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來總是弟(第)十八上求佛地住處●(門)中。次第解釋之中,且有三段經文:第一,●(簡)所緣境。經「●●(須菩提),於意云何,如●(恆)河中所有沙」至「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答也。第二,明佛能知。經「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也。第三,徵釋所已。經:「須菩提,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至「未來心不可得」。是也。三段不同,且當第一●(簡)所緣境者:
五眼義門排遣了,若干心數又如何,
指示恆河沙數如(了),經中便請唱將羅。
經:「須菩提,於意云何,」至「若干種心。」此唱經文。明用一恆河沙數諸恆河,緣用諸恆河中沙數諸佛世界。佛●(問)須菩提,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言: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者,即是爾所世界中,各有眾生,各有若干心也。
將沙數世世難窮,盡是諸佛國土中,
世界眾生無億數,各懷心義幾千重。
若國土,若干人,若干沙數若干身,
佛有若干光照耀,盡教總得出沈淪。
佛有他心盡見伊,若干心數總皆知,
筭(算)料不應取次說,都公案上復如何。
經:「須菩提,如來悉知見」等;
一河沙數眾河沙,數盡恆河世界家,
一個眾生有多少意,意中各自有千差。
牟尼佛有多方便,變現令居百億花,
過去未來及現在,三心難弁唱將羅。
經:「何以故?」如前所說也,答也。言如來說諸心者,先深眾心也。言皆為非心者,言是名為心者,是顛倒邪見之心也。乃至「未來心不可得」者,徵釋也。一切眾生●(聞)說諸心,為是實心,故●(得)破遣,過去〔心〕已●(滅),未來心未至,現在心●住,三世求心,●(乃)不可得,此明三皆空也。法喻合。
一心能起幾千心,九轉十翻●(那)●(畔)尋,
繼絆網羅不用入,●明顛倒莫教侵。
現在未來並過去,作用思維事轉深,
佛意總教除斷卻,此是菩提大道心。
揀卻邪心不用留,●明妄相也須休,
持念金●(剛)般若法,百年之後便何憂。
須轉念,莫蹉跎,知是漂沈不要過,
眼暗耳聾看即是,要●(身)曲台(呂)又如何。
直得剩轉金剛教,般若●(無)過遍數多,
施惠萬般求福德,三千七寶唱將羅。
經:「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乃至「多不」者。問也。
〔經〕:「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者,答也。言:〔經〕「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諸德福得多」者,佛為印成也。言三千七寶者,如上所解也。言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德福甚多者。所為本心顛倒,遂即依心起行修福,福亦顛倒。如醉人朦籠(
朧)而行,雖然即醉,隱●(影)望家而行,任運欲達家,有骨肉相接,便至其家,醉醒方知。若早是醉迷,又望●(坑)而行,必見顛墜。此是(事)亦然。我身●量生來早是沉迷,今又遇政法心欲邪宗,必逢顛也。言以福德●故,如來說得福多者,言有實者,為有相福也。故言●相者,為●相行,遂獲有相之福德。故曰以福得(德)●故,如來說得福多也。
上來有三:一、問,二、答,第三、如來印成。三段經文,合為一唱,解釋已竟。
上來有一十八住門中第十八,上求佛地住處門中,先有六段經文:第一、國土莊嚴具足,解釋已了。第二、●上見智淨具足,已了。第三、色身具足。第四、相身具足。第五、語具足。第六、心具足。六段經文,各各不同,前二已竟,今當第三色身具足者。
經:言道「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已(以)具足色身見不?」問也。「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乃至「即非是名,」答也。此文有四:一、問,二、答,三、徵,四、釋。此明色身與法身有異,故二不可以色身見法身也。言如來說具足色身者,此明如來色身不離法身也。言即非者,不乖異也。言是名具足色身者,此明:色法雖●本是一。
法身●相本●刑(形),現相權宜化有情。
身色端嚴長丈六,八十種好自然明。
慈悲處處垂方便,喜捨頭頭願早成。
但得眾生登果位,便是天平與地平。
深觀濁世苦偏多,惡業持身不那何。
諸相未知何似許,文中應有唱將羅。
〔經〕:「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諸相。色身具足,是名諸相見足。言不應以具足色身見諸相者,」乃至「是名諸相具足。」言不,此明相好與法身異故,故不可以相好見身也。言如來說諸相具足者,此明相好本從法身上起也。言是名諸相具足者,此明雖異不乖一,成●(第)二句也。此是六段文中第四相身具足也。
如來若不現金身,爭化得●●(閻浮)世上人,
百憶垂刑由不悟,參差上自卻沉淪。
四弘誓願深如海,六度無邊布法雲,
蠢動含令(情)皆利益,不論胎卵盡沾恩。
黃金座,紫金臺,一法門中萬法開,
假設虛施皆不用,真言實語唱將〔來〕。
經:「汝勿謂如來作是念,」乃至「無法可說,是名說法。」此是第五語〔相〕具足也。
此又有五:一、問,二、遮,三、徵,四、釋,五、成。言汝勿為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者,意言莫道如來,即法身能說法也。言莫作是念者,遮說也。言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者。若人言如來即法身,有所說離法身,更別有所說法,即是謗佛,不離法身所說也。色相之身,從法身而現化,萬法流行,從化身演出也。●(互)相依止,源本法身也。經言:「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者,約教有說,就理無言,無言是名說法者,明理教相應,不即不離,是名說法也。
上來總是十八住處門中,且有六段經文,於色已竟,今當第六心具足者。就此文中分之為六,即六種是也。言六種心者:第一、念處心,第二、政覺心,第三、施設大利法心,第四、採(攝)取法身心,第五、不住生死●(涅槃)心,第六、住淨心,六段不同。且第一、念處心者,此文有四:問,答、徵、釋。
各請斂心合掌著,能加字數唱將〔來〕。
〔經〕:「爾時惠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問也。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答也。何以故?徵也。須菩提,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釋也。言彼非眾生者,彼非者,從真如上起差也。是人能行六度之行,得成聖位,即非眾生也。言非不眾生者,是人作眾生行,即非不眾生也。言如來說非眾生者,即今現受其身也。此六十字自豪州入●(冥)僧遝(還)魂後,於石碑上得之也。
崇聖寺僧入
此唱經文意義長,勸人達理悟無常。
●(業)道之中由自念,冥司稱讚足威光。
還魂記內分明說,廣異文中有吉祥。
在世之中銷苦離,臨終決定住西方,
世●事,白(目)前存,苦樂相兼有甚●(誇),
聽取經中沒語道,分明好為唱將羅。
經:「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菩提,為無所得邪?」此是善現發問也。言如是者,如來印成也。言:「須菩提,我於阿耨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者,」此性淨菩提,本來圓滿,無法可得。是菩提也,彼「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者,此是平等菩提也。言「是名阿耨菩提」者,以平等故。
此是六種心之中第二政(正)●(覺)心也。此文有二:第一、明善現發問,如來印成。明●(菩提)●(果)●(無)所得也,即適來所唱是也。第二、明菩提因無所得者。
經:以無我人等,修一切善法;即得●(菩提)所言善法者」乃至「即非是名也。」兩段不同,且當第一果無所得者。●(菩提)名有三:一、性淨●(菩提),二、平等●(菩提),三、方便●(菩提)。言是法平等,無高下者即是法身●(菩提),在於六道身中,亦不減下。在佛身中亦不增●(高),名平等●(菩提)也。
●(菩提)大道本來圓,妙法多能助世間,
不減不增平等義,●高●下盡同旅(旋)。
六道身中●欠少,諸佛身上不遍(偏)多,
草木以來沾般若,藂林盡有六波羅。
悲願泣,或歡歌,或時相遇或蹉跎
悟了還同佛境界,迷時衣(依)舊卻成魔。
也剛築,也柔和,虛空逼塞滿娑婆,
此如來平等義,修何善法唱將羅。
經:「菩提以無我人等」乃至「即是名也」。此是第二段,菩提因無所得,以由緣也,緣●●(我)人壽者,又●(修)政法●漏,乃得菩提也。言所言善法者,●●(修於)善法也。言如來說非善法者,非世間有漏善也。言是名善法者,是出世間●漏善法也。
善法直得次第修,虛施功果沒因由,
●漏果圓生淨土,有為功德●(行)難籌。
祭神祀鬼求邪福,政見門中●(事)不收,
一種是修諸善法,何如向佛法裏用心求。
非善法,不須修,是善法,切須修,
佛法名為是善法,邪魔非法不堪修。
堅修善法沒人過,定證菩提阿耨多。
向下經文沒語道,三千七寶唱將來。
〔經〕:「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乃至「若人以此般若波羅密經」乃至「喻不能及者」,此是第三施設大利心也。就此文中,分之為二:第一、政法利益,校量勝劣,適來所唱是也。第二、安立第一義,順成返顯,揀異凡夫。兩段不同,且當第一,政施法利者,言三千六千如上事也。七寶須彌,亦如上說也。辟(譬)喻所不能及者,校量顯勝,滅惡生善,勝劣之間,亦不相似,為因感果不相似也。
三千七寶若須彌,未勝常將般若持,
捨施福田□廣大,高遷未必證菩提。
百千萬億無疆福,究竟沉淪定●(有)期,
念得一抽清淨教,三塗六道鎮相隨。
校量功德言談了,揀異凡夫事若何,
大眾斂心合掌著,高聲●〔為唱將羅羅〕。
經:「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為(謂)如來作是念,」乃至「說非凡夫者」此是第二順成返顯也。言勿為(謂)如來度眾生者,准平等理中無眾生也。言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一切眾生平等,皆有真如法身,非是度始乃有也。●(言)「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有我者,世間若有一個眾生是如來度,如來即有我人壽者也。如水之在雍,決之即流,信之心,勸之即發菩提也。言:「須菩提,如來說有我,即非有我者,」蓋緣凡夫之人,用(以)為有我,如來與斷也。言即非凡夫者,無實凡夫,若定為凡夫,即不言證聖也。
凡夫由來沒定期,祗是全由造業時,
政信●(自)然生淨土,邪心祗是自家欺,
聖諦本來修政信,凡夫因地自生疑。
事在目前無錯謬,金剛經上●(盡)皆知。
三十二相如何說,偈訟(頌)長行讚阿誰,
六段文中第四段,都公案上〔唱將羅〕。
經:「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問也。「
須菩提〔言〕:如是如是」,答也。「佛言:須菩提,若以卅二(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如來質也。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領解也。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至「不能見如來。」此即緣須菩提見相之心未息,如來故以此偈勸之,令生實信也。此義是佛語,須菩提不應以三十二相,修成功德之身,比並法身本來之身也。法喻合。如世間官職也,章服雖同,行業各異,佛與輪王亦然也。
雖然万法總皆●(空),依負還須立祖宗,
大有顏客(容)相似者,爭那尊卑事不同。
輪王相有三十二,不離巡●(循環)六道中,
牟尼萬劫超三界,佛與輪王行不同。
用色相,以音聲,不能如●(但)解修行,
此個名為邪見相,菩提佛果大難成。
塞●(謾)驀(罵),世間術,莫行邪行莫徒●(疾),
眼見先●(靈)皆妄語,耳聽天樂不著實。
終朝只是行邪道,甚時政見一花臺,
偈訟(頌)適來言已了,長行好為唱●〔唱羅〕。
經:「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菩提者。」此是第四●(攝)取法身心門中第二段經文。此唱經文是須菩提聞說法身,非修成相,意為報身菩薩,亦非修成相也。政遮也。
空生錯會如來意,為是真如本自修,
大聖世尊重為說,令教覺語(悟)志心求,
說斷滅,復如何,特地應須說向他,
六種之心第五段,又分兩段唱將來。
經:「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菩提者,說諸法斷滅〔相〕。莫作是念,何以故?」徵也。汝能發菩提心,即須於法不說斷滅相。此唱經,名不住●(涅槃)也。經言,說諸法斷滅者,佛語須菩提,汝若便言法身既是本來,何用修者,此是起斷滅相也。言莫作是念者,佛為遮也。言何以故?徵也。汝能發菩提者,即●●(須於)本來法上,不生斷滅相,為度眾生故,故言於法不說斷滅相也。法喻合。
證得菩提金色相,只徒三界度眾生,
貪趁向涅槃安處座,眾生因甚肯修行。
︱般變化時時現,作用神通處處呈。
佛法常教不斷滅,專心演說大乘經。
捨七寶,又如何,盡勝常持阿耨多,
功德未知〔何〕似許,不教貪處唱將來。
經:「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布施〕,言施福雖多也。若復有人求(知)一切法●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於)菩薩所得功德者。」是人持經功德,成無上道也。施福雖多,必竟沈墜也。是人因世間持經,獲出世間福,證涅槃果,知諸法●(空)也。乃勝施寶也。言「諸菩薩不●(受)福德者,」菩薩由●我●生解,故不受有漏福報。言「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者。」此是須●(菩提)問●(菩薩)何以不受福耶。答:「●(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也。」
是菩薩得我法二●(空)故不生貪也。恆河七寶,如前解了。此唱經文,明第五修不住生死。初、問劣,二、問勝也。三千七寶施含蠢動,世世受福,福盡還墜,四句偈文,能銷●量重業,究竟成佛也。
七寶持來惠有情,感果人中天上生,
此則名為有漏福,不如常轉大乘經。
有漏福,受榮花,何似持經種善芽,
菩薩不貪如是福,如來義理唱將羅。
經:「須菩提,若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者,顯非也。何以故者?徵也。如來者,●所從來,亦●所去,故名如來者,釋義也。若由如也,如人言也。」上來總是六種心中,第六●(所)住淨心也。此門之中,第六通合,都有七唱經文,段段別分,六唱是長行,二唱是偈訟(頌)也。適來所唱,是第一威儀行住淨也。」
經:「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座臥者」乃至「●所從來亦旡所去,故名如來者。」若人言真身亦有去來,即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也。真身應身雖有異,義歸一也。言●所從來,又●所去者,即真常不動也。報身如來者,六度十一空,化身從如實道,即是三身如來也。
一真法界本無差,平等能均萬萬家,
坐臥去來權示現,化身百億喻河沙。
湛然不動超三界,六道常行自利他,
法報二身人不會,由如何等唱將羅。
經:「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問也。甚多世尊,答也。何以故?徵也。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即不(不字為衍文)不說是微塵眾釋也。所以者何?難也。言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者,」乃至「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者。」此唱經文是第二蘊體非實也。
微塵能成世界,應身能顯真身。言碎世界為塵多不?甚多者,此喻顯從真見應,非定一義也。後顯諸佛斷滅煩●(惱)盡儀也。且世界是塵所成,塵從世界上起。且化身本自真身,真身因化而顯。非塵不成其界,非化不顯其真。且從年至歲●塵,塵不離於世界。從劫至劫度眾生,眾生元在法界。不動即止,佛及眾生亦然也。塵不動即是止也,煩惱不動即是●(滅)也。言何以故?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此明微塵不實,煩惱亦不實也。言則非是名者,明佛說碎世界作微塵,喻諸佛斷煩惱盡,於真如法界處,非定一●(義)也。
且塵在世界,而世界能客(容),煩煩(惱)在法界,而法界不染。或云煩惱在佛,而惟佛能伏。塵在世界,而世界能受也。
且若非世界,焉能容爾許多微塵,且若非如來,焉能伏爾許多煩惱。且世界是空,而微塵亦空,且真如是空,而煩惱亦空,故曰非定一義也。
世界非常可寬,容納塵埃有甚難,
五岳四櫝(瀆)皆總受,不論江海及諸山。
藂林花藥兼松竹,六道三●及四禪,
直是上生非相處,風輪水祭總成困(閑)。
直常法界還如此,煩惱摧伏有甚難,
不揀四生兼六類,盡得●餘證涅槃。
微塵道理稱揚了,向下經文事若何,
各請斂心合掌手,衣(依)前好了〔唱唱羅〕。
經:「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則是一合相」乃至「貪著其事者。」
此唱經文是第二約二諦,弁為重成也。言若世界實有,是一合相者,何以得知世界不實耶?若世界定實有性,法身如來,喻如世界。一切煩惱,喻如塵埃。微〔塵〕從世界而起,世是微塵所成,非煩惱不顯法身,非塵埃不顯世也。若●出眾微塵,從他方而著,他方豈不是世耶?若驅出眾煩惱,從別處而著,別處起(豈)不是法界也。此微塵之義,其事甚深也。
不揀山河大地,不揀日月星辰,
不論三惡道中,不說十方世界。
將來盡化作微塵,撒在空中處處勻,
積聚微塵成世界,將來打碎作成塵。
我佛身似三千界,煩惱由如世上塵,
世界本因塵土造,眾生能變作佛身。
世界上,有塵埃,眾生身上有如來,
佛與眾生不塞離,眾生貪變(戀)卻輪迴。
過●(素)
經云:如來說一合相者,緣微塵世界,被人一合相。如來向說過●云,被人計一合相。法喻合。若准佛意本來云,即非定性一合相也。經云:是名一合相者,即是假名一合相也。明非也,明異也。經云: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者,若世界有性,即名然合也。非有此理,故不可呵。但凡夫之人,虛妄貪著,妄計為實也。
微塵可得遇著風,當時幅塞滿虛空,
信腳夜行迷暗走,不知南北與西東。
眾生身分還如此,貪變(戀)●明欲火中,
佛與眾生雖不遠,●緣隔壁鎮長聾。
世間貪變(戀)是凡夫,不悟身中明月珠,
當日如來親為說,都公案上復何如。
經云:「若人言佛說我見」至「所說義不?」問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答也。「何以故?」徵也。「世尊說,我見人見乃至即非是名壽者」釋也。此是七唱之中,第四如所不分別,即●能見也。蓋為眾生故,如來說眾生病,眾生聞說為是如來有此我人壽者見也。就釋文中解,初句明凡夫我見,二句明凡夫我●(執),三句明凡夫妄計有我,故如來為說,即非是名也。
眾生執我為實有,世尊為說總皆●(空),
不解所說如來義,強生分別入繁(樊)籠。
金剛般若真常法,解具三明證六通,
五百世中能轉念,惡道三塗永不逢。
向下更有一唱經,便是如來相勸處,
各請斂心合手掌著,斷除法相唱將來。
經:「須菩提,發三耨三菩提者,科文云:何人不分別,問也。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者。」
科文云:問於何人不分別?又問於何法不分別?此是答求一切法等也,此是法空也,應如是無我知,如是無我見,如是無我,如是信解不生法相矣,指法之言。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此二諦法相也。言二諦者,即世諦第一義諦也。言是名法相者,是名取著法相也。
俗諦門中事相多,真空道理沒偏坡(頗),
曉悟大乘●相理,自然心裏伏天魔。
又將七寶依前施,不●演說事如何,
●量阿僧祇劫數,清令雅調唱將羅。
經:「須菩提,若有人以滿●量阿僧祇劫世界七寶持用布施。」
此舉●數劫七寶布施也,布施不如持經也。言發菩提心者勝彼者,此唱經緣前文中明真身不動,眾生疑為是化身如來,所說經法●福報故,此所以舉化佛之教,巨有福報尚不如持於此經。七寶布施●(滿)僧祇界,亦不如能持此經也。若人以●量七寶滿僧祇界布施,不如發大菩提心,持經如經所行也。此唱經文是七段中,第五校量顯勝也。若廣引持經現世、●●、及當得菩提,可無盡也。
●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將惠有情,
布施雖獲無限福,不如常轉大乘經。
施寶能招多快樂,官職尊崇次第榮,
假饒身命皆將捨,未勝常持般若經。
此是如來真淨法,勸人依此學修行,
世間貪變(戀)沈淪福,爭須似蓮花朵上生。
持四句,滅千災,任運心中覺性開,
既解持經莫取相,如如不動唱將來。
經:「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者,」此是七唱之中第六段,政明說法不染也。言云何為人演說者,此問應化佛身既為人說法,如何不取世間相也。答:如如不動者也。且佛化應身,雖然為人說法,如似真如不搖不動也,故經答言如如不動是也。
發心疑轉大乘經,總未排比不要明。
會得經中真經路,●過嘿嘿學修行。
裝香轉念尋常事,不如●(誇)張到處呈。
經上令教不取相,如如不動自然成。
有為法,右絕多,觀行觀伊事若何。
夢幻之身應不久,再三相勸唱將來。
經:「何以故?」徵也即徵詰前來有為之相也。「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者,此唱是七唱之中,第七流轉不染也。言一切有為法者,總舉有為之法也。言如夢幻泡影露電者,約六喻解釋也。言夢者,過去法如夢也。淨名經云:為虛妄見也。言幻者,現在法如幻也。淨名經:從顛倒起也。約注云過去法如夢,現在法如電,依報如幻,政報如露,三受如泡,業行如影。言三受法者,即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也。言應作如是觀者,佛勸令於有為法中,但作此觀,故得如如不動也。
散勸文
亦是結勸行人,應當學佛作如是觀也。
從前已過人間事,隱影思量夢一般,
現在榮華如似電,未來虛幻不堪觀。
中秋八月演朝露,滴滴如珠草上懸,
也似人身●兩種,未客(容)快樂卻巡鐶(循環)。
一泡破,一泡成,雨點如珠水上行,
也似人身●兩種,這邀(邊)纔死那邊生。
業如影,行如身,行業還同影與人,
善業感招生勝處,業緣重即卻沈淪。
佛教如是觀虛幻,弁取前生識取因,
莫在有為心有相,如如不動是名真。
序分政宗今講了,流通末後意如何,
一段經文三段唱,且當第一唱將羅。
經:「佛說是已者」此是流通分中,第一標佛化畢也。言已者,畢竟了絕之義也。
佛是牟尼三界主,經是金剛一卷經,
說是慈尊親為說,人天總得悟無生。
辭法座,捨花臺,修羅大眾意徘●(徊),
奉計當時聞法了,誰人領解唱將羅。
經:「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至「聞佛所說者。」此是第二段,表眾同聞也。言長老者須菩提者,已如上弁,比丘者,亦如上弁也。
言比丘尼者,佛度夷(姨)母之時,阿難三請如來。言三請者:一、直請,二、舉恩請,三、舉過去,諸佛皆有四眾,然可度也。尼者女也。尼有八敬,百、罵、舉、受、懺、請、安、恣,是其八也。優婆塞者,近佛界(男)也。優婆夷者,近佛女也。光淨曉潔,名之為天,有多恩義,名之為人。言修羅者,唐言不斷疑神。問:何名不斷疑?答:此人修行五度,而生悔心,故名不斷疑也,亦名不飲酒神也。七勸
祇園會裏談真教,能問慈尊是阿誰,
算料別人應不敢,莫過長者須菩提。
解空羅漢多方便,起坐如來鎮塞隨。
不遣四生著有相,三乘總要悟無為。
比丘僧,比丘尼,同聞般若契根機。
不說當初佛在日,如今聞說也●(歸)依。
一會人,一會天,梵王帝釋及諸仙,
為聽金剛般若法,同時總在世尊前。
此經一卷最幽玄,廿句
夜叉眾,●撻婆,修羅又有緊那羅,
八部龍神千萬眾,五音六律奏箏歌。
圍寶座,遶花臺,覺道菩提心已開。
信受奉行歡喜處,分明好為唱將羅。
經:「皆大歡喜,信受奉行」者,第三歡喜奉行也。言歡喜者有三清淨。言三清淨者:一、能說清淨,是佛也;二、所說清淨是教也;三、聞經得果清淨是眾也。具此三義,故得歡喜奉行也。
上來有三:一、序分,二、政宗,三、流通。初從「如是我聞」至「敷坐而座」為序分;二、從「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至「應作如是觀」已來,為政宗分也。三、從「佛說是經已」至「信受奉行」名流通分。三段不〔同〕。就流通分有三:第一、標佛化畢,即「佛說是經已者」是也。第二、表眾同聞,即「長老須菩提聞佛所說」是也。第三、歡喜奉行,即「皆大歡喜信受奉行」是也。三段不同,總是一卷經文。
解釋已竟,從此外覓●(送)路而走,七勸任用者也。
貞明六年正月□日,食堂後面書抄清密,故記之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