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是一个民族历史传承的重要载体。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种类众多的国宝。这些国宝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智慧的结晶,蕴藏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它们往往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中华文明历史进程的标识,对中华民族有着特殊的凝聚力。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也是世界上文物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众多国宝的流失经历曲折离奇,值得国人为之反思。
国宝的大规模流失始自清末。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中华民族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黑暗中,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由于战争原因,我国的国宝大量流失到海外。紫禁城、圆明园、颐和园等国宝聚集之地几乎全部被劫,中华国宝大量流失。尤其是1860年,英法联军对圆明园进行了野蛮的劫掠和焚烧,其后的八国联军纵兵三日,北京古城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浩劫,数不清的奇珍异宝被掠至海外。其中《女史箴图》、《永乐大典》以及圆明园的兽首,都是在这一段时间被抢劫到海外的。
战乱时期,还有大量国宝、文物是被一些外国“探险家”以科学考察的名义掳掠而去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亚和中国西北地区是各国探险家光顾的热点,他们组织成“探险队”和“考察队”,纷至沓来,在未经中国政府许可的情况下,在中国西北地区肆意盗窃文物,发掘古文化遗址,造成了中国文物的大量流失。著名的敦煌壁画、遗书、黑水城文物以及楼兰、米兰等西域文化遗址都在这一期间遭到了极为惨重的毁坏和盗窃。
还有一种途径就是国外奸商勾结中国的反动军阀和古董商以极低的价格买下偷运出境的。比如孙殿英偷盗清东陵后,为了购置军火,把大量的文物贩卖到海外;安阳殷墟甲骨文出土后,由于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导致不断流失;昭陵六骏则是被被非法奸商毁坏后盗卖到美国。这种通过非法交易而流失到国外的国宝也是数不胜数。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华夏大地上的珍贵国宝被挖被盗的现象有所抬头,又有一些无价瑰宝经过无数黑手,偷运出境,流出国门。
流失海外的国宝几乎涵盖了我国所有的文物种类,包括书法、绘画、瓷器、陶器、雕塑、铜像等各类珍品,主要分布在英国、法国、美国、日本等国家,仅在大英博物馆就馆藏中国文物2.3万多件,其中不乏国宝级的珍品和绝品。面对如此光彩夺目、数量众多的中国古代艺术瑰宝,我们在为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杰出创造力感到自豪的同时,也为国宝流落海外而感到痛惜。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高度重视流失国宝的回归工作。从政府到民间,都在对流失到海外的文物进行调查。据不完全统计,在全球47个国家200多座博物馆中,中国文物不下百万件,均是文物中的精品。保守估计,国外民间收藏的中国文物数量是博物馆所藏的10倍。如果加上20世纪80年代以后盗掘走私出境的文物,流失到海外的文物数量相当可观。
近年来,我国政府和民间组织、企业在全球各地追索和赎买流失海外的文物,并取得了一些成绩,现阶段,我国促进文物回流主要是通过政府讨还、市场购买和友人捐赠三种方式。
政府讨还文物是我国文物回流的官方渠道。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各大博物馆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和收藏流失文物的海外机构联系,希望能够有效的促成文物的回流。无论是从联合国制定的法律还是世界各大博物馆的态度来看,能够真正达到我国所期望目标的路还很艰辛,也是现阶段最难以成形的回流方式。
市场购买是目前比较常用的一种文物回流手段。如今文物在市场可以自由流通,国家可以有选择的通过市场把珍品级的国宝有效的回收到博物馆。但这种国宝回家方式面临着资金不足的问题。国家划拨的资金是极其有限的。当流失海外的米芾真迹《研山铭帖》2003年露面的时候,国家以2999万元的高价拍卖得手,但这几乎是当年抢救海外流失文物基金的全部。
民间捐赠也是近几年来文物回流的一种方式,但毕竟具有这样崇高境界的文物持有者还是少数,能够回流的文物数量实在有限。
本书记述了不同时期不同方式流失到海外珍宝中有代表性的一部分,期待透过国宝不平凡的经历,帮助读者认识流失海外的国宝,也为这些艺术珍品回归故里尽一份绵薄之力。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愿国家更强大,愿民众之心更凝聚,愿所有的流失海外的国宝能够早日“魂归故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