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一所悬命

作者:刘晓峰




  几次翻读《日本家训研究》,头脑中都想起“一所悬命”这个词。这是日本语的特有词汇,《广辞苑》释义有二:第一义指武士依赖被赐予的领地生活,所以这领地性命攸关。第二义从第一义引申出来,是“拼命”、“拼死地”这层意思。读《日本家训研究》,特别是读日本战国武家家训这部分,常让我想起日本战国的那些大大小小的历史人物,想起他们在时代风云中为一家的延续和繁荣而“一所悬命”的挣扎。
  历史的单向性其实蛮可怕。一旦成为既往,流水不再回头。在幻想的世界,人们可以借时间机器或囊中灵药往返于生死之间、穿梭于过去未来之际,因此可以无数次修正自己的选择。但在现实世界,每个人、每个集团,有时却不得不做出非此即彼唯一的抉择。十字路口的几个看上去不起眼的脚印,最后会影响历史久远的发展。日本史上,关原之战就是这样一个重要的拐点。
  关原,是广为日本人所知道的名字。说来有趣,一般人们知道这个地方,都是因为这里曾经是一场决定日本归属的大战的战场。实际上它同时还和中国的秦岭与淮河一样,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已故的网野善彦认为,这条线把日本本州在地理和文化上一分而为东西。由此而东的东日本和由此而西的西日本,不论是自然风土还是在各种文化层面上,都存在着明显区别。就在这个分割东西日本的地理分界上,一六○○年,石田三成率领丰臣家的西军八万人和德川家康率领的东军十万人展开了大决战。正面的决战几小时就打完了,但这一仗却确定了日本历史的走向——从此以后,日本历史舞台上,主角将由德川家扮演,而丰臣家的退场,已经只是时间问题。
  今天回头审视关原之战的历史,一步步当然清晰可知。然而对于当时的日本人,一切尚都只是不可预知的未来。有关这场大战更多的故事,可以留到今后适当的时候叙述,这里只想把镜头对准那些与家族存续相关的细节。关原一战的胜利让德川阵营很多人登上了荣光的顶点,而德川家康的儿子德川秀忠则恰恰相反。这位未来的德川家第二代将军的命运,从此战开始便蒙上了灰暗的颜色。关原决战前,老谋深算的德川家康早早已划定了万全之策。不仅军力上东军人数远在西军之上,而且通过威逼利诱,他业已取得了众多西军大名临阵易帜的承诺,所以这是一场稳操胜券的战争。正因如此,点将出征之际,他命令儿子德川秀忠率领三万多人的最大的军团出征,并辅佐以久经战阵的大久保忠邻、原康政、酒井家次、牧野康成等猛将。这阵势就如同做爸爸的老厨师悄悄准备好了一桌酒席后,策划着让儿子拿炒勺端菜出场,一心期望的,无非是让自己未来的继承人能在天下人那里多得几分表扬。可谁知秀忠军半路在上田城遇到了未曾预想的抵抗。当他领兵到达关原主战场时,战争已经结束了。临阵失期,气得善于忍耐的德川家康也火冒三丈,见都不肯见秀忠一面。亏了原康政和本多正纯的劝解,德川父子才重归于好。据京都大学藤井禳治教授的实证研究,德川秀忠治理日本其实颇有建树,但在德川家的谱系上,初祖家康和三代德川家光通常被称为明君,秀忠做将军的那一段则被看成两峰之间的山谷,其来由此。
  成了德川秀忠半路上的拦路虎,在未来的二代德川将军脸上抹了泥巴,把他的命运挤对到谷底的,是真田昌幸。上田城之战,是真田一族面对日本这场决定性的大决战,为维护自己家族利益而奋争的关键一环。
  
  丰臣秀吉称真田昌幸“表里比兴”,说的是昌幸为人多变,反复无常。这一恶名的由来,主要是缘于他身经五主的经历。
  真田昌幸的父亲真田幸隆,本是武田信玄二十四将之一。真田家据守的上田城领地,就是真田幸隆靠武功得到的。《甲阳军鉴》称信浓的真田是“大身之浪人”,“大身”是对浪人(原文为“牢人”)真田很高的评价。真田一族本出于《武田信玄宛行状》中提到的“诹访形”,一五五○年,武田军征伐村上氏的户石城,《武田信玄宛行状》就是武田信玄出阵前致真田幸隆的。这份《武田信玄宛行状》特地答应胜利后给予真田幸隆“诹访形”和“横田遗迹上条”。这一仗武田氏惨败,史称“信玄户石崩”。但七个月后,真田幸隆凭借计谋却独力占领了户石城。从此真田幸隆被称为智将。而小县地方真田旧领也逐渐恢复。一五五三年,盐田城攻略中得到东信浓的武田信玄,又把秋和之地封给真田幸隆,合计为“都合一千三百五十贯文”。真田氏由此在小县地方获得了立家的基石。一五八二年武田胜赖灭亡,真田一族立即投靠实力派织田信长。不久织田信长在本能寺之变中死于非命,因为无法和进军到上田城周边的北条氏政对敌,真田一族于是又臣服北条氏政。丰臣秀吉改封德川家康关东八州,真田一族又臣服于德川家康。在昌幸看来,武田信长也好,武田信赖、织田信长、北条氏政、德川家康也好,都可以是主人,但条件就是要承认自己家族对这块“一所悬命”的土地所拥有的支配权。表面上看昌幸“反复无常”,但所有的“反复无常”,都围绕着保住真田家领地这条底线。
  和率领大军而来的德川家忠作战,已经是他第二次和德川家刀兵相见。而第一次和德川家刀兵相见,原因就是德川家康命令真田把领地让给北条家。真田一族对此当然断然拒绝。投靠德川家,为的就是保住自己的领地。出让了领地,臣服也就失去了意义。真田一族的抗命招来了德川阵营二万大军的讨伐,主将大久保忠世、鸟居元忠,都是德川手下的悍将。而真田一族的兵力只有二千人。这一刻看出了真田一族的英雄本色,设伏、火攻、水攻,最后居然是德川的大军大败亏输,德川家康不得不放弃原来的念头。经过丰臣秀吉的斡旋,真田昌幸再次臣服德川家。这是日本天正十八年(一五九○)的事情。
  实际上早在德川家康到达下野国小山,准备征讨会津的上杉景胜的时候(这是关原之战发生的契机),蛰伏在家康阵营的真田昌幸父子,已经收到了来自大阪的密信。这封信所署的日期是庆长五年(一六○○)七月十七日,是由长束正家、增田长盛、前田玄以三人连署的密信。密信的内容,当然是劝诱真田父子入伙,加入大阪丰臣家一方。信二十一日送到。真田昌幸马上把大儿子信幸找来,加上次子幸村三人秘密商量起来。这番秘密商量的结果,是真田昌幸留下了嫡子信幸在德川阵中,自己则同幸村一起决意投入丰臣家阵营。之所以留下了嫡子信幸,是因为当年丰臣秀吉居中斡旋之际,命令真田家嫡子真田信幸出仕于德川家康。家康于是封沼田为信幸的领地。当年实质上作为人质走进德川家的信幸,后来娶了德川亲信本多家的女儿,成了德川家族的“家里人”。
  这番秘密商量为什么带来了真田父子的分手?什么力量使他们有必要在两个阵营中作为敌人刀兵相见?相关的说法很多。比如真田昌幸和幸村父子向来受丰臣秀吉恩顾,比如认为昌幸和幸村父子这样生于战国之世稀代的策士,本性上和德川家康就是宿命之敌。因为与家康这样同样是盘算着问鼎天下的策士为敌,才是战国武将真田昌幸真正的夙愿,是他为自己选择的最好的英雄末路。想来久经战阵的昌幸,从一开始就已经有了置生死于度外的觉悟,这觉悟,同行的幸村也一定是有的。而我认为《滋野世记》所指陈的“父子之相别,只为乃家”的看法,可能才是最贴近真相的。因为在战国乱世,很多武士都是把一家的存续看成最重要的。这样分手,不论哪一方胜利,都能守住真田一族的家业。
  诀别是痛苦的。一朝抉袂,便是仇敌。据说,分手后信幸立即找到家康,誓言忠心无二。归途上真田昌幸原取道沼田城,本想看一看自己的孙子。可信幸妻子紧闭城门,只是把孙子在城墙上高高举起,让真田昌幸见了一面。这也是祖孙最后一次见面。
  
  清晨要早起,若是起身迟晚,仆役也自散漫,公务私用皆不得协……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