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在伦敦




  就在来英国的途中,怀德船长在介绍伦敦的风物时,便向郭嵩焘说起过蜡象馆,说它集五大洲名人于一堂,聚两千年历史风云于一瞬,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置身其间,真有几分超越古今之感。又说中国的林则徐也跻身其中。

  郭嵩焘当时很惊讶,忙问所谓五洲名人系指哪些?怀德乃从容数与他听,什么美国的华盛顿、法国的拿破仑、俄国的彼得大帝等,都是历史上有名人物,至于英国的名君名将和圣哲则数不胜数,将这些人物陈列一室,受后人景仰、膜拜,无非也是启迪后人之意。

  一听“受后人景仰、膜拜”,郭嵩焘立刻想到了文庙,孔、孟、颜、曾及子思也都塑像其中,其余七十二贤人及朱夫子等皆以神主附祀于侧,受后人膜拜,永受馨香。但洋人与中国,各有所尊。林则徐怎么能进入英国人的蜡象馆呢?这不等于入祀英国的贤良祠吗?他虎门禁烟,几窘英人,是为英国人所痛恨者?他真有几分不信。今天,蒙上野公使提醒,乃决定去看一看。

  回到使馆,匆匆吃过午饭,他即邀约了好几个人去威克斯独索——蜡象馆参观。

  车行数里,到了蜡象馆,馆主听说中国公使前来参观,乃亲自出迎,并陪同解说。郭嵩焘等人在馆主的陪同下,缓缓进入大厅,正中一人即美国首届总统华盛顿,旁边两人,各取轻松自如的姿势站立,左为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人杰弗逊,右为美国颁布《黑奴解放宣言》的林肯……

  郭嵩焘是略知华盛顿的,也知道美国人崇拜他,至今仍以他的名字为都城的名字,对杰弗逊和林肯却不甚了了。他想,身为十三州民军总司令的华盛顿是领导美国人赶走英国殖民者、使美国获得独立自由的领袖,英国人居然将他的蜡象列于正厅,可见洋人承认事实,不以个人好恶为好恶,林则徐得“附祀”其中也就不以为怪了。

  刘孚翊眼尖,他站在华盛顿像前四周一扫,立刻发现在左边的门边有一身着一品文官公服、戴大红金座孔雀花翎的中国人。走近一看,正是被大清咸丰皇帝谥为“文忠”公的林则徐。此像为坐像,座为太师椅,面前摆一部《南京条约》。

  使团中,刘锡鸿是惟一见过林则徐的人。时刘锡鸿就读于广州越秀书院,身为钦差大臣、两广总督的林则徐曾亲至越秀书院看望师生,因此之故,他至今仍牢牢记住了林则徐音容笑貌。

  眼下众人都问刘锡鸿,蜡相像不像林文忠公?刘锡鸿从不同角度和远近仔细端详蜡像,平心而论,此蜡像与生前的林则徐毫无二致,创作者抓住了一代荩臣时时忧心国事的特征,虽只表现他的一瞬间,但人物目光如电,面色凝重,似看到摆在大清朝这个老大帝国面前的许多新问题,似已洞察到了我们这个时代的走向,显得是那么有信心。

  刘锡鸿对蜡像的作者算是服了,可他转念一想,洋人为什么不塑孔子及中国历代名君贤相,却单单塑一个林文忠公呢?真不知是何居心。

  有此一想,在众人的追问下,他只略略点了一下头,用颇为不屑的口吻说:“勉强形似。”

  郭嵩焘从刘锡鸿闪烁其词的神态中似乎窥见到了什么,他没有见过林则徐,却从这尊塑像中得出人物十分传神的结论,似乎面前正是他心中的林则徐。

  他想,作为一件艺术品,这已是十分难得了,中国传统绘画追求的就是传神啊,不是有九方皋相马,不在骊黄牝牡之间一说吗,何必要问像不像呢?于是他说:

  “我看不错,洋人能凭记忆、凭想像塑出一尊蜡像且十分传神,已是难得了,作为冤家对头,又肯将文忠公列于一代伟人之中,则更难得了。”

  一听正使连连夸奖,刘锡鸿也不顾馆主在侧,立刻头一偏冷笑说:“哼,自古薰莸不同器,忠奸不并存。这样好人坏人同受香火,林文忠公在天有灵还不气死?”

  刘孚翊说:“大人,林文忠左右可全是一代伟人呢!”

  刘锡鸿狠狠地剜了刘孚翊一眼,说:“一代伟人?哼,你不见他面前摆了一纸《南京条约》?这是林文忠公生前切齿痛恨的!所以我说这不是受供奉,是在受羞辱!”

  中国数千年历史,伟人辈出,洋人为什么只塑林则徐,而且他面前要放一纸上华文下英文的《南京条约》?众人围绕这个问题议论纷纷,刘孚翊说:

  “洋人对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太不了解,只知有一个林文忠公,自然塑他的像。”

  张斯栒摇摇头说:“不见得,我看这未尝不是明褒暗贬、棉里藏针。”

  张德彝说:“依我看,各位全错会意了。洋人的摆设,哪有如此高深的用意?须知蜡像馆是个人展出,不代表官方,不能与奉敕建造的文庙或贤良祠比,我们的圣人贤哲因阐述圣学有成,故附祀文庙,本朝的大臣因文治武功有成,附神主于贤良祠,事迹附国史馆,让后人瞻仰,永享俎豆,那是何等神圣的事。而这蜡像则和天桥的泥人、面人差不多,摆着好看,哄娃娃什么的,就有什么意义,也不过是寓教于乐罢咧。”

  争了半天,毫无结果,黎庶昌忍不住了,乃直接问馆主,张德彝充当了翻译,他与馆主叽哩咕噜讨论了半天,才说:

  “洋人说,蜡像馆之设,主要是向世人展示他的雕塑手艺,当然也有向后人宣讲历史的用意。中国的伟人之所以选定林文忠公,是因为林文忠公最为洋人所熟悉,在洋人中又最有争议,贩鸦片的自然恨他,可也有不少人认为他做得对,所以馆主便为他塑像,且录《南京条约》全文于他面前,其用意无非是表示事有本末,物有始终罢咧。”

  众人这才连连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