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脚痒时,只能隔着靴子挠;
不堪:脱靴时,鞋带解不开;
传统记叙文的教学,就是这样一个痛苦不堪的过程。
关于记叙文,传统理论是这样诠释的:
1、记叙文就是一种以记叙为主的文体,它包括新闻(消息)通讯、速写、特写、报告文学、回忆录、参观记、访问记、人物记等。对中小学的作文而言,一般认为,记叙文分为写人、叙事和状物三种。
2、记叙文有六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翻遍各种教科书、参考书、辅导书,关于记叙文的基本章法就这些,具体文字略有差异,实质内容没有原则性的不同。
这两条结论,就没有“挠”到记叙文的痒处。
第一条结论没有错,但用于记叙文的写作,却没有多大用处,是典型的“正确但无用”。这就好比过马路,光知道信号灯有红黄绿三种颜色还不够,要安全地通过,必须知道“红灯停、绿灯行”才可以。
第二条结论本想弥补第一条的缺陷,帮助我们把记叙文的“鞋带”解开,给大家写记叙文一个实实在在的指导。没想到的是,这条看似正确的结论,却过于流于表面特征的描述,不仅没有让我们解开记叙文的“鞋”带,而且,还给记叙文教学和写作以很大的误导。是不折不扣的“似是而非”。
至于写好记叙文要搞清楚的“记叙文的根本用途、本质特点、构成元素、关键要素、精彩奥秘”等内在根本,就更没有涉及了。这样,记叙文的教学就被“正确但无用”和“似是而非”这两块蒙眼布蒙了个严严实实!同学们解不开鞋带、挠不了痒,在入门阶段转了一圈又一圈,就是迈不过这道坎!
“要推翻记叙文的六要素理论?有没有搞错?”
有些老师和同学可能会发出这样的疑问。我们不妨把这个问题搁置起来,继续往下读,等把记叙文的根本用途、本质特点、构成元素和关健要素弄清楚了,两相比较,或许就能发现传统的误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