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秘诀之三:赏赐笼络




  战国末期,作为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创立了一套“君人南面之术”。在韩非的眼里,君主控制臣下的手段可以简化为“二柄”,即“赏”和“罚”:

  “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

  在皇权社会里,韩非的这套理论被历代帝王奉为“至宝”,并运用到政治实践中。其中,赏赐笼络是专制帝王们最常用、最基本的驭臣权术,主要是驱使臣下为君主效力。这里的“赏”,既有实实在在的官爵、财富、美女,也有“精神鼓励”,例如嘉奖、感情、荣誉等等。就像马儿离不开草料一样,这些东西从来都是君主控制臣下最有效的手段。

  1. 汉元帝:赐匈奴单于“公主”以和亲

  俗话说,“英雄难过美人关”,更何况是皇家的公主!只要美人媚眼一抛,或者是娇躯一送,再厉害的英雄也会笑口大开,沉迷于温柔乡中,也就消磨了他的斗志,达到了“以柔克刚”的目的。

  当然,皇帝的女儿也就那么多,要嫁给谁,选择什么时候嫁,也是“大有学问”的。其实,在那些专制帝王的眼里,婚姻只不过是一种政治手段。这不,汉元帝就曾“忍痛割爱”地将美女王昭君远嫁匈奴,作为笼络、控制呼韩邪单于的一种伎俩,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西汉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单于呼韩邪前来长安朝觐,迎娶汉朝“公主”王昭君,使得匈奴和汉朝的关系迅速升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原来,自从汉朝建立后,匈奴与汉朝的关系一直是时好时坏。后来,匈奴发生内乱,分为两支,那支单于领导北匈奴,呼韩邪单于领导南匈奴。这时,汉朝西域都护甘延寿乘机发兵击败北匈奴,将那支单于的首级送往长安。呼韩邪单于知道后,真是又高兴,又害怕,赶忙上书西汉朝廷,请求来长安朝觐,以尽“藩臣”之礼。汉元帝知道后,当然是“龙颜大悦”!

  于是,呼韩邪单于携带大批贡品来到长安。汉元帝大喜,便大摆筵席,招待这位远道而来的“贵宾”。在筵席中,呼韩邪单于忽然提出愿意迎娶一位汉朝的公主,成为“天朝之婿”。汉元帝早就想笼络呼韩邪单于,自然是满口答应,当即下了一道圣旨,让那些未曾临幸的宫女前来敬酒。

  听说“万岁爷”召见,后宫佳丽们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引起皇帝注意的好机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所以佳丽们个个使出浑身解数,希望获得汉元帝的“青睐”。

  当时,宫女们一队队鱼贯而入,花枝招展,彩袖在眼前飞舞,香气在席间飘散。呼韩邪单于自幼生长在蒙古草原,哪里见过如此多姿多彩的场面,不禁心醉神驰,进入了“忘我”的境界。汉元帝见了,不禁暗暗得意,便随口说道:“呼韩邪单于,只要你看中谁,她就归你了!”

  呼韩邪单于大喜过望,便睁开双目,顿时看得眼花缭乱。众里寻她千百度!突然间,他发现了一枝出墙红杏,犹如那万绿丛中的一点红,那么美艳!呼韩邪单于太高兴了,用手一指,喊道:“就是她!”汉元帝转眼望去,只见一位风华绝代的美女,云鬟雾鬓,光彩照人,两道黛眉轻颦微蹙,微露一丝幽怨。真是太美了!连汉元帝都看呆了,不禁怦然心动,但自己是皇帝陛下,又当着呼韩邪单于的面,金口玉言,无法反悔。无奈,汉元帝只好一狠心,册封她为“公主”,下嫁呼韩邪单于。

  这位风情万种的美女,名叫王昭君,她出生在著名的长江三峡中一个叫“秭归”的地方,这里江水日夜咆哮,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战国时,这里曾出过一位“大人物”,他就是屈原。

  汉元帝即位后,下诏挑选天下美女补充后宫。王昭君当时年方二八,仿如空谷幽兰,被朝廷的“选美使”一眼看中,选入后宫。

  当时,从各地挑选入宫的美女数以千计,汉元帝精力有限,无法一一欣赏,便命画工毛延寿给她们各画一幅肖像,进呈御览。这样一来,这些宫女的命运可就掌握在毛延寿的手里了。所以,那些富贵人家都想方设法地通过各种渠道贿赂毛延寿,只有王昭君家境贫寒,又自恃美冠群芳,不屑于行贿。毛延寿见了,自然很不是滋味,就在画像上做了一点“手脚”,不但把她画得非常平庸,还在面颊上点了一颗硕大的黑痣。所以,5年过去了,王昭君还是一个“待诏宫女”。

  其实,5年的时间不算短,比现在读一个大学本科的时间还要长。在这段时间里,王昭君生活得比较自在,经常读书习字,唱歌跳舞,不断充实自己。然而,漫漫长夜,备感凄清与孤寂,不知何时才有出头之日,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这次一听说皇帝召见,王昭君便把自己着实装扮了一番,本想博得汉元帝的“垂青”,没想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竟然让呼韩邪单于看中了。

  筵席结束后,呼韩邪单于心满意足,飞一般地赶回驿馆,准备择吉日迎娶汉宫美人王昭君。汉元帝却是追悔莫及,回到后宫,便找出了王昭君的画像,只见画像上面的女子平淡无奇,与本人真是有天壤之别,更何曾有什么黑痣?

  刹那间,汉元帝就明白了,这都是毛延寿捣的鬼,便把痛失王昭君的懊悔心情转化成对毛延寿的无比愤怒,立即下令将毛延寿斩首示众。对此,后人有一首诗:

  “曾闻汉主斩画师,何由画师定妍媸?

  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

  临行时,王昭君一身戎装打扮,在妩媚之中更见几分英爽之气,来到未央宫拜别天子后,等出了长安北门,带着一种异样的感情,王昭君望了长安城最后一眼,便怀抱着琵琶上马而去。在大街两旁,万人空巷,人们都来争睹王昭君的风采。眼见如此风华绝代的“美人儿”离开繁华的京师,前往荒凉的蒙古草原,陪伴一位垂垂老矣的呼韩邪单于,人们无不为之嗟叹不已。

  一路上,随行的乐师弹奏着琵琶,以消慰王昭君的离愁别恨,声声令人肝肠寸断。没几天,她就在漫漫长路上病倒了,车队只得暂时停止前进。在养病期间,王昭君想起了父母兄弟,便挑灯披衣,给皇帝写了一封信:

  “臣妾有幸得备禁脔,谓身依日月,死有余芳,而失意丹青,远适异域。诚得捐躯报主,何敢自怜?惟惜国家黜陟,移于贱工。南望汉阙,徒增怆绝耳。有父母有兄弟,惟陛下少怜之!”

  为了让王昭君更好地完成“和亲”的使命,汉元帝派人把她的父母、兄弟都接到长安,赐给田宅,给予妥善安置。

  等出了雁门关,大队的匈奴骑士前来迎接。抵达王庭后,匈奴人张灯结彩,欢腾达旦,呼韩邪单于封她为“宁胡阏氏”(意思是安宁胡地的皇后),对她百般迁就,以博取她的欢心。可是,胡笳悲鸣,异邦风月,王昭君依然对故土充满思念之情。

  自从得到王昭君这位绝色美人后,呼韩邪单于大为高兴,整日置酒作乐,又向西汉朝廷进贡大批珠宝、骏马,以报答汉朝天子的“隆恩”。

  第二年,王昭君就为呼韩邪单于生了一个儿子,取名为“伊督智牙师”,被封为“右日逐王”。又过了一年,老迈的呼韩邪单于去世,长子雕陶莫皋继位。依照匈奴礼俗,年仅24岁的美艳少妇王昭君又成为雕陶莫皋单于的妻子。这位年轻的单于对她更加怜爱,夫妻生活十分甜蜜,接连生下两个女儿,后来分别嫁给匈奴贵族。

  汉成帝鸿嘉元年(公元前20年),在与王昭君共同度过11个美好春秋之后,雕陶莫皋单于与世长辞。这时,王昭君已经35岁,正是灿烂的盛年,没有了婚姻的束缚,她更可以“好整以暇”地促进匈奴与汉朝的友好关系!

  2. 苻坚:给王猛“加官进爵”

  《周礼》云:“爵以驭其贵。”在以皇权为中心的权力场上,大小官吏们追求的核心就是一个“官”字,因为有官就有权,有权就拥有了地位、名望和财富。对于投身权力场的人来说,这个“官”字可以说是意义非凡,就像贾宝玉脖子上的“通灵宝玉”一样,是一时一刻也离不开的。对于那些在宦海中沉浮的臣子们来说,对高官厚禄的追逐无疑是他们为君主效力的最重要的动力。

  所以,在皇权社会里,专制帝王们经常利用官爵来驾驭、控制臣下,这是他们手中“屡试不爽”的“法宝”。当大臣们为皇帝一次又一次给予的加官进爵而弹冠相庆时,同时也自然会为“龙恩浩荡”而山呼万岁!

  在这一点上,前秦皇帝苻坚就很有一套:对名士王猛,苻坚连连给他加官进爵,促使他为自己效命,终于统一了北方。

  王猛(325~375年),字景略,北海(今山东寿光)人。他自幼博学多才,喜欢阅读兵书战策,气度宏远,当时的浮华之士都拿他取笑,说他是一个“痴人”。

  东晋永和十年(354年),权臣桓温第一次挥军入关时,王猛披着一件破长袍来见他。当着“桓大将军”的面,王猛一面摸着破衣服里的虱子,一面大谈天下大事,旁若无人。桓温见了,大为惊奇,认为他是一位“当世奇才”,拜他为督护,委以重任,并邀请王猛与他一起回南方。

  对于“桓大将军”的这番好意,王猛有点举棋不定,就回华山请教老师。没想到,老师的态度“斩钉截铁”:“你怎么能和桓温相处呢?依你的才华,在北方也不愁富贵,又何必舍近求远?”所以,王猛就没有和桓温一起南下。

  当时,前秦的东海王苻坚素有大志,要创立一番事业。一听说王猛的“大名”,他就派人携带重礼聘请他。等两个人一见面,便推心置腹,宛如平生好友,王猛成为苻坚的主要谋士。得到王猛后,苻坚真是“如虎添翼”,很快就发动政变,登上了大宝。

  升平元年(357年),苻坚即位后,立即重用王猛,任命他为中书侍郎。在王猛的治理下,前秦法制严明,豪强们规规矩矩,谁也不敢欺负老百姓,一时间秦国大治。苻坚大喜,觉得自己真是没有看错人,便连连给他加官进爵,一年之内5次提升王猛的官职,让他做到了尚书左仆射、辅国将军、司隶校尉。当时,苻坚对王猛真是言听计从,荣宠莫比。

  这时,东方的前燕内部矛盾激化,皇室又起内讧,大将慕容垂被逼得走投无路,只好带着一家老小前来投奔前秦。苻坚素来爱惜人才,自然大喜过望,一面派人迎接慕容垂,一面命王猛加紧谋划进攻前燕。

  太和五年(370年),王猛率领邓羌、杨安、张蚝等十余名大将、精兵六万大举伐燕。临行前,苻坚亲自为他送别。当时,苻坚表示:自己将坐镇长安,支援前线;王猛可以专心伐燕,不要有后顾之忧。

  为了报答苻坚的大恩,王猛挥军东进,一路所向披靡,相继攻下了壶关、晋阳等战略要地。没多久,前秦军队和燕军主力在渭源遭遇,准备展开决定两国历史命运的“决战”。

  就在决战前的一天晚上,前秦小将徐成不慎犯了军规,依照军法应当处斩。因为徐成是大将邓羌的部下,所以邓羌出面替徐成求情。哪知道,王猛这个人倔得很,就是不买他的账。邓羌大怒,气冲斗牛,扬言要与王猛决斗。这时,王猛急忙派人告诉他:“刚才,我只是试探一下将军。既然您对自己的部将尚且如此爱护,对国家一定会忠心耿耿!”

  第二天决战前,两军摆开阵势,燕军有好几十万,一望无际。这时,王猛计上心来,便故意“激”邓羌:“现在敌军众多,只有将军你出战才能马到成功。”邓羌却乘机摆开了架子,和王猛讲开了“条件”:“除非你答应让我做司隶校尉!”王猛有些为难,认为他开的条件太高:“战后,我保你能当上安定太守、封万户候。至于‘司隶校尉’那样高的职位,我可不敢答应你!”

  说话间,两军已经开战,秦军不利,开始退却。可是,邓羌乘机耍开了无赖,躲在军帐中不出战。王猛最后狠了狠心:“也罢!只要将军出战,我就把自己这个‘司隶校尉’让给你!”于是,邓羌就在军帐中摆开酒席,猛灌了一通老酒后,与徐成、张蚝等人飞身上马,冲入燕军大营,杀了一个七进七出,如入无人之境,斩将夺旗,杀得燕军抱头鼠窜。才半天的时间,秦军就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一举歼灭十几万燕军。

  于是,王猛一面派人向苻坚报捷,一面挥军猛进,攻打前燕国都邺城。苻坚闻报大喜,连忙出动10万骑兵,以“帝王之尊”御驾亲征。结果,秦军很快就攻陷了邺城,俘虏了前燕末代皇帝慕容■、太傅慕容评,夺取了燕国157个郡、1579个县,获得998万人口。

  消灭前燕后,王猛又写信给割据凉州的军阀张天锡,向他陈明利害。结果,不用一兵一卒,张天锡就向苻坚“俯首称臣”。苻坚大喜,立即提升王猛为大丞相,总理朝政。随后,在王猛的指挥下,前秦军队又攻取了梁州、益州,西南地区都划入前秦的版图。

  到王猛逝世前,前秦已经基本统一了中国北方。当时,苻坚与王猛的关系非常融洽,只有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才可以相比。所以,苻坚经常对太子说:“汝事王公(指王猛),如事我也!”

  不幸的是,到了宁康三年(375年),王猛就一病不起,享年51岁。在弥留之际,苻坚亲自前来看望。这时,王猛说出了自己内心的忧虑:“南方的东晋虽然地域狭小,毕竟是华夏正统,我们应该与他们和睦相处!鲜卑、羯羌和我国是世仇,如果留着他们,将来必为大患。”

  可惜的是,在王猛生前,苻坚对他是“言听计从”,惟独没有听进他的临终遗言。几年后,苻坚一意孤行,坚持攻打东晋,结果在淝水之战中惨败,鲜卑、羯羌纷纷起来造反,苻坚也是身死国灭。

  3. 宋太宗:对杨业“示以恩宠”

  在皇权专制时代,对于那些投身于权力场的人来说,主要有三样东西在吸引他们的眼球——权、利、名。对于臣下来说,君主可以给予他们高官厚禄,可以满足他们对权和利的渴望。至于名,一些专制帝王也有自己独特的办法,经常玩弄一些无形的手法,通过某种表示,给予臣下某些特殊的荣耀和宠遇,使他们的内心得到极大的满足,而对皇帝感激涕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千百年来,杨家将的故事一直在中国流传很广,脍炙人口。可是,谁又知道,身为北汉“降将”,杨业为什么会对大宋朝廷那么“忠心耿耿”?

  原来,杨家本来是麟州(今属陕西神木)一带的土豪,在当地也是一霸。在五代时,像杨家这样的“草头王”有很多很多。杨业,便是武侠小说里的“杨老令公”,他从小就喜欢舞枪弄棒,武艺精湛。平时,大家出去打猎,杨业得来的猎物总比别人多一倍。所以,他曾经自信地说:“如果我当了将军,带兵打仗,也会像今天驱使鹰犬追逐野兔一样所向披靡。”后来,杨业投奔北汉,成为北汉国主的养子,改名为“刘继业”。在北汉,他前后当了20年的将军,屡立战功,人称“杨无敌”。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御驾亲征,讨伐北汉。经过一番苦战,北汉国主穷途末路,被迫出城投降,只有杨业不肯归降,仍然坚持抵抗。宋太宗早就听说“杨无敌”的英名,想把他收罗到帐下,便命北汉国主出面劝降。直到这时,杨业才痛哭一场,放下了武器。在归顺大宋后,宋太宗命他复姓杨,单名业,给予他很多赏赐,命他保卫北部边疆。从此,杨业又忠心耿耿地为大宋而战。

  当时,杨业驻扎在代州,这里的冬天非常寒冷。平时,将士们就是穿着毡衣皮裘,还要躲在大帐里面烤火取暖,惟独杨业每天穿着单衣,在露天里督促大家练武,旁边也不生火,身旁的侍卫经常冻僵倒地,而他却照样谈笑风生,众将士都对他敬佩不已。

  第二年,北方的辽国发兵10万进攻雁门关,杨业奉命率兵迎敌。这时,他领着几千精兵,绕到辽军背后发动突然袭击,打得辽兵丢盔弃甲。从此,辽兵经常是一见到写着“杨业”二字的旌旗,便望风而逃。因此,杨业受到了宋太宗的特别嘉奖。

  当时,在与辽军作战时,其他将领带领的宋军经常打败仗,所以,一些将领对杨业这个“降将”非常嫉妒,就经常向皇帝打“小报告”,这个说杨业贪污军饷,那个说杨业暗中勾结辽国,将对大宋不利。可是,宋太宗看后,只是付之一笑,还把这些奏章“原封不动”地转给杨业。杨业看后,对宋太宗真是“感激涕零”,从此对太宗皇帝更加忠心了。

  雍熙三年(986年),宋军第二次北伐,进攻辽国。当时,宋军兵分三路,宋太宗命东路军和中路军慢慢进军,以牵制辽军主力,而让潘美、杨业率领西路军出雁门关,迅速插入敌后,打击辽军。

  起初,西路军以杨延昭(杨业的儿子)为先锋,一路势如破竹,把辽军打了个落花流水,很快就攻占了云州、应州、寰州、朔州。这时,东路军、中路军见了,非常眼红,便沉不住气了,不顾宋太宗的部署,挥军冒进,结果被辽军打得大败。宋太宗知道后,惟恐西路军孤军深入,寡不敌众,急忙命令他们撤退,并将云、应、寰、朔四州百姓迁入内地。

  接到命令后,杨业对潘美说:“现在辽军势大,我们不能正面迎战,可以让百姓们先走,再派3000弓弩手在沿途阻击,并派一些骑兵骚扰敌军,我军就可平安撤回。”

  可是,众将早就对杨业嫉恨在心,所以都对他的建议不屑一顾,撇着嘴冷笑。监军王诜仗着“钦差大臣”的身份,阴阳怪气地说:“我们有数万精兵,还要胆小如鼠吗?只要正面迎战就行了!”其他几个将军也跟在后面起哄,连声说好。

  杨业一听,可真着了急:“万万使不得,这是下下之策!”王诜却瞪起了一双白眼珠,指着杨业的面门吼道:“杨业,你号称‘杨无敌’,却遇敌不战,是不是有什么企图?”

  一听这话,杨业的脸涨得血红,急忙争辩:“我杨业绝非贪生怕死之辈!现在,形势对我军不利,如果白白牺牲,又有什么意义?我只是一个降将,本来应该被处死,皇帝陛下非但不杀我,还让我继续带兵,对我真是有天高地厚之恩。既然你们责备我不肯死战,那我就先去迎敌吧!”

  临行前,杨业哭着对潘美说:“元帅,请您一定要在陈家谷口设下埋伏,等我转战至此,就对辽军来个两面夹攻。否则,我们就真要全军覆没了!”潘美也不禁被感动了,连连点头:“杨老将军,请您不必担心!”

  杨业率军出发后不久,就遇到了辽军主力。由于辽军人多势众,杨业的部队又很少,寡不敌众,便向陈家谷口且战且退。

  这时,潘美等人在陈家谷口等啊,等啊,一直等到中午,还未见到杨业的踪影。监军王诜站在一旁,恨恨地说:“杨业肯定是打了胜仗,我们可不能让这小子一个人抢了头功啊!”众将一听,便带着部队往陈家谷外跑。潘美急忙下令不许跑,却制止不住,只好随着他们奔过去。可是,他们只跑出二十来里,就遇到了前方退下来的败兵。一听说前面打了败仗,众将可就慌了神,再也不去和杨业争什么“功”了,转身就往雁门关内逃去。

  没多久,杨业转战至陈家谷口,本指望潘美等人来接应,却连一个宋兵也没有。望着空空荡荡的陈家谷口,杨业不禁抱头痛哭。这时,他手下还有一百多名亲兵,杨业急忙告诉他们:“你们个个都有父母妻儿,快点儿逃走吧!”可是,众亲兵跟随杨业多年,都痛哭流涕,没有一个人肯离去。

  不一会儿,大队辽军追了上来,这一百余人浴血奋战,无一人生还,杨业的儿子杨延玉也倒在血泊之中。最后,杨业受伤数十处,被辽兵俘虏。

  当时,辽兵押着杨业,准备回去报功。在半路上,杨业看见路边有一块大石碑,上面刻着“李陵碑”三个大字,便仰天长叹:“皇上待我恩重如山!我本想杀敌立功,作为报答,却被奸臣嫉恨,被迫走上绝路。现在,我还有什么脸面在异邦苟活下去?”说完,杨业抢行几步,冲着“李陵碑”一头撞去,壮烈殉国。

  看来,宋太宗真是玩弄权术的高手,他只是把别人打的“小报告”交给杨业,就起到了神奇的作用,使杨业对他“感激涕零”,简直比给予高官厚禄还要厉害。所以,“示以恩宠”可以说是一种“一本万利”的手段,是一种最为高明的权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