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沈括奉诏出使辽国。在使辽途中,他注意观测和考察了所遇见的种种自然奇观。本则笔记记述的就是他在北方见到的虹这一光折射现象。

  虹是空气中水珠对日光折射的结果。雨过天晴,阳光照到空中的水珠上,由于太阳光包含了七种不同频率的光波,这些光波折射的方向不同,从而形成了七色的光环,这就是虹。沈括引用孙彦先的话解释了虹的成因:“虹乃雨中日影也,日照雨则有之。”这一见解无疑是正确的。

  另外,他还观测到虹在天空的位置及运动方向。沈括发现,虹与太阳的位置是相对的。当傍晚太阳偏西的时候,虹就出现在东方,人“自西望东则见”。同时,傍晚的太阳在天空运行的轨迹是向西北运行,因此虹相应地向东运动。

  沈括的观察极为细致,而他的观察结果也是符合科学原理的,因而代表了宋代天象观测的最高水平。

  世传虹能入溪涧饮水,信然。熙宁中,予使契丹,至其极北黑水境永安山下卓帐。是时新雨霁【霁】雨住天晴。霁,音jì。,见虹下帐前涧中,予与同职扣涧观之,虹两头皆垂涧中。使人过涧,隔虹对立,相去数丈,中间如隔绡縠【绡縠】薄纱。绡由生丝织成,縠有绉纹,都是半透明状的织品。绡縠 ,音xiāo hú……自西望东则见(盖夕虹也)。立涧之东西望,则为日所烁,都无所睹。久之,稍稍正东,逾山而去。次日行一程,又复见之。(孙彦先【孙彦先】孙思恭的字。孙为宋代登州(今山东蓬莱)人,曾考中进士,精通天文历算之学。云:“虹乃雨中日影也,日照雨则有之。”)

  【译文】

  世人传说虹能够进溪涧饮水,确实如此。熙宁年间,我出使契丹,到达他们最北边黑水境地永安山下设帐宿营。那时刚刚雨过天晴,看见一道虹下到营帐前边的溪涧中,我和同僚走近涧边观看,虹的两端都垂到溪涧里面。派人过涧,隔着虹与我们相对站立,相距几丈,中间像隔着一层薄纱。从西朝东望,就看见虹了(因为这是傍晚的虹);站在涧的东边向西望,就被太阳照耀,什么都看不见了。过了很久,虹逐渐移向正东方,越过山岭而消失。第二天,走了一段路,又重新看见了它。(孙彦先说:“虹乃是雨中的日光影像,日光照在雨珠上就有虹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