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4期

读书短札

作者:杨剑锋等




  关于“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杨剑锋
  今年第二期《读书》有黄裳先生的《龚自珍二三事》一文,读之获益匪浅。惟黄先生认为只有龚自珍才对陶诗平淡的风格提出了不同意见似有不妥。实际上对陶诗平淡风格的异议,不始于龚自珍。唐代诗人白居易《访陶公旧宅》诗说:“呜呼陶靖节,生彼晋宋间。心实有所守,口终不能言。”已点出陶渊明有口不能言的苦衷。 苏东坡认为陶渊明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苏东坡续集》),说的是陶诗风格的多样性。
  最早明确对陶诗平淡风格进行质疑的是朱熹,他说:“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的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朱子语类》卷一百四十)。
  宋代以后,陶诗沉雄的一面被不断挖掘,不少学者反对钟嵘“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论断。明人黄文焕在《陶诗析义自序》中说:“古今尊陶,统归平淡;以平淡概陶,陶不得见也。析之以炼字炼章,字字奇奥,分合隐现,险峭多端,斯陶之手眼出矣。钟嵘品陶,徒曰隐逸之宗;以隐逸蔽陶,陶又不得见也。析之以忧时念乱,思扶晋衰,思抗晋禅,经济热肠,语藏本末,涌若海立,屹若飞剑,斯陶之心胆出矣。”清人胡应麟《笤溪渔隐丛话》云:“钟嵘评渊明诗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余谓陋哉,斯言岂足以尽之?不若萧统云:‘渊明文章不群……孰能如此乎!’” 比龚自珍更早的清人陈祚明也在《采菽堂古诗选》中提出类似看法。不过,虽然众说学者早已指出陶诗风格的多样性和陶渊明个人内心焦虑痛苦的一面,但一般人谈及陶诗,却总是强调其平淡冲和的风格,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沉雄豪放的特色。及至鲁迅先生在《“题未定”草》中批判朱光潜的“陶潜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说,陶潜风格的多样性才渐为多数学人真正理解,遂成为定论。
  
  镇江师范内迁与曹刍
  
  裴伟
  二○○四年第九期《读书》钱理群教授《我读〈一个人的安顺〉》提到:“几乎同时,著名的中学教育家曹刍受中英庚子款管理委员会之托,将江苏镇江师范内迁,在安顺创办了黔江中学。”这不符合事实。
  据《镇江市教育志》(镇江市教育局编志办公室编,江苏科技出版社):“一九三二年,江苏提出扩充师范教育的计划,指令省立镇江中学等八所中学为专办师范学习,并决定此后不再招收高中普通科新生。九月,江苏省立镇江中学即改为江苏省立镇江师范学校,校址仍在鼓楼岗……曹刍任校长,夏佩白、陈邦贤分掌教导与事务,所聘教员多为本省教育界知名之士,全校包括初中高中普通科、师范科共十四班,学生六百一十三人,教职工五十二人,年经费八万一午七百四十七元”。(159页)
  “一九三七年冬,镇江沦陷前夕,省立镇江师范遭日机炸毁。一九三八年,镇江师范部分师生辗转至上海,公推夏佩白为校长,在宁波路赁屋继续办学,一九四一年,日军占领上海,学校被迫解散。抗战胜利后,一九四六年二月,江苏省立师范在正东路复校,夏佩白任校长。”(160页)
  贵州戴明贤先生《一个人的安顺》(人民文学出版社版)这本书,我一直想买没有买到。今天刚刚到手,翻到 “感歌动地”章——“黔江中学是江苏镇江师范的校长曹刍先生受中英庚子款管理委员会之托,内迁创办的,师生员工很多是下江难民。”(88页),想来是钱先生曲解了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