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序




  先秦诸子哲学的集大成者

  一、劝学人的认识和才干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教育和环境影响取得的,是“善假于物”的结果。

  二、非相相术是骗人的,有学问的人是不信这一套的。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非相”,即非难、批判相术的意思。

  三、非十二子要实现“一天下,财万物”的政治理想,必须统一思想,效法“仲尼、子弓之义”,“务息十二子之说”。

  四、王制要实行“王道”,必须结束诸侯异政、分裂割据的局面,用封建等级名分来确立新统治秩序,破格提拔封建制度崩溃后新兴起的知识分子。

  五、富国要使国家富强,必须通过裕民政策使百姓先富起来;百姓富裕了,国家才能富裕,即“下富而上富”。

  六、议兵(节选)战争的胜负取决于民心,在政治上争取民心,才能夺取天下;在军事上要以法治军、赏罚分明,加强军队纪律。

  七、天论天就是没有意识的自然界,天不能决定人间的吉凶祸福,人要顺应自然,但不能消极等待自然的恩赐,要主动去认识自然法则,并利用自然为人类谋福。

  八、正论君王之道利于彰明、不利于隐秘,利于公开、不利于隐匿。只要像汤武那样修行正道、兴利除害,就会使天下人归顺。

  九、解蔽外界事物是可以被认识的。人们知识上的错觉和疑神疑鬼,原因是心有所偏,要全面看问题,克服片面性。

  十、正名事物的名称是人们“约定俗成”的,而这种“约定俗成”必须通过感官接触到外物和心的验证才能确立。

  十一、性恶荀子持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人有善良的表现是后天人为努力的结果,既然人本性是恶的,那么顺着它自然发展,就会导致社会混乱。

  本书探讨的是荀子的思想精华。荀子所处的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百家争鸣的光辉年代,而荀子所在的稷下学宫,也是当时人才荟萃的著名处所。他十五岁就到齐国游学,当时是齐国称雄东方的时代。齐国君主不惜重金招贤纳士,广纳雅言,鼓励辩证。稷下学士们相互辩论、著书立说,当时的齐国文风鼎盛,不仅在思想上观念活跃,更推动了学术研究的开展。

  身为战国后期著名的学者和政论家,荀子广泛吸收了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流派的前卫观点,建立了一个规模宏大的思想体系,成为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理论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文化教育等领域,在学术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

  荀子在历史上最突出的贡献,一是他的自然观,二是他的性恶论,这些观念影响深远。东汉王充关于“天地合气,万物自来”、“夫天道,自然也”的科学精神(《论衡?自然篇》);唐朝柳宗元“功者自动,祸者自祸”的见解(见《天说》),以及刘禹锡“天与人相交胜”的思想,都与荀子的自然观有着密切的联系。

  荀子认为,天地万物是唯一实在的物质世界,各种事物都处于这个物质世界当中,而自然界的变化也是自然对立的阴阳两气相互作用的结果。荀子认为自然万物的运行是有规律的,《天论》篇开宗明义就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它有自己产生、运动、发展的规律,所有的那些日月星辰、阴阳四时等现象的出现,都是随自然规律的运行而产生的正常现象。

  荀子还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的观点,把天与人相分离,指明两者并无任何关联。如果人们加强生产,节约开支,即使天有再大的能耐也不能使人贫穷;如果荒废了农业生产,而又奢侈浪费,天也无法使人富裕。不仅人的祸福吉凶与天无关,而且社会的治乱、国家的兴废,也同样与天无关。荀子这种天人分离论,是第一次从理论基础上把人与神、自然与社会区分开来,是对天命迷信的最有力批判,而在人性论方面,针对孟子的“性善”论,他所提出的“性恶”论,目的在于强调后天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他强调,人应当以主观的努力,去改造自己的自然本性,而非放任自己的本性,为所欲为。而荀子也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教育家,长期从事教英育才的工作,直到晚年也未曾停止教学生涯,因此形成了较为有系统的教育理论和教学原则。

  在他看来,儒家经典著作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培养为社会效力的圣人、君子,是教学的根本目的。除了书本知识以外,良师益友的言传身教也是不容忽视的。既有书本知识,又注重师法之教化,这还不够,还要追求纯粹之美的境界。他要求人们对学问的爱好,就像眼睛爱看各种色彩,耳朵爱听各种美声,嘴巴爱吃各种美味那般,坚定不移,这就叫做“德操”。是荀子对君子之学的最高要求,也是荀子教育观的主要内容。

  荀子认为,要想获得真正的知识,就要专心一意,持之以恒。“解蔽”是荀子的认识论,也是荀子的治学方法,他以“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劝学》)等一连串的比喻,来说明要想获得真正的知识,就要专心一意,持之以恒,他的教育理论和主张,深刻精辟,又浅显易懂,从今天的观点来看,仍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教你看懂”中国古典名著系列,希望能为读者开启一条通往中国文学之路的捷径,以浅显的文字、活泼的导引、有趣的注释与生动的补充说明,跳脱枯燥乏味的学究式说理,重新编撰成可以轻松阅读的作品。能看懂古人的文字,就能领略他们的思想脉络,了解当时社会文化的状态,找出可以学习借鉴的智慧精华。因为了解、欣赏,而能借鉴学习;因为借鉴学习,而能延伸应用;因为应用,才能承前启后,激发创作的种子。

  文学的魅力不应该受限于时代、语言、国界的束缚,而文体的表达方式,也不应该只能有一种诠释方法。就像我们想读世界各国的文学作品,可以借助翻译来读懂它的道理一样,中国许多优美的经典文学创作,也不应该受限于文言文的隔阂,而让现代的读者望之生畏。中国古典作品的浩瀚精彩,博大精深,如果能找到更多元的入门通道,那么成千上万的精彩创作,将会是人人都喜欢阅读的最佳读物。

  高谈文化总编辑许丽雯先秦诸子哲学的集大成者

  中国史上第一次的思想大解放与学术大繁荣时期,首推春秋战国时期。那是一个百家争鸣、光辉灿烂的时代。战国时代位于齐国都城的稷下学宫,就是古代中国人才荟萃、百家争鸣的学术场所;而荀子,正是长期活跃于稷下学宫的杰出思想家、文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