剧烈的变化。匈奴的一些散支,依旧生息繁衍在他们的家乡——广阔无垠的北方草原。突厥人就是其中的一支。
与中原作战失利后,突厥人迁居到金山(新疆阿尔泰山)之南,以游牧为生。当时柔然汗国强盛,突厥人不得不受其奴役,为他们充当“铁工”,但势力渐盛。
公元546年,突厥部落酋长阿史那土门,向柔然主求婚。柔然主不但不许,还辱骂道:“尔是我锻奴,何敢发是言也!”这一句话使柔然汗国遭到了灭国之祸。公元553年,阿史那土门发兵击柔然,趁势灭掉柔然汗国,自号伊利可汗。自此,建立了突厥政权。突厥建国后,牙帐设在都斤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脉)。突厥人以狼为图腾,帐前大旗称“狼头大纛”,在漠北称雄一时,声威大振。
突厥初起时,中原正逢五胡十六国和南北朝的分裂和动乱时期,无力应付边防事务。突厥人强盛后,逐渐骄横起来,时时闯入中原劫掠财富人口。当时,北齐、北周都没有力量跟它抗衡,只好竞争呈献珠宝财货和公主美女,希望获得援助。突厥的木杆可汗就曾经骄傲地说:“我在南方有两个孝顺儿子,我想要什么,他们就会送什么。”
隋初天下方定,不宜动武。隋文帝采纳了大臣长孙晟的建议——远交近攻、离间强部、扶助弱部,以谋攻为主,军事打击为辅。长孙晟到过突厥,熟悉突厥的情况,他的策略避免了大规模的用兵。突厥各可汗间很快相互猜疑,隋乘机出兵,坐收渔利。
583年,隋朝兵分八路反攻突厥。突厥本是一个靠军事力量在很短时间内建立起来的多民族国家,部落之间、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综合能力的强弱参差不齐,各种矛盾在“可汗”的铁腕强权政策下被压制下来,随着突厥对隋朝军事行动的不断失利,突厥内乱,各可汗都遣使入朝,请和求援,但隋文帝一概不许,让他们继续互斗。584年,阿波可汗的势力逐渐强大起来,号称西突厥。自此,突厥分裂为东、西两部。西突厥在阿尔泰山以西,东突厥则控制着东起兴安岭西到阿尔泰山的广大地区。
公元585年,隋文帝遣使联络阿波可汗,表示对他的支持。这样,东突厥西面为西突厥所困,东面还有契丹的攻击,只得遣使来求救,请率部迁往漠南,寄居今内蒙呼和浩特市北部地区。隋文帝允许了他的请求,并命杨广出兵援助。东突厥得隋军援助,击败了阿波军。东突厥与隋定约,承认了隋皇帝为真皇帝,自己为藩属国,受隋保护。隋文帝册封其突利可汗为“启民可汗”,隋政府并迁其属民于河套等地定居。603年,西突厥“达头可汗”在西突厥的国家内乱中流亡到中国的青海,最后不知所终。
615年,突厥始毕可汗部势力日益强大,威胁隋北部边境,突厥始毕可汗趁隋炀帝出巡北塞,率领数十万骑兵进行攻击。炀帝提前得到消息急返雁门。突厥始毕可汗率军进攻雁门,雁门郡41城被突厥军攻占39城,只剩雁门、崞县两地。炀帝被重兵包围,幸得可贺敦(可汗妻的称号)义城公主(隋朝公主)说好话,才被狼狈的放了回来。史称雁门事变。炀帝召各地隋军援救雁门。各郡援军汇集在忻口(今山西忻县北)。突厥始毕可汗得知隋各路援军到达,又得到北边有急的情报,九月撤军出塞,隋军乘机追赶到马邑,俘虏突厥2000余人后撤回,并收复雁门各郡。
此后到唐朝李世民统一中国的时候,东突厥一直是盘踞在蒙古草原的一只强势的军事集团。以致隋末乱世时的军阀薛举、刘武周、梁师都、李轨、高开道、王世充,甚至李渊,为夺取中央政权都先后向东突厥“始毕可汗”俯首称臣,以换取东突厥的军事援助。
统一是立国的生命,分裂是败亡的根源。历史上无数的事实证明了这一规律,隋与突厥的胜败变化就是其中一例。隋获得成功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国内统一,而突厥败亡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其内部分裂。统一与分裂造成了力量的转变。北朝时,齐、周分裂,争向统一的突厥进贡求援;隋文帝时国内统一,击败了分裂的突厥;隋末大乱,北方割据的势力又再次向统一的突厥称臣献礼,突厥给他们封号,助长其分裂的势力,借以坐收渔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