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要用读书人




  说起来,中国古代的皇权国家制度设计得很有意思。套用当代政治学的理论,就是一会儿“内阁制”,一会儿“总统制”:在皇帝掌握实权时,就是总统制;如果皇帝不愿意(或者不能)管理国家大事时,宰相的权力就可能凌驾于皇权之上,也就变成了内阁制。

  乍看起来,在皇权国家体制下,皇权最大,但在实际的政治运作中,皇权还是受到了种种限制,而对其限制最大的莫过于相权。为什么呢?因为皇帝大多是靠世袭上台的,既有能干的,也有平庸的,还有一些笨蛋、蠢猪,而宰相都是官场老手,不论是政治经验,还是个人能力,皇帝一般比不上宰相。所以,历代帝王最担心的就是相权过重,尾大不掉。

  最后,朱元璋下令取消丞相,试图“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朱元璋一死,内阁首辅又冒了出来。在张居正这个首辅面前,小皇帝万历是规规矩矩,不敢越雷池一步,直到张居正死后,他才敢“秋后算账”。至于清朝末年的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更是厉害:先是逼清廷交出实权,然后又联合南方的革命党,逼迫小皇帝溥仪退位,在中国延续二千多年的皇帝制度就是被这位宰相大人断送了。

  正因为相权容易对皇权构成威胁,所以专制帝王们都对宰相不太放心,就特别关心宰相的人选。考虑到武将们既手握重兵,又有战功,如果再让他们做宰相,那岂非“如虎添翼”!所以,从宋朝以后,皇帝们都学精了,一般不用武将做宰相,只让文人当宰相,道理也很简单:因为“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文人宰相要兵没兵,要将没将,不会从根本上威胁专制皇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