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中美老太太相遇故事新编

作者:陈彩虹




  关于人性。住房是现代社会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它的使用价值就是供人居住,并由此构造出“现代家庭”的形式。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住房的获取通常以家庭为单位,以家庭创造或能够创造的经济价值为边界,通过市场交易的方式来进行。不论市场交易的方式多么复杂,只要人们获得住房的直接目的是居住,并限定在家庭创造或能够创造的经济价值范围之内,那么,这样的住房获取,我们就看成是正常的住房需求和合理的经济价值支付。
  按照经济哲学的观点,所谓“正常需求”和“合理支付”是有清晰的自然边界或有社会公认边界的,它们与人性的内在规定是善是恶无关。或者说,这样的需求和支付与人性的贪婪没有关系,因为它们属于人生存最基本的要求和人的能力所及的范围。
  美国“次按贷款”首先突破的,就是美国人对于住房的“正常需求”和“合理支付”边界。从大量学术文本中,我们知道,许多美国人购买住房的目的不再是单纯居住需要,而是试图谋取更多的经济收益或称投资回报,其中相当大比重的美国人购买住房,超过了家庭经济价值创造的能力,完全依靠银行贷款来购买。这等“正常”和“合理”边界的不再存在,就将人性中“贪婪”的一面展现得非常充分了。
  关于人性“贪婪与否”之争古已有之,至今也是智者仁者各持己见。就美国“次按贷款”危机可观察到的事实论,人性是贪婪的,或至少是有贪婪成分的。但是,我们不应简单化这样的本质性判断,因为人性的贪婪,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支持下形成,并需要一定的外部条件才能够展现出来的。如果我们是社会意识形态论者,或是制度主义论者,那么,人性就不过是一种社会性,即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力量和制度的力量,造成了人的贪婪,而不是人与生俱来的属性。在这里,我们需要对社会的意识形态和关联的制度安排进行讨论,看看它们在人性中究竟有何等的作用,进而深刻地理解美国“次按贷款”危机。
  关于意识形态。美国社会的主要意识形态,从其主流宗教和哲学之源看,是认定人性贪婪自然属性的。建立在意识形态之上的经济学,其基本假定就是“人是自利的经济人”。从通常意义上看,“自利”不能与“贪婪”画等号,前者只是对于自己利益的关心胜于关心他人,它有一个理论或心理上的边界;后者则是突破了这种边界的极度自私自利。然而,经济学是完全接受并高度认可“人具有自然的贪婪本性”这种判断的,它用“自利”一词,只是强调人对于自己利益的关心是一种“经济理性”,而“贪婪”应当归列到“不理性”或“非理性”的范围内。从本质上论,“自利”和“贪婪”是同根兄弟,差别的只是同质规定下的程度。若用一根端线来表现人性,一端为极度利己即贪婪,另一端为极度利他,那么,自利是靠近贪婪一端的。换言之,自利与贪婪相比是相对合理的存在,贪婪则是自利走向极端的表现。在许多情况下,经济学家甚至于将“自利”与“贪婪”等同起来使用。
  经济学的人性假定与真实人性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在可见的社会现实面前,人贪婪的一面不时地以历史经验出现,这便是科学研究所见得到的“可观察性事实”,经济学的假定得到了证实;另一方面,经济学关于“经济人”的假定,从学界扩展到日常社会生活之中,强化成了人们的普遍意识,成为一种近似于信仰的认同感,在社会生活中几乎所有的人,总是将自己和他人看成“经济人”,并以此为依据进行经济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这进一步地导演出了更多的贪婪故事。
  面对现实世界,我们很难说清,究竟是人类贪婪的故事证明了“经济人”的假定,还是“经济人”的假定带来了人们意识认同的普遍化,进而催生了人类的贪婪行为。不过,我们总是可以这样认为,人性中有自然贪婪的一面,但后天意识形态造成人们“经济人”的行为增加,或者说贪婪故事的增加,让我们不能绝对肯定人性的贪婪完全是与生俱来的,后天人类意识形态的力量也是造就这种属性的重要原因。
  事实上,美国的“次按贷款”危机,背后有着非常深厚的“人性贪婪”社会意识形态化的力量催动。美国人不仅用“贪婪”解释自己也解释别人的言论行为,进而解释整个人类世界的历史和现实,而且被“贪婪”的社会意识内化为自我行为模式,在经济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里,“贪婪”地对待他人和外部世界。“次按贷款”危机,不论从最起源的住房贷款购买者,到最终极的“次按债券”购买者,特别是相关制度的构建者,无一不是在这样意识形态支持下的行为者——或自我“贪婪”地贷款购房,投资相关债券,或视他人“贪婪”来设计经济和金融制度。鉴于此,我们说,美国社会对于人性“贪婪”认定的高度意识形态化,亦是本次危机出现或是加速危机出现的罪魁祸首之一。
  关于制度。人类社会的历史表明,人性贪婪常常受制个体生命的有限和自然环境的有限。譬如说,你想在有生之年拥有无限多的金银财富,你的生命长度和地球上的金银储量便限制了你的欲望。然而,人类社会自己制造出来的制度环境,则完全可以打开一个有限个体生命里的无限追求空间,这便是人类所谓的“制度创新”游戏。在美国的“次按贷款”危机中,就是由于美国人创造出了相应的信用等级制度、抵押贷款制度、资产证券化制度和没有边界的金融及衍生产品的市场交易制度,引诱出来了人们对于财富追求无限的欲望,美国人早先还有一定边界限制的“住房梦”,由此转化为无边界的“富翁梦”,加上少数的个例在这等制度游戏中,得到了巨额的货币财富数量,导致出整个美国社会人人都可能成为“亿万富翁”的幻想迷漫开来。
  一个本来十分简单的道理,即人类不可能超越某种基本边界来创造自己生活和生存空间的铁律,就在这种近似于疯狂的制度安排之下,消失得无影无踪。无疑,一剂社会性制度安排的毒药,当然要由整个社会的剧痛来承受。在美国的“次按贷款”危机里,我们再一次读懂了制度安排的双刃性,尤其是它巨大的社会破坏性。
  按照制度学说的理解,美国的这次危机是制度安排不当造成的。若是我们换个角度,从人性上去看,制度安排不当,还是由于人性的“贪婪”带来的。一方面,因为制度的安排者,也是人,他们受自己“贪婪”之性的驱动来构建制度,为自己和社会创造出一个无限的“贪婪”制度空间来;另一方面,他们安排制度所依据的,也是社会他人在人性方面表现出来的“贪婪”属性,他们认定人们会高度地信仰和接受这样的制度安排。
  究竟是人的“贪婪”本性造成了制度安排的畸形,还是制度的力量,导致了人性的扭曲?换言之,究竟是人性为社会生活的主导力量,还是“人造”的社会制度为主导力量?我们对此是很疑惑的,不过,在我们的理解里,人类社会的制度安排,的确带来了人性善恶的某种激励或是驱动力量,至少,它是一种重要的加速力量。坏的制度,为人性的贪婪提供最完备的彰显动力的空间。
  在相当的程度上,我们是人性“贪婪”论者,但我们同时也是人性“贪婪”可改造论者。对于后者,我们的看法是,意识形态是可以转化的,制度安排是可以调整的。虽然说,经历过无数次由人的“贪婪”造成的灾难后,人类社会并没有因此而除去人的“贪婪”本性,否则,“次按贷款”危机就不可能出现或只是轻微地带来负面影响,但我们还是坚定地认为,人性“贪婪”的这种规定,具有弱化和改造的可能,尽管这样的弱化和改造需要相当长时间,需要更多更大的痛苦经历。
  
  中美老太太故事新编
  
  美国“次按贷款”危机发生之前,中国老太太和美国老太太见面了。
  中国老太太说:“向你们美国学习,我从银行贷款买了房,辛苦了好些年,现在快还清贷款了。”美国老太太说:“我们又创新了,我什么辛苦也没有付出,从金融机构借‘次按贷款’买房不用还,还能赚钱,下辈子都不愁啦!”
  中国老太太羡慕不已。
  美国“次按贷款”危机发生之后,中国老太太和美国老太太又见面了。
  这次美国老太太抢先说:“明知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我还贪心去借‘次按贷款’买房,活该现在一无所有!你们可千万别学我们!”
  中国老太太一时无语,陷入沉思。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