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第一声问候》




  周望长期从事的主业是电视新闻报道,但他更喜欢纸质新闻的写作,他认为电视是视觉艺术,电视新闻必须用画面产生的冲击力感染观众,可在多数时候很难寻找到有这样冲击力的画面;而报纸则不同,只要新闻有由头、视角好,记者便用一支笔就可在白纸上自由驰骋,报道事件,剖析问题,发表评述,这对于深度报道来说更是有益。以前,他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发了不少深度报道的稿子,如果真要按影响力大小来划分的话,这些稿子至少有三分之二是发在全国各地的报纸上的。

  担任党报总编后,几个月来周望广泛考察、认真研究,对于像《海山日报》这类地方党报该何去何从的问题思考得越加成熟。首先,报纸的定位便是这张报纸的名片,而党报也需要这样的名片。比如央视名牌栏目《焦点访谈》用一句话表达的定位是“用事实说话”,而《东方时空》是“电视新闻杂志”,著名的《南方都市报》是以“传播消息,提供资讯,主打经济,引导消费,服务生活,办中国最好的报纸”为自己定位的,即使是一些省城的党报比如《南京日报》、《四川日报》等,也明确找到各自的定位。党和群众是鱼水关系,党报应该成为党和群众连接的桥梁和纽带,是最直接面对老百姓生活的,是每天最早和老百姓见面的,所以,“第一声问候”几个字豁然跃进他的大脑时,他为这既是报纸的定位也可以作为专刊名字而感到喜悦和高兴。至于作为一份地方性具有党报性质的报纸究竟该怎么办,他继续思索着。一般来说,因为财力及信息资源有限,大多数地市级报纸在基本版数和信息资源方面不可能与省级媒体比肩,所以要“薄报厚办”,追求新闻的必读质量和服务质量,通过强化本地特色、拓展新闻的广度、力度和深度,用亲和力凸现阵地优势。同时,还要树立“小报大办”理念,既要彰显区域特色,又要满足读者越来越高的阅读需求,这就要求地方性报纸实现两个结合:一是选稿的国际化视野与本地化的结合;二是外派记者采访实现影响力的扩张与外地媒体构建新闻联动平台弥补信息资源不足的结合。更要重视为读者办报、坚持开门办报、热线先行的原则,广泛挖掘新闻源。当然,这些举措都只能在解决了体制弊端之后才能实行。要解决长期以来遗留的体制问题,就必须把党报也推向市场,简而言之实行“四全机制”,即经济上完全独立,经营上完全自主,用工上全员聘用,分配上全额浮动,而要实现“四全机制”,必须有一块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试验田”,这便是他心目中隶属于日报社、具有晚报性质的报纸,也是实现扩版目的的根本所在。

  值得庆幸的是,周望的设想得到了省上有关部门和市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省上在同意海山日报社扩版的同时,还把他们报社定为省新闻出版局报业改革的试点单位,将会在多个方面得到全力扶持。根据批复的方案,《海山日报》前四个版继续保留现有的版面设置和特色,以A1、A2、A3、A4版号出现,而后面的十二个版则分别用B1、B2、B3、B4、C1、C2、C3、C4和D1、D2、D3、D4版号出现,围绕着和广大读者的根本利益密切相关的新闻如公共安全与健康、物价、教育、科技、生态和娱乐新闻、体育新闻、名人故事等两个层次,分为时政、社会、娱乐和综合四大板块,A、B、C、D每叠报都有一个“小头版”和头条,如《人民日报》第五版的“视点新闻”那样的深度报道作为“头版”。A版报纸继续以《海山日报》的报头出现,后三叠报纸以《海山日报·第一声问候》的面孔出现,既然属于报中报,《第一声问候》也要出现《海山日报》字样,但两刊的联系紧密,两报统一进行征订而在出报时间上有所不同。《第一声问候》具有晨报性质,所以每天清晨开印,早晨首先发送上市,即使是机关单位也将在上班前走进办公室。“晨报”发送后正刊开始截稿印刷,这样可以补遗深夜至凌晨突发新闻的空缺。这套改版发行办法,目前在国内也是绝无仅有的。而省新闻出版局也正是看中了这点,力图通过《海山日报》的改革,给党报找到一条既具有鲜明党报特色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为一枝独秀的双赢之路。

  报业改革就是人事制度的改革。从体制设置上来说,顺应市场需求进行设置,行政上全部服从社委会的领导,正刊在基本维持原有模式的同时相应减少了一半人员,全部充实到晨报的采编和经营队伍中。《第一声问候》设立三个中心,即新闻采编中心、网络信息中心和报社经营中心,采编中心下设记者部、编报部、综合部,管理全体编采人员,负责报纸所有稿件的采编及筛选,对工作人员进行效能和绩能考核,实行工资保底和奖金上不封顶的考分制,切实把考分和工资挂钩;网络信息中心创建“海山新闻网”,作为接收外埠新闻和发送本地新闻的平台,主要下载国际、国内和外埠新闻稿件,每天更新和发布本报所有稿件以及进行选题策划,为当地群众提供各种生活服务;经营中心顾名思义,下设广告部、发行部、图片社和机动部,全面负责报社所有的经营活动。另外,设置了财务总监和报纸总监,两总监直接对周望负责。

  报业大战,说到底是人才的大战。而人才战略中,管理人才是更为重要的人才。周望知道,报社从业人员在总体上来说素质不错,要比电视台记者高许多,通过报社内部新的调整、培训,加上部分通过社会公开招聘,完全可以实现选聘一流的优秀的编辑、记者。而对于优秀管理人才,周望也成竹在胸早有打算。正报交给韩水平继续负责,暂时是要他维持目前的局面,但肯定要在不远的将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行大的变革,绝对不能四平八稳、依然如旧的样子。就目前而言,正报首先要切实转变办报作风,努力实现“三贴近”,在传媒思路上进行大胆的变革,把长期形成的通知式新闻内容变为读者关心的内容,特别是头版一定要体现出“领导形象平民化,中心工作新闻化,百姓大事重点化”三个原则,图片报道上,把领导报出个性,多用大幅照片和特写等等。当然这种变革需要一个时间表,需要一到两年的过程。

  作为报中报的《第一声问候》是海山日报社新闻改革的试验田,是实现“四全机制”的地方,必须要由年富力强、素质优良、业务水平高、精、尖的同志担任领导职务。在现有的人员中,怎么说来总编是非余震莫属,凭借着周望对余震人品和水平的了解,他一定能挑起这副“试验田”的重担。而执行总编应该由头脑清晰、工作有魄力、出手利落、文笔干练、特别擅长深度报道的既大胆又细腻的女记者左韵担任最为合适。办公室主任沈太平出任了报纸总监,统管报纸质量、稿件投诉、协调部门关系等,至于财务总监的责任更为重大,周望是从会计事务所聘请来的,正刊和专刊除了广告合一外,其余财务相对独立,但所有涉及财务事宜都归总监全权负责。

  报社的机构改革方案的力度可谓空前绝后。可行家感到蹊跷的是,设立的三个中心主任,不仅行政级别和待遇显然高于其他部门主任,而且明显属于多余的环节,一点儿也不符合新闻媒体需要快捷、新颖、程序简化、直通车的特点,特别是这三个主任都是担任过报社部主任、属于提拔对象而一直未提拔的保守型人士。他们在报社是有些影响力的,但习惯于用传统思维办报,属于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也无能力进取的人,要说难听的话,他们这些人可以说是改革的绊脚石。这场很有前瞻性的改革,竟然使用这么几个顽固分子进入主任序列真的令人匪夷所思。当人事方案一宣布,好似给热血沸腾的大家当头浇了冷水,许多人像是一个个泄气的皮球,有些透心凉了。

  在改革总结会上,周望豪情满怀地讲道,纵观古今中外成功的改革范例,不是仅仅砸碎了旧的体制和制度就算万事大吉,而是给所有的人,包括被改下来的对象寻找到一条生存的出路。改革的过程是残忍的,但改革的归宿是应该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其表现应该是温馨和人性化的,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改革才算是取得了成功。报社的改革绝对不能脱离实际,要让人们都寻找到适合自己工作和生存的出路……听起来,他的讲话好像是有所指,因为人们看到连那个被开除的李华强,都给与其扎实的文学功底和闯荡社会的丰富经验的高度评价,在这次招聘中李华强也争取到新闻采编中心综合部主任的职位,综合部是文化、卫生、体育和娱乐新闻的部门,这很适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特别是谈起体育如数家珍的李华强,这样的安排真是人尽其用。如果把报社改革比作是下象棋,那大多数人只能看到棋子落地后的一两招,属于那种只要把当头炮打过去,再不管对方是否暗藏“马踩车”杀机招数的人。可周望面对这盘棋,考虑的是怎样才能获得全局的最终胜利。面对这几个保守甚至还有一定实力的老主任,这也是权宜之计。改革的同时必须要维护稳定的局面,使用这样的策略,把这些人明升暗降不就是为了稳定吗。同时,这样的运行体制也可以起到相互制约的效果。周望的良苦用心等到工作开始运行后,大家方才体会得到。大家敏感地发现,在具体管理细则里,三个中心下面的主任既对中心主任负责,又对总编辑负责,比如发稿的事情,连一般编辑记者,都有权利采取直通车的办法,直接对总编、或者可以说对周望负责。编辑记者可以面对已被主任“枪毙”而自己感觉重要的稿件,采取直取越过部主任、采编中心主任甚至执行总编辑的非常规措施,发到由周望、余震和左韵等人才可以打开的信息库里,只要在每天凌晨报纸截稿前发过去的稿子,值班的老总们一定能看到并决定其取舍。当然,直通车是不能随便使用的,记者的稿子发进来以后,如何再被枪毙了,要扣记者最高的1000分;而稿子如被使用的话,要扣枪毙此稿的记者部主任、中心主任等人500分,因此,这不是新闻稿,而是一颗肯定能踩响的“地雷”,只是不知道踩响后会把谁给炸了。

  稳住了保守派,聘任了闹事人,便稳定了报社欣欣向荣大好的改革局面,这一点周望是深有体会。海山日报社具有比较雄厚的实力,无论从大楼还是办公设施还算比较精良,特别是编采系统刚刚更新,完全符合改版后的要求,只有印刷设备明显老化,与晨报的多种要求很不适应,是制约报纸实现高效、快捷的“瓶颈”。在上报改革的同时,周望便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引进一台德国生产的激光照排印刷机。他从网上查阅的大量资料看到,这种机器最便宜的也需要千万元之巨。钱从哪里来,的确令他感到十分头疼。到任后,财政局已给了一百多万元用于扩版的前期投入,到了扩版招聘人员、建设网站时,市委、市政府领导又指示财政局给安排了二百五十万元的专项经费。目前已探明多种矿藏储量的海山市百废待兴,用钱的地方很多,地方财政对于报社改革已是尽了最大的努力。作为省上新闻改革的试点,周望找到省里的相关部门,可毕竟是对应的文化口,相对都比较贫穷,他们可以给政策,给优惠条件,但就是没有现金。后来,还是省城实力强大的晚报社看在行业和平素关系不错的份上,一次性给海山报社无限期地借了二百万元,但将所有到账资金搂起来一算,还整整短缺七百二十万元。改革动员会后,大家在热火朝天地讨论改革方案,而周望的心思全部在筹措资金上,他独坐在办公室里经常是心烦意乱。那天,从网上看到一则消息,外省一个县为给农民获取一笔贴息贷款用于春耕生产,县政府把刚刚落成的大楼抵押给银行,此举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多数人认为县政府的初衷是好的,但政府大楼属于国有资产,不应该作为抵押物;而银行是相信政府的,但作为发放贷款的金融部门,不能在产权和贷款收益人不符的情况下发放贷款。这样的讨论周望无暇参加,倒是大楼抵押贷款的举措给了他启示。海山日报社大楼虽说有些陈旧,可大楼面积大,地理位置优越,起码价值在两三千万。他把贷款的想法一说出,下面传出了一片反对的声音,都是来自那几个以保守派为自豪的老主任的叫嚣,他们说如果报社改革要真的失败的话,把大楼抵押出去岂不是断了大家的后路,不如就这样四平八稳地继续下去,再看看全国各地哪个党报不是这个样子,只要有党在,就有我们的好日子过。像毛泽东同志说的,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周望知道这些人习惯了安逸的工作节奏,在养尊处优里丧失了工作能力和专业水平,他们畏惧改革,反对改革,都是有自己的功利目的性的。作为一种势力,这些人必须要妥善安抚。于是,想出了设立中心主任、提高级别的高招。果然,他们当了主任后,对于抵押贷款一事再也不提及,甚至是充耳不闻了。

  《海山日报》开始接二连三地刊发整版广告,预告《第一声问候》即将上市,经过几个月的紧张筹备,德国生产的印刷机也安装调试完毕。报社在市容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安置了几十个附有《第一声问候》醒目标志的街头售报亭,这些造型独特的亭子粉刷一新,亭亭玉立地等待着报纸的早日到来。《海山日报·第一声问候》已万事俱备只欠出刊了,编辑们摩拳擦掌地跃跃欲试,记者们马不停蹄地到处采访,兢兢业业地编写出大量质量上乘、主题鲜明的稿件。这些稿件都进入到电脑编辑流程里,作为内部交流的报纸也不时印出,分发到各个部门进行点评,而充满民主气氛的点评意见都张贴在楼道里,供大家学习交流,进行着大战前的练兵和部门之间的磨合。周望一一翻阅,看着这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稿子角度新颖、水平颇高,感到很欣慰,更对未来的报纸充满信心。他只要有时间便参加到各个部门举行的各种观摩会、研讨会里,也更是乐意大家提问题共同探讨。在采编中心的一次会议上,刚从传媒大学毕业的小高向他提出一个什么是好新闻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他体会颇深地说:“我对于好新闻的理解是:叫读者阅读它,令读者关注它,这才是真正的好新闻。所以,我提议,等我们的报纸正式发刊后,在评判是否属于好稿时,应该把读者的意见作为重要的标准来衡量。”

  练兵又快进行了两月,采编回来的稿件堆积如山,一些时效性很强、质量颇优的稿件只能先提供给正报那边使用,否则会夭折的,而大量的稿件都在《第一声问候》积压着,大家心里很是着急,究竟创刊号何时发出,等快到了国庆节,大家想该是时候了,因为按照惯例国庆节是机关单位最喜庆的日子,哪座大楼竣工,哪条公路修通,都要选择这个好日子。有报道说,一个市的防洪大堤出了问题,在人民解放军的舍身保护下,终于使抗洪抢险取得了胜利,就为了要在国庆节这天宣布这个消息,抗洪指挥部硬是叫数千名解放军官兵在大堤上顶着火红的太阳和蚊子的叮咬,多住了两天。眼看国庆节已到,报社仍然无动于衷,使大家更感到报纸创刊的神秘。

  报社新组建的策划班子认为,一个好的产品如果一炮打不响,则意味着这个产品的前途渺茫。同样,一份新型的报纸如果还没有形成自己准确的定位和风格就盲目地推出的话,瞬间就可能会被多如牛毛的媒体淹没,再要崭露头角更是无望的事情。周望很早的时候就相信好的新闻都是“做”出来的,“做”是成功媒体的真理所在,而这里说的“做”不是作假,是一种高级策划。过去,在新闻教科书上经常说报纸等新闻媒介是一个政党和阶级的工具,这个定义是不科学的,报纸及一切媒介都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因此应该具有商品的一切属性。既然是商品,从产品质量、包装装潢、广告宣传到批发、零售式的营销措施,缺一不可。为了把《第一声问候》这个商品做起来,周望苦口婆心地托关系,终于聘请到省内外的几位著名专家,其中有专门从事新闻研究的研究所学者,有大学资深传媒专业的老师,还有从事新闻实践的高层成功人士以及京城媒体策划公司的高手。这些年来,周望和全国许多著名媒体都有交往,人家之所以答应受邀也是看在他个人感情的面子上,才在百忙里做起这个顾问。对于其中的那两个成功媒体的高层人员来说,海山市偏远又很小,他们相信做起了《海山日报》,再怎么也不会给自己树起了“敌人”,否则他们是不会答应的。至于报酬,这些新闻大腕一律婉拒,其实即使周望斗胆开出自己认为的高薪,在人家看来可能也就是九牛一毛,周望只能用小米、杂豆、大红枣、滋补枸杞等这些土特产回报,这其中还充满着友谊和温馨。

  这段时间,几乎每天下午周望都要将报社内部试刊的报纸通过网络发给这些专家,而次日上午,只要一打开电脑便能看到专家对报纸的评论和建议。看这些邮件发送的时间,大多是凌晨发过来的,可想而知是人家在繁忙的工作后,牺牲了休息时间用来认真阅读和评论的,在查看邮件的同时,周望内心里不由得为这些专家们的敬业精神感到由衷的敬佩。每当看完专家的意见收集起几个问题后,他都要召开各种形式的研讨会、评稿会,逐门别类地和编辑记者交流经验、整改问题,共同提高业务水平。对于顾问们针对版式陈旧落后体现不出时代风格的普遍意见,周望找来国内的一些主流报纸进行参考比较,还弄到几份美国、泰国、新加坡等地的中文报纸研究,力求使自己的报纸做到既要具有党报的鲜明特色,又要与生活报完美结合。周望和编辑及美编们集思广益,先后设计了二十多种版式,有横排的、竖排的,也有横竖结合排列的;一个整版上有分设多个板块的,也有完全是大板块的;有整版字体统一的,也有同一个版上变化十余种字体的;有标题加边框或底纹的,也有标题镂空倾斜的……最后顾问们一致赞同和肯定的是,用“浓又黑”的大号标题吸引眼球,文章字体略有变化符合阅读习惯,整个版式简洁明快,令读者的心理甚至生理都感到舒适。像任何一份新报都要在创刊号上发创刊词一样,周望亲自“操刀”为《第一声问候》撰写了不到八百字的创刊词,其标题便是“一句真话能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文章中摒弃大而空的套话,用优美的抒情语言和充满真挚的情感表达出报社全体同仁的心声。

  亲爱的读者:

  伴随着东方的第一道霞光,改版后的我将每天准时在第一时间问候您了。很荣幸,几十年来,我得到您的宝贵支持与关爱。今后我更加期盼您像以往一样的关注和青睐。

  以“权威”为己任的我想给您更可信赖的信息、更从容淡定的生活。每时每刻,我要求自己竭尽所能,为您确定每一条消息的真实与可靠,还将保持冷静、客观、公正和理性,为您还新闻事件本来的面目。为此,我慎重承诺,永不失去对善良的赞许、对罪恶的憎恶、对贫穷与不幸的同情、对人间真挚情感的珍惜和关注。

  瘦身、分叠、变字体,这只是我形式的改变;加厚、彩印、分时段发行也是一种创新的平台,我更重要的努力是,睁大“每天第一眼”,做那双为您发掘美好生活的眼睛。用新的栏目和新的写法传递出新内容、新观点、新理念,不仅让您了解我们海山,还要您走遍大江南北,帮您打开世界的窗户。

  我愿做您的真诚朋友:当您需要吸收知识的养分,想要倾诉您的困惑和苦恼,我会及时出现在您的身边,为您出谋划策,排忧解难;我愿做您生活的顾问:当您想要品一瓶甘醇的美酒,做一次舒适的旅行,换一身时尚的装扮,办一场浪漫的聚会,我都会在您身旁效劳,乐此不疲……

  我知道,改变并不那么一帆风顺,甚至会叫您感到一些不满意,所以我也期待着,您能给予我鼓励和鞭策,指出我的不足,告诉我前进的方向,因为您的信任和鼓舞将是我成长的永恒动力和生命的不竭源泉。

  此时,我想起一位作家曾经说过的、令人终生难以忘怀的话语:一句真话能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

  是的,新闻会过时,油墨会模糊,纸张会变旧,甚至生命也会消逝,只有真实和真诚连接着心灵的永恒。我愿用我的真实送给每一位读者比世界的分量还重的幸福。

  衷心祝愿永远快乐的您,在身心健康和阖家幸福中关注着我,评述着我,您这个“老树发新芽”的朋友!

  10月18日,在一浪高过一浪的广告推动下,在报社全体同仁摩拳擦掌和读者的殷殷期盼中,像一个怀胎数月待产已久的准妈妈生下的足月的婴儿呱呱坠地,《第一声问候》终于面世了!这个日子不是报社特意选择的,而是一个可以载入历史的新闻事件决定了该报在这天创刊,为了这个事件,周望和他的顾问们一直在等待着,甚至错过了国庆节这个喜庆的创刊日子。

  《第一声问候》开始内部试刊时,左韵到市委开会听组织部的一位干事说,市委正在酝酿邀请普通党员列席市委常委会并以此作为一项推进党内民主和加大党内监督的重要举措。凭着记者的敏感,她认为这条信息重大,回到报社后立即给周望做了专题汇报。在左韵的心里,周望还是过去的那个周望,通过这段时间的实践证明,她发现周望只是比过去更加成熟。看着周望和报社一天天的变化,左韵的心情十分灿烂。

  周望很快在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那里得到证实,这个信息属实。部长告诉他说,这是尚书记提出来的,只要是中共正式党员,携带党员证、党费缴纳证和所在单位、社区基层党组织的介绍信,便可以到市委办公室或者市委组织部登记,根据每次会议五到十人的列席指标,依序便可参加市委常委会,这其中包括研究人事任免事项,如果有时间的话,列席的人员甚至可在会议上发言,以普通党员的身份阐述自己的观点。

  这是一个重大举措,表明市委领导发出了一个强力信号,力图以一个民主、透明、科学、开放的政党形象赢得大家的信赖。如果这样的独家报道在改版后的创刊号上发出,那会给报纸带来多大的影响力和震撼力啊。周望激动地把自己的想法和策划班子的顾问们一说,大家都认为是好主意,于是推迟了原定的国庆节发刊的计划,暗中等待着这一事件的发生。

  10月17日上午,市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专题研究海山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如何做到相得益彰的问题。像往常一样,常委扩大会扩大到一些县区领导和市直部门的领导,与会人数较多,大家没怎么注意到会场的后排还坐着八位来自方方面面的普通共产党员。

  会议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开到下午时,计划、工业、煤炭、环保、林业、水利等部门领导都围绕主题依次发言,临到结束,主持会议的市委副书记、市长罗平安请市委书记尚进讲话。书记在常委会上进行总结性讲话,早已是各级同类会议的惯例了。大家铺开笔记本,拧开笔帽,凝神贯注地准备做好记录。“同志们,在我讲话前,先要告诉大家一个消息,请同志们往后排看,这八位同志是我们这次常委扩大会议的列席代表,他们都是各条战线上工作的普通共产党员。你们自己做一个介绍吧!”那些人听市委书记这样一说,便都站了起来,惟一的那位女同志脸庞红扑扑的,显得很腼腆,这些代表们多是在惶恐不安中介绍完自己。他们的职业真是五花八门,有机关干部,城郊农民,修汽车的私企老板,幼儿园老师,特别是那位开洗浴城的老板高强原来还是市橡胶厂的下岗职工。

  “大家请坐!”看他们介绍完毕后仍发怔地站立在那里,尚进微笑着请他们落座。“同志们,邀请普通党员列席市委常委会是经市委慎重研究、决定推出的一项新制度。其实,党章早就赋予普通党员这样的权利和使命,共产党员有权利向各级党组织直至党中央反映问题。大家注意到没有,我们党每当遇到重大问题,不说党内讨论了,连各个民主党派、党中央都要请来共商大事,倾听各方面的声音。所以,市委推行的普通党员列席会议制度是我们推行党内民主、广泛联系群众的重要举措,将作为一项制度长期保留。今后,除非涉及党内机密和按级别传达的会议外,其它的常委会一律可以邀请普通党员列席,而且还要聆听他们的建议和意见。关于今天的议题,请你们列席人员选一名代表发言。”

  “那我来说几句吧!”在列席人员的一致推荐下,洗浴城老板高强满脸不自在的神情说道:“我是1968年在部队上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党员,退伍后分配到原市橡胶厂做了一名普通工人。现在我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各位领导谈一谈因资源乱开发所带来恶劣环境的事情。九十年代初我从工厂下岗后,先后开过自行车修理铺,经营过小食堂,等到有了点积蓄,便在县政府和林业、水利等部门的号召下,和一些亲戚朋友凑了几万块,在青坪县郊区以‘四荒地’的名义购买了大约一千余亩的两座山头,当时的价格十分便宜,每亩才十一元,原打算按照‘五子登科’的治理办法,头顶造林戴绿帽,中间系上草灌带,缓坡兴修宽梯田,沙棘最后锁峁边,沟道打坝拦泥沙,等荒山全部得到治理后再建起一个苹果园,其余的坡耕地全部种植牧草,养羊养牛,发展畜牧业。可我们真是低估了大自然的力量,没白没黑地大干了两年,可山还是荒山,地还是荒地。后来,当地经济发展了,到处开始盖起大楼,修街道,需要建筑材料。可巧这两座山,一座是石山,一座是土山,我们就地取材办起了一个石板厂,一个砖瓦厂,只几年功夫钱就赚了不少,等到两座大山掏成了蜂窝后,我们一拍屁股走了,却给当地祖祖辈辈还生活在那里的老乡们带来了祸患,想起来真是愧疚啊!我说的这个事例,大概就是领导们说的没有进行可持续发展吧。电视里说,如今我们海山市找到好多的资源,可再多的资源也有挖完的时候,如果挖的时候不考虑以后的事情,现在的领导走了,我们这代人死了,那后人们咋办?不是有句话叫‘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吗?不考虑后果的乱挖一通,岂不成‘利在当代,害在千秋’了!”

  “说得好!”尚进赞许地说着,带头鼓起掌。“哗啦啦”的掌声持续了很长时间。

  这次常委扩大会只有海山日报一家媒体参加,他们精心选派了八名精兵强将,这还不算正式参加会议的周望。整个采访由余震坐镇指挥,负责前方采访的执行总编左韵事前给大家进行了严格的分工。会后,所有记者编辑立即进入岗位,有条不紊地进行采访。赶回到报社,大家连饭都顾不上吃,立即进行讨论,确定每篇稿子的角度,力使内容既相关联又不重复。周望和余震坐在办公室里一遍遍地看着交上来的稿子,直到深夜才最终确定稿件。

  《第一声问候》一上市就令读者耳目一新。远远地就可以闻到报纸散发出的油墨的清香,拿到报纸一看,是非常独特的那种瘦报,“H”型的人性化版式设计体现出“中路出彩,两翼齐飞,当家花旦稳坐包厢”的特点。以头版为例,左上角是国内、省内的重要新闻,中间位置既有发刊词,也有配发的一张由本报记者拍摄的大照片,画面反映的是一个花甲农民蹲在南瓜地里满脸愁云显得十分无奈,下面的标题“污水浇出烂南瓜”,一目了然地点破了主题,在倒头条位置刊发的是全世界人民都在关注的本·拉登的消息。头版最下面的黑体写了十四个大字:群众利益无小事,党报和您心连心,紧接着公布的是两个免费热线新闻电话号码。其它部分加边框排列了三条新闻的黑体标题:我市明年将新增两万就业岗位。市政府将拿出一千万用于冬季取暖补贴。石寨清河水库成为“天鹅湖”(组图)。这三篇新闻的内容都在二版和三版。当然,头条中所谓最好的包厢位置,是留给市委常委扩大会议的报道,这个不足千字的消息打破了以往会议报道的惯例,又浓又黑的特大号标题是“普通党员列席市委常委会将成为制度”,副题是“市委常委扩大会专题研究我市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问题”,而“切莫利在当代,害在千秋——一位普通党员在市委常委扩大会议上道出的心声”安排到二版,在这篇足有半版的长篇通讯里,写作风格一改过去那种文章结构呆板、叙述语言生硬的传统模式,把市委常委会议鲜活地呈现给读者。早上一上班,报社刚刚公布的两条新闻热线,不,几乎所有办公室里的电话都接二连三地不断响起,不久便被打爆了。

  周望无暇顾及这些响个不停的电话铃声,而是很冷静地处理着马上要付印的《海山日报》。一张老报应该和新报互动起来,刚刚出现的好局面应该说只是取得成功的一半,必须要使今天出版的正报绝对不能出任何纰漏。鉴于和《问候》的发行渠道一致,读者也基本相同,故“市委常委扩大会议研讨海山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作为头条稿子不再需要进行长篇叙述,要突出主题,简洁明快,这正好符合了正报改革要从要闻版入手,大刀阔斧地改革会议报道和领导人活动的报道,使其版面安排和字数达到要求。倒是署名本报评论员的文章《党内民主新风扑面来》就“普通党员列席市委常委会”这一新闻事件配发的评论观点突出,言简意骇,加上活体字排列,更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当然,头条的大部分位置被提前准备好的“海山三变——我市经济开始跳跃式发展述评”所占。看到还有一条“海山酒厂产销两旺”的稿子,周望便和韩水平商量,这种没有时效性的文章最好撤了,换上新华社凌晨发出的两条国际油价出现暴涨和世界银行加大环境保护贷款项目的消息。韩知道这些消息是周望刚从网上看到的,便悻悻地说着“好的,好的”,心里带着愤懑,脸色自然也不正常,虽有情绪,他还是手忙脚乱地撤换了稿子。不过在内心里他不得不承认,今日上市的“两报”,正报头版作足了时政要闻、深度经济报道,《第一声问候》头版以大标题、大照片报道焦点事件,关注百姓民生,无论版式还是稿件质量,即使是和省级媒体相比也绝对属于一流。这个版绝对会荣膺本年度全省好新闻奖的最佳版面奖。

  两个小时后街头零售传来消息,上市的二千份报纸已经销售一空。党报进报亭就算是新鲜事了,而且仅仅在两个小时里,人口不足百万的海山城竟销售出二千份报纸,这件事情本身已是石破天惊的新闻。

  到了正午时分,网络中心发布了消息,据统计,海山新闻网当天的点击量已超过了四万三千人次,“普通党员列席市委常委会将成为制度”一稿的跟帖数达到一千二百多条,同时,包括新浪、搜狐、网易、雅虎等在内的知名门户网站和人民、新华等媒体网站以及至少数十个其它网站对这组报道进行了转载。目前,点击量仍在持续攀高。

  同样,这期报纸得到了远在全国各地的报社策划班子的一致好评,晚上,周望冷静地坐在电脑前给顾问们逐一回复邮件,恳请他们再出谋划策。

  次日,《第一声问候》头版头条刊发的是“市民有话您就说,评评哪个部门作风好——我市将举行万人行风评议活动,五十六个部门接受群众‘说三道四’,”二条是“消费者何时才能改变‘冤大头’命运”,说的是房地产建筑商偷工减料、降低成本,把劣质楼盘转嫁给购房百姓。接着头版转二版的是来自农村一线的报道“金秋时节走农家”。而一张大照片“宠物尸体哪去了?”呈现的是在高楼林立的闹市区里,两只毛茸茸的小狗的尸体躺在街道上的特写。在倒头条位置是海山市民评述“普通党员列席市委常委会”,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了机关干部、一般市民对昨天报道的看法,可以看出,讨论相当激烈,也有人问出如果普通党员参加研究人事的常委会,会不会涉及到泄漏会议内容甚至涉及到机密的问题。在随后的跟踪报道里,接受专访的市委常委、组织部长谈及这个问题时幽默地说,对于提拔任用干部这一敏感话题,与其让地下组织部长们发布小道消息,还不如叫我们的党员在不违反有关规章制度的同时,发布大道消息,何况,我们提拔使用的干部最后都要在媒体正式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呢!

  一报两编两印、两种风格、两次发行的做法,赢得了读者的厚爱。很快,《海山日报·第一声问候》成为人们爱不释手的主流报纸,别说机关干部、职业人员,就连街头许多小手工从业者,开门市的、卖水果的、钉鞋的、拉车的见了《第一声问候》也互相抢夺着“问候”,竞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