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尼采悖论”

作者:相蓝欣




  海外视角
  
  《内部毁灭——民族国家的终极威胁》是美国著名的军备控制专家、前国防部副部长、里根政府的军控和裁军总署主任弗雷德·查尔斯·伊克莱博士的一部惊世之作。“九一一 ”事件以后,美国的精英战略家们开始进行反思,国会和白宫联手,对美国的国家安全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 其主要成果是在情报和国土安全方面集中权力,进行了“大部制”改造:其一是将中央情报局、联邦调查局和国防部情报局等十六个情报系统归总,设立国家情报总局,由资深外交官内格罗蓬特领衔;其二是设立国土安全部,并将所有涉及人口进出的部门加以整合。很多人以为,境外的恐怖分子在美国本土发动攻击的几率将大大减小。
  伊克莱的著作却语出惊人:在二十一世纪,国家安全的最大威胁并非来自境外,而是本国内部。多年以来,在美国和欧洲的绝大多数人都曾以为,民主政治是国内稳定的根本保障,而西方民主国家都已经解决了这个体制问题。很少有人想过,无论什么样的政治体制都会面临同样一个“终极威胁”,即现存体制和政权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恐怖主义面前不得不俯首就范的可能。伊克莱的这个观点对那些认为“民主万能”的体制决定论者不啻是当头棒喝。
  在华盛顿的政策圈子里,也许只有伊克莱博士最有资格提出这种似乎有点耸人听闻的观点。伊克莱从来就不是书生论政,他是名副其实的“华盛顿内圈”人物,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就在国防和军控体制内打拼,是美国国家安全领域中的主要思想家和实践家。在他的培养下成长起来的一批新人后来都在国家安全领域里成了叱咤风云的人物,保罗·沃尔福维茨,里查德·珀尔,道格拉斯·费斯,白邦瑞……仅仅是这些国防部副部长、助理部长一级人物的名单就够长的了。在政治方面,他的倾向是新保守主义,所以他的众门生在小布什当政期间大行其道是意料之中的事。比如沃尔福维茨当上国防部常务副部长,是伊拉克战争的主要策划人。白邦瑞曾是拉姆斯菲尔德部长的首席中国顾问。
  多年来我同他一直有接触,不论讨论什么话题,总是受益匪浅。上次见面是二○○七年五月中旬,我同美国国家情报总局副局长汤姆·芬格等共同主办第三次美—亚—欧三边论坛。这个高层论坛是我同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在日内瓦发起的,二○○六年在上海也开过一次。此次议题是中美能源和环保这类“非传统安全”问题。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国防部、国务院、情报部门均有要角出席,会议议程很紧张。刚结束的那天下午,友人白邦瑞开车来找我,说去在华府近郊马里兰州的伊克莱家。伊克莱的邻居有好几位是新保守派要人,所以我常戏称这里是“新保守三角州”。他家的那个很大的室内泳池已开启,白邦瑞说,保罗(沃尔福维茨,时任世界银行行长)常喜欢到这里来游泳、聊天、读报。八十一岁的伊克莱身体仍然健硕,双眼炯炯有神,走路速度却比过去慢了许多。他说,近来他们一批朋友相约,不读报纸的头版新闻,因为沃尔福维茨正不幸遭遇“世界银行女友门”事件,媒体穷追不舍,唯恐天下不乱。沃尔福维茨曾是我读研究生的约翰·霍普金斯高级国际问题研究院的老院长,说心里话对他还是很同情的,这件事本不至于迫他辞职,但是欧洲盟国对其在伊拉克战争中的作用不能释怀,一定要调查到底,逼他就范,我们三个人都为此嘘唏不已。
  那天风和日丽,夕阳西下时,我们手持白兰地坐在拥有很多东方文物的大客厅里,从中国的张大千谈到美国的波拉克,从哲学谈到国际关系。当然谈得最多的还是他这本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推出不久的(二○○六年十二月版)新书。他开始讲解这本书的思路。说实话,一上来我还有些闹不明白,听上去像科幻小说。了解了实际内容以后,我立刻决定要在中国推出这部重要著作。老先生十分高兴,尤其是因为我会亲自担任翻译。
  伊克莱的特立独行的思维方式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他就引起国防部高层的重视。当时他还是著名的智库兰德公司的一位年轻的研究人员,别人都在研究热门题目,比如美苏核威慑战略,他偏偏钻研冷门,发现核武器在本国内的安全是严重的问题,因为美国部署的核武器目标虽是苏联,但发射核武器的操作规程缺乏安全保障,出现意外发射的可能性存在。于是他提出全面评估安全机制的建议,并提出许多切实可行的措施,比如实行双人岗位责任制,防止精神或心理不正常的单人事故。还提出给所有的核武器加密码锁的举措。这个研究报告立即得到五角大楼高层的关注,二十九岁的他受邀给军方将领们做了一天的报告,他告诉我,同这么多的高级将领打交道,其中包括美国战略核武器部队的司令,以组织原子弹轰炸广岛和长崎闻名于世的科蒂斯·李梅将军,他感到“战战兢兢,双膝发软”。
  对于这位终生研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顶级专家而言,冷战结束以后,传统的“核威慑”战略不再生效,这本来是好事。但是,包括核武器在内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却迅速地在向全球扩散,其结果不能不令人担忧。虽然小布什总统早在二○○二年就点过三个所谓“邪恶轴心”国家,即朝鲜、伊朗、伊拉克。但这些国家并不是伊克莱关注的重点。“九·一一”事件以后,他以七十五岁高龄被任命为联邦“九一一”事件调查委员会”成员,他重新考虑新的安全威胁即源于在这个调查过程中发现的许多国家安全的漏洞。简单地说,“九一一”事件不过是把民航客机做常规武器使用,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一旦落入恐怖组织、邪教组织或任何无政府组织手中,他们将意欲何为?
  凭借多年的研究和实际经验,他发现所有的民族国家,而不仅仅是“民主国家”将有可能面临一种灭顶之灾——那就是恐怖组织、邪教组织或无政府组织利用核武器、生化武器发动的摧毁国家现行政体的夺权行动。这是一种超越国家意识形态的、全人类共同面临的“终极威胁”。
  他认为,现在就采取果断行动还来得及避免这种大灾难。但是,为什么绝大多数国家的政策精英对此无动于衷,不愿研究和制定认真的防范措施呢? 伊克莱将这种忽略归于“尼采悖论”。尼采曾有一句名言:如果你向深渊窥视,深渊亦将窥视你。也就是说,对于将来未知的威胁,最好不要去想它,否则越想越害怕,影响现时决策者的心态。伊克莱认为,凡涉及国家安全的战略家都把对付境外威胁放在首要位置,认为国家的军事力量足以打击境内的反叛行动。所以,对一国内部今后会发生什么事只是政治家应当考虑的问题,而不是安全战略家应当注重的。
  伊克莱则认为,这种观念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技术迅速地、难以控制地扩散时代,已经完全过时。首先,当代社会对科学技术的发展缺乏任何控制力。自十八世纪以来,人类经历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分裂:一方面是变化多端、折冲往返的政治-社会文化领域的崎岖发展道路;另一方面是披荆斩棘、一往无前的科学技术文化进展的坦途。但是,恰恰由于某些科技进步具有“双重用途”的特点:既能给人类带来福祉,也能给人类带来大灾难——特别是核技术、生化技术和计算机超人工智能,因此,科学技术同政治与社会在发展路径上分道扬镳的结果就有可能造成人类对技术进步和运用方面的失控。二十世纪出现的以核武器为代表的能够毁灭人类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便是一个明证。
  在主权民族国家主导的国际体系里,防止核扩散几乎是不可能的,阻止这类技术被运用于大规模杀伤性的目的也办不到。但是,对使用核武器攻击别国的主权国家,是仍然能够实施核威慑和报复性打击的。而对于本国境内的反政府组织,无论是恐怖组织、邪教组织还是无政府组织,任何核威慑都不起作用,报复性打击也很难找到目标。种种迹象表明,这类组织获取核武器或生化武器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在目前的国际国内的体制下,发生“核夺权”的可能性比人们想象的要高得多。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