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州复闸




  本则笔记记载了北宋天圣年间真州运河废埭建复闸的事。

  复闸的设计是在河道上大落差的地段修建两道闸门,用以节制水流。当船上行时,就关闭下游闸门,让上游的河水进入闸门区抬高水位,船也随之浮起,升到与上游水面齐平,便可以平稳进入上游。当船下行时,关闭上游闸门,开启下游闸门,水位平缓下降,船也随之落下。由于复闸在改善航运条件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此现代内河航运中仍在使用,如长江葛洲坝船闸就是一座现代化复闸。

  复闸的修建,在我国历史上是从唐代开始的。据《宋史·河渠志》记载,唐代宝历初年,观察使李渤曾在灵渠建立斗门,用以解决漕舟航运问题。

  真州船闸修成后,既扩大了船的运载量,又减少了维修费用。废埭造闸,这确实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措施,在我国航运技术史上也是一次重大的革新。

  淮南漕渠【漕渠】可作漕运的渠道。这里指隋代开凿的运河。,筑埭【埭】拦河土坝。古时在水位落差显著的地方拦河筑坝,中间留一条航道。行船经通时,可以用人力、畜力或绞车牵引。埭,音dài。以畜水,不知始于何时。旧传召伯埭谢公所为。按李翱《来南录》,唐时犹是流水,不应谢公时已作此埭。天圣中,监真州排岸司【排岸司】官署名,掌管纲船运粮至京城后交卸、支付工钱等事务。、右侍禁【右侍禁】宋代武臣阶官名。陶鉴始议为复闸节水,以省舟船过埭之劳。是时工部郎中【工部郎中】工部各司长官。工部是尚书省六部之一。方仲荀、文思使【文思使】宋代官名,为西班诸司使的属官。张纶为发运使【发运使】宋代官名,主管漕运,后兼管茶盐钱政。他的副手称发运副使。、副,表行之,始为真州闸。岁省冗卒五百人,杂费百二十五万。运舟旧法,舟载米不过三百石【石】古代的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石,音dàn……闸成,始为四百石。其后所载浸多,官船至七百石,私船受米八百余囊,囊二石。自后北神、召伯、龙舟、茱萸【茱萸】埭名。茱萸,音zhū yú。诸埭,相次废革,至今为利。予元丰中过真州,江亭后粪壤中见一卧石,乃胡武平为《水闸记》,略叙其事,而不甚详具。

  【译文】

  淮南的漕渠,修筑埭来蓄水,不知道开始于什么时候。旧时传说召伯埭是谢安修筑的。考查李翱《来南录》,这里在唐朝时还是畅通的流水,不应该在谢安时代就已经修筑了这座埭。天圣中,监管真州排岸司、右侍禁陶鉴才开始商议修建复闸节制水流,来节省行船过埭的劳力。当时,工部郎中方仲荀、文思使张纶任正、副发运使,上表奏准以后,首建了真州闸。每年可省去多余的河卒五百人、杂费一百二十五万。船运旧法规定,一条船载米不得超过三百石。闸建成后,开始时可装运四百石,以后载运数量逐渐增多,官船达到七百石,私船可装米八百多袋,每袋是二石。自此之后,北神、召伯、龙舟、茱萸等埭,都相继废除,建为复闸,至今成为水运之利。我在元丰年间经过真州,在江亭后面的粪土中发现了一块横倒着的石碑,原来是胡武平所撰的《水闸记》碑文,大略地叙述了这件事,但是不很详尽。

  苏昆长堤

  本则笔记记载北宋嘉佑年间修建苏昆长堤的事,这是在浅水中修建长堤成功的一例。由于苏州、昆山地处水乡泽国,因此取土成了修堤的最大难事。筑堤者用人工围墙的办法,在水中隔离出六丈宽的干土段,解决了这一难题。在修堤时,又采用开渠与筑堤同步进行的施工方式,挖掘出的泥土可以就近堆积在堤基上。这样,渠成堤也就成了。这种施工方法符合现代工程施工运筹学的原则,是一种省工省时的方案。从笔记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的聪明才智。

  苏州至昆山【昆山】治所在今江苏昆山。县凡六十里,皆浅水无陆途,民颇病涉,久欲为长堤。但苏州皆泽国,无处求土。嘉佑中,人有献计,就水中以籧篨【籧篨】粗的竹席。籧篨,音qú chú。、刍【刍】喂牲畜的干草。刍,音chú。稿为墙,栽两行,相去三尺。去墙六丈,又为一墙,亦如此,漉水中淤泥实籧篨中,候干,即以水车汱【汱】原指水落貌,这里指汲水。汱 ,音quǎn。去两墙之间旧水,墙间六丈皆土。留其半以为堤脚,掘其半为渠,取土以为堤。每三四里则为一桥,以通南北之水。不日堤成,至今为利。

  【译文】

  苏州到昆山县共六十里,都是浅水而没有陆路,百姓都苦于往来涉水,很久就想要筑长堤。但苏州到处都是水乡,没有地方取土。嘉佑年间,有人建议,在水中用粗竹席和干草做成墙,排立两行,相距三尺。在离墙六丈的地方,又用同样的方法再做一道墙。捞起水中淤泥填实到竹席墙中间,等淤泥干了,就用水车汲去两道墙中间的积水,墙中间六丈宽的地方都是泥土了。保留它的一半作为堤基,把它的另一半挖成河渠,挖出的土用来筑堤。每三四里就修一座桥,来沟通南北的水流。不久堤就修好了,至今还给予人们交通之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