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制作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二、雙恩記



  ●(雙)恩記第三
  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屈(崛)山中。
  六種成就「如是」兩字,信成就;「我聞」兩字,聞成就;「一時」兩字,時成就;「佛」之一字,教主成就;「在山中」已下,處所成就。如是者,為如是之法,我從佛聞;或云,我於佛邊聞如是法,皆指法之詞也。智度論云:生信也。信為能人(入),智為能度,信為入法之物(初)基,在(智)為宄(究)竟云(之)玄述(術)。又云:佛滅度時,何(阿)難等問四事,佛令依四念住。如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佛在之日,以佛為師;佛滅度後,宜憑此戒文。還更有何教法?答:有舍利弗及諸大羅漢等向耆闍屈(崛)山畢撥羅巖間,結集三藏教法。是時會中千個羅漢數內,只有佛弟子阿難未證果位。會中維那白其上座,遣出何(阿)難,不令在會。阿難既被遣出,不那(奈)之何,遂合掌望空,哀苦世尊:「我佛在日,偏休(沐)佛恩;佛隱雙林,我偏失所。●(伏)願慈尊,遙垂覆護,小賜威光。卻得會中,同集教法。」既啟告世尊了,遙禮佛三拜。合掌泣淚,告於世尊。世尊以一道光,照其阿難。光纔照身,尋便自在。湧身虛空,高七方羅樹,身上出水,身下出火,東湧西沒,西湧東沒,或現大身,遍滿虛空,或現小身。我既得此神通,卻往畢撥羅巖間,石門已閉,便即打門。問「阿誰」?卻舊處座(坐),排比結集,如是一代時教。會中維那便乃從頭禮請。如是次第,並推年老,無一受者。直至阿難,再三商量,堅請阿難昇座說法。未說間,大眾有疑,忽然聞道「如是我聞」,大眾方知是阿難。所以經頭上先置「如是」。信如師子乳、皮:乳一滴入於眾獸血中,盡變為水;皮若作絃,一彈眾絃皆斷也。 ●(韻)

  牛羊蘇乳能奇異,變造多般諸巧伎。
  點作樓臺織綺羅,臥成漿酪能香美。
  若遇西天師子●(脂),不銷一滴皆成水。
  妄緣情,也如是,念念與人為感●。
  境滕(勝)難為別是非,心頭豈解分真偽。
  旋旋牽將不覺知,頭頭感卻如沈醉。
  忽爾纔生一信心,前來妄念皆除棄。
  大慈悲父演雷音,法調喻和理極深。
  師子乳能除假乳,信誠心解遣邪心。
  乳無純正醍醐亂,信不堅牢妄念侵。
  若解信心堅周(固)得,大難苦海錯漂沈。

  「一時」者,師子合會,說聽究竟,摠言一時,揀異餘時。又諸方延但(俱)空,故言一時。「佛」者,覺也。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稱之為佛。「王舍」者,梵言曷羅闍姞利呬城,唐言王舍。●(初),頻婆娑羅王都在上第(茅),宮褊,戶戶家頻遭火害。有敕立令:更有火者罪。後王宮自失火,王遂自遷寒林,又無城●。後舍●(釐)君欲興甲馬討於頻婆娑羅王,王遂築戰城,因此呼為王舍城。

  他方比是屬●(村)野,國法遷流〔罪〕災者。
  黎庶遭殃既伯(怕)形(刑),帝宮若罪須依化。
  吠釐君,聞位罷,探候欲專興甲馬。
  備急尋時築戰城,因茲立號稱王舍。
  國名王舍為頻婆,別上茅都自據科。
  ●(睿)招垂條無彼此,莫(英)明立敕揀偏頗。
  天聽感化人何倦,聖德●(陪)從日更多。
  吠舍釐君聞●(這)事,當時不敢舉干戈。

  「耆闍屈(崛)山者」,梵語姞栗陀羅矩奼,唐言就(鷲)峰,又云鷙(鷲)臺,在上茅東北十五里,接北山之陽,孤摽(標)時(特)起。既●(栖)鷲鳥,父(又)頻高臺,空翠相明,濃淡分色。佛得道後,十五年間,多居此山,廣說妙法,思益●(楞)伽等山。此乃孤高迥聳,香麗偏奇。分明之銀漢通鄰,皎潔之星宮接里。清風飋飋,流桂香於洞前;碧霧霏霏,送榆陰於座側。而又只栖瑞高(鳥),不宿凡禽。草敷〔□□〕之苗,僧宴三生之定。雲騰淥沼,聽龍子以呻吟;鶴(鶴)過深●(松),覺神仙而引笑。分殿之河珠入牖,欄〔杆〕之斗色流光。仙樂不斷於晴靈(空),瑞彩長飛〔於〕碧落。子時送曉,伏日生寒。是身即之奇居,乃中天之勝地。 韻

  通霄接漢獨奇秀,●蕩旋迴●(遮)宇●(宙)。
  桂畔應難離野禽,松間只是栖靈鷲。
  壯千峰,光萬岫,不以炎涼分節候。
  正夏風生送臘寒,子時雉叫交(教)星盡(晝)。
  澄潭隱隱聽龍吟,古洞深深聞虎驟。
  落砌榆陰瑞鶴飛,佛(拂)簾雲過仙歌奏。
  截銀河,侵北斗,●(柄)押欄扞(杆)光冷透。
  磬盡鐘殘飯已餘,尚聞王舍移更漏。
  休誇出水妙高山,並比耆闍又即難。
  隊隊香風生桂畔,群群鷲鳥宿松間。
  露珠入儈(繪)阿分殿,月色添光斗就欄。
  若要上方膳帝釋,出門●(輕)把白揄(榆)攀。

  問:佛何故不於諸國諸山說經,偏於王舍鷲峰說經?

  答:緣國勝餘國,山勝餘山。所以世尊說經此處。如何知?所以法幸(華)疏云:王都既是王舍,佛住鷲峰,山都兩處雙彰,自他二化●(俱)說。護云:序分圓就者,此法門示現有二種義:一者,一切法門中最勝故。如王舍勝一切諸國。國乃摩竭之正中,仁王所都處,表一乘乃三乘之道法也。所信境國勝餘國,經勝餘經也。二者,示現自在,切(功)德圓就也。如耆闍崛山,山勝餘山,顯此法勝,此山獨勝,高而復顯,出過二乘,自在●●(巍巍),功德滿故。又云:國勝餘國,無麗物而不出;法勝餘法,無嘉德而不且(具)。山勝餘山,謂瑞鳥之所栖止。法勝餘法,謂上人之所遊●(護)。還有甚人?莫不是諸方菩薩各門舍利弗等遊此會中。 韻

  鷲峰王舍兩●(俱)美,餘國餘山難可此(比)。
  莫說人皆智惠(慧)人,兼緣地總賢靈地。
  足珠珍,多錦綺,軟草祥花咸〔具〕備。
  九夏無勞遠遠敷,三秋鎮有長長媚。
  大乘經,也如是,諸教諸經難可比。
  菩薩無非現化身,聲聞各總居●(權)地。
  遣彼邊,明不二,接物投機皆得備。
  浼(說)有還逢破有居,談空或說非空義。
  鷲峰山勝法會殊,王舍國強經不異。
  所以如來向此中,長時說據三拫(根)記。
  國強山勝地英靈,〔□□□□□□□〕。
  武魯人人皆節相,文儒個個是公卿。
  八方禮義曾無亂,四海風儀別有情。
  是以世尊怜●事,長於此處說真經。
  山又好,法能嘉,山法無偏聖所誇。
  法貫深根生道種,山栖就(鷲)鳥拆祥花。
  要來王舍程非遠,擬往香風路不賒。
  說報恩經於此處,有幾多羅漢唱將來。

  經 與大比丘已辦,梵行已立,不受後有。如摩訶那伽,心得自在。摩訶迦葉

  與者,兼共●(菩薩)。龍樹云:一處一時,一心一戒,道同一解脫,是名共。大比丘者,一云怖魔比丘。若行一切魔怖,皆當禮敬。緣有五種德:一者,發心出家,懷佩道故;二者,毀其形好,應法服故;三者,永割親愛,無的(適)莫故;四者,委棄身命,遵崇道故;五者,至求大乘,救度人故。創發此心,令魔恐怖,故云魔怖。 韻

  ●(剃)除髮鬚堅持戒,妄念邪情專破懷(壞)。
  意地非論毀相儀,心中兼已離恩愛。
  取菩提,心不背,誓與有情填苦海。
  為有如斯德在身,魔怨所以長驚退。
  清高節操伏王侯,三事由(田)衣信腳遊。
  恩愛豈曾●(關)口腹,形儀未省學粧修。
  有栖心處生穿鑿,無益門中不囑求。
  長遣魔怨懷怕懼,方得名為大比丘。

  二者名乞士,出家之人虛心求道,無所●(貯)畜,外乞衣食,以資色身。內之(知)門法,度之(諸)人眾,故云乞士。 韻

  持盂聚落求齋飯,濟給身軀摧我慢。
  物外之言不挂心,情中境像專除散。
  伏利名,閉松〔●〕,長使俗塵生仰羨。
  討究真經度脫人,方契當時出家願。
  身無拘繫●(院)清幽,大似平江不繫舟。
  既解情中無境像,應難閑事挂心頭。
  盂中香飯時聞化,●(架)上田衣不亂求。
  長使俗家生仰羨,方得名為大比丘。
  上來比丘竟。

  此經比丘是大阿羅漢。梵語(行?)已立不受後有已下,毗婆沙九十四云:何故名阿羅漢?答:應受世間勝供養故,名阿羅漢。復次,阿羅者,謂煩惱名能害(割),用利惠(慧)刀,害(割)煩惱賊。此羅漢等,或是久成正覺,權作●(聲)聞,新伏無明,令無餘故,若阿羅漢,又阿羅漢名生。阿是無義,以無生故生故,名阿羅漢。彼於諸界趣生死法中,不復更生也。又漢者名一切惡不善濟(法)。纔昇果位。計數即塵沙莫及,都標即二萬八千。阿羅者,即遠離生義。遠離諸惡不善法者,名阿羅漢。此口心惡者,理(謂)不善業;不善者,理(謂)一切煩惱障善法故。同於佛會之中,聽說報恩經典。說為不是違義,如有頌言,遠離惡不善,安住勝義中,應受世供養。

  貪嗔皆〔□〕斷,盡是阿羅漢。
  來●(往)得逍遙,生死難縈絆。
  惠(慧)●(劍)鎮鋒鋩,智月長圓滿。
  龍天釋梵人,見者皆稱讚。
  會中羅(漢)好儀形,月面長眉眼紺青。
  身掛紬袍雲片片,手棰(搖)金錫嚮(響)玲玲。
  行時每遣香明起,定裏長裁(栽)覺樹榮。
  總與如來為弟子,顯名故入大乘經。
  一隊隊,遶金臺,還列高低次第排。
  願聽三祇除見執,希聞一法得心迴。
  伏緣自到居巖谷,誓與群生滅障災。
  不可交聲聞空在會,合應有菩薩也唱將來。

  經 菩薩摩訶薩三萬八千人●(俱),此諸菩薩,久植德本。●於(於無)量百千萬億諸佛所,常修梵行,圓滿大願。其名曰●●(菩薩菩薩)

  菩者〔菩〕提,此云覺,即所求佛果。薩者〔薩〕埵,此諸有情,即所化眾生。摩訶薩,大也。謂此有情,信大法,解大義,發大心,趣大果,修大行,證大道故,故云菩薩摩訶薩。若據梵語全呼,唐言好略。今此經更著摩訶薩,具大菩薩。又菩薩,所求義,薩埵義,勇猛義,不憚辛苦,求大菩薩。有者有能,故名菩薩。相者也,●(菩薩)時也。梵行已下直(兼)在家。

  雖居塵俗情高豁,恤物憂貧無暫歇。
  見苦長聞起●(對)治,於人未省生怨結。
  保行藏,持不煞,念念中間專省察。
  堅固身心雖在家,此人也得名菩薩。
  雖居俗舍渾客塵,別有陰功伏鬼神。
  無恨怨酬(仇)無愛春(眷),不憐毫(豪)富不斯(欺)貧。
  破除己物如他物,保惜他身似己身。
  堅固徹頭行這行,也得名為菩薩人。

  經中菩薩者,不同此輩,本是位趨十地,果滿三祇。垂恐(悲)願而往覆閻浮,現神光如(而)周遊淨土。世無二佛,國無二王,是以權菩薩之形儀,切在助釋迦而宣聞。萬八千之名號,以(似)有差殊;四廣大之堅心,略無高下。●(俱)持瓔珞,各掛天衣。禮巍峨調御之法王,聽洁(浩)瀚幽深之妙典。 韻

  三僧祇劫除煩障,百億分身曾供養。
  釋梵諸天起敬心,龍神鬼趣生迴向。
  為眾生,心願廣,誓把塵勞與掃蕩。
  見道如來說此經,所以權為菩薩相。
  修城(成)●(果)滿覺圓明,不異從頭遍禮名。
  旋遶寶花舒王(玉)晼(腕),●楊(發揚)金口整珠瓔。
  多興利便緣含識,廣起慈悲為有情。
  知道釋迦宣此教,故來同聽大乘經。
  悲願切,救輪迴,見者須交業障摧。
  現頂寶冠申請益,隱眉毫相侍蓮臺。
  隨天衣動香風起,逐足旋行瑞葉開。
  嚴飾得道場只皆好,更應有天眾也唱將來。

  經 復有無量百千欲界諸天子等,各與眷屬,齎諸天上微妙香花,作天伎樂,住空中欲界。

  並有身光閃爍,〔□〕晚日之無〔□〕;體相莊嚴,共諸而有異。纔言正座,寶殿盤旋;擬道閑遊,彩雲捧擁。身披妙服,輕可三●(銖)六銖;頂戴星冠,花有百朵千朵。眷屬也無非玉女,待(侍)從也莫不天男。似闇室內一盞明燈,如眾星中一輪朗月。知佛欲說大報恩經,與天眾●(俱),咸離上界。雨名花於空裏,奏仙樂於雲中。只逾剋〔□〕中門,總到耆闍法會。

  欲界諸天無量,聞道報恩演暢。
  他也整頓威儀,各乃排比隊仗。
  披妙服以忻歡,躡彩雲兮陽御(?)。
  日月●(豈)敢爭光,天地不能攔障。
  花亂雨以繽紛,樂同音兮響毫(亮)。
  麥(驀)地空中頓下雲,各自持花申供養。
  當時欲界及諸天,聞道真經我佛宣。
  各整威儀離寶殿,●(俱)來眷屬下人間。
  鼓神仙樂勝(騰)三界,雨妙香花遍大千。
  只似如今彈指頃,一時已到法王前。

  經 諸天龍夜叉至退座(坐)面。

  若論大眾,不異(易)側(測)量,或是聖賢,或是龍鬼。個個執持●(幡)蓋,人人整頓威儀。以(似)星蔟(簇)高天,如雁奔陽浦。或有小小個勤●(策),威即降龍;也有老老大沙門,力能伏虎。或有能楊(揚)邪辯,擊論鼓而魔黨頃(傾)心;也有妙運法音,說志理而天花落座,或有身披百納(衲),袈裟上點點雲生;也有意●(博)三乘,口海內滔滔義泛。或有長者居士,抱(拋)榮貴而出家;也有帝主后妃,募(慕)高閑而求道。阿修〔羅〕即攝諸法曲,乾闥婆即呈妙清歌。乃如斯便數若何(河)沙眾,圍遶釋迦化主。

  聲聞菩薩兼龍鬼,浩浩如砂難總記。
  風之旋來海角清,神仙亂下祥花墜。
  滿虛空,遍天地,●(垓)羅未省纖〔塵〕起。

  雙恩記第七
  經 爾時太子聞是語已,悲淚滿目。世間眾生造諸惡本,眾苦不息,憂愁不悅。即迴車還宮。
  太子比意出遊,翻招苦惱。為睹前●(耕)織等,不免淚流盈目,塵坌滿身。嗟眾業之極多,愍二苦之太甚。強欺弱者,幾時解息於冤家;富役貧人,何日破除於辛苦。是以迴車上路,整隊還宮,音樂聞如不聞,舞袖見如不見。驚訝滿堤之嬪婇,五五三三;恛惶闔國之生靈,千千萬萬。如雲急過,似鳥奔飛,正在商量,已卻歸殿。

  偈曰:
  憫念眾生業所為,袖淹雙淚●(旋)還垂。
  行行舞伎似無見,接接笙●(歌)如不知。
  揭地鼓鼙嚝綠野,悵(帳)天塵土絞紅旗。
  滿城驚訝出門看,人鬧馬斯(嘶)皆總歸。

  既迴不樂。王問曰:「汝比出遊行,今何故不樂?」太子曰:「
  父王!我比出遊,看園苑,不知人世有此辛〔苦〕。為骨肉之營摸(謀),致衣食之傷害。耕者出蟲而鳥啄,織婦紡縷以子勞。屠宰煞●(戮)於牛羊,捕獵羅鈞(釣)於魚雀。互興損害,終結冤家。苟事謾心,以強欺弱。所以不忍睹見,車馬卻迴。眾人既迫於煎煞,獨自何須於快樂。

  偈曰:
  只管尊高處帝宮,未知門外苦千重。
  烹燖唱叫恨屠子,網捕喑嗟傷釣翁。
  少婦車前乇(屯)然(絲)縷,老烏犁過●(旋)銜蟲。
  都由煞害兼衣食,所以歸來不願逢。

  王曰:汝極錯吳(誤)。人之世間,貧富隨業,皆須衣而裹體,復籍(藉)食以養身。不紡而何致衣裳,不種而何求粟麥。至如飛禽走獸,大體亦然。隨果報而雖(難)別形儀,配業緣而互相食敢(噉)。鼠為貓之煞害,匪自人教;蝶遭蛛之網並(罟),盡隨天使。汝莫傷嘆,此蓋常規。若勞我之精神,又何名為孝道。

  詩曰:
  天配人生豈自由,有親有愛有冤酬(仇)。
  福深盡為多曾種,分薄都緣不廣修。
  貧女製衣功紡識(織),耕夫種植仕(事)田疇。
  思量總是尋常法,何必歸來獨致憂。

  太子曰:「然即如此,不敢違王。欲擬上聞,請乞一願。」王曰:「汝但取吾意,音樂自娛,凡有所須,我皆隨汝。」

  吾唯有汝偏憐惜,滿國黃金未為直。
  豈獨憂愁世苦辛,何偏傷愍人●役。
  閻浮提,隨業力,但自安和莫煎逼。
  又說別懷弘願心,一依所要無違逆。
  初間見汝載愁歸,未測因由極貯疑。
  貴賤豈關今世作,矩(短)長皆自宿緣隨。
  何消撓思加憂恨,但自寬懷好保持。
  若有願心隨速說,一看所要必無違。
  龍顏頻視事難裁,子未披甲永繫懷。
  寸步含疑何日了,雙眉族(簇)恨幾時開。
  臣寮惕惕隨班望,嬪採兢兢出殿排。
  只候諸官言奏對,大家安樂唱將來。

  經 太子白言:「願欲得父王一切庫藏所有財寶飲食,用施一切。」

  太子曰:「王是我之父,我是王之兒,既有私願,心(必)合細其敷奏。願得王之飲食,濟接飢人;願得王之珠金,布施貧士。使織婦不勞於機杼,耕夫罷役於犁牛,漁翁斷釣於江河,獵士解〔弓〕於林野,屠宰放豬羊之命,不結冤酬(仇);採捕捨鷰雀之生,斷除驚怕。咸令充足,普使安寧。伏乞聖慈,許令開庫。」

  偈曰:
  我為生靈苦惱拘,並緣衣食作崎嶇。
  耕桑處處忙三際,營宦門門役九衢。
  願使煞傷皆總免,欲令疲弊盡昭蘇。
  乞王庫藏皆充施,未委天心捨得無。

  王曰:「隨汝所要,不逆汝意。」太子遂喜,選日開庫般(搬)物。以五百大象載出四城外,宣令國土,凡有所要,不逆其意,具在經文。

  於是鎖鑰齊開,封題並坼。珠珍卸●(●),寶具分樓,併工搬運於天庭,簇手騰移於御庫。差羅異繡,盡雄藩朝貢之儀;瑞錦音(?)綾,皆大郡謝恩之禮。玉帶盤●而積屋,金瓶束榽()以排山。鏤花之疊●何窮,起突之舡連莫數。見錢等●尖可算,雜綵並海水方齊。五百象●而以夜繼明,四城門●(垛)而自高及下。降敕召袞孤之者,道路如流;聞鍾(鐘)集耕稼之民,村園競集。逐所要而一任般(搬)取,隨希求而不障往來。何言於大有之年,遠謝於無虞之歲。

  君王為子傾諸庫,五百象●排四路。
  錢絹綾羅泛指埠(堆),金銀珠玉何窮數。
  詔殊藩,宣近輔,綸指(旨)普天廣流布。
  但是貧寒速遍尋,無論好醜須濟(齊)赴。
  國王應願念生靈,太子施財興濟度。
  一取來求不障蘭(攔),任隨所要無遮護。
  眾皆知,悉奔聚,狀星簇兮如澮注。
  換年少孤寒闕人,總教滿足無貪姤。
  象●出國並流傳,聖主搜尋有敕宣。
  一表帝王修淨施,二彰太子結良緣。
  依時集士如雲赴,繼日般(搬)財似蟻旋。
  應是人家皆快活,排門比戶散●(堆)錢。
  州州縣縣是珍財,只管笙歌醉玉盃。
  頓棄耕桑忙歲月,永拋經紀走塵埃。
  愧慚天子恩波及,感荷王孫庫藏開。
  正是國人般(搬)取次,阿誰諫●(諜)唱將來。

  經 時庫藏臣即入白王:「所有庫藏,太子今已三分用一,王宜思之。」

  此臣正直為心,忠孝成節,非關惜寶,卻為勤王,憂國庫之空虛,必朝綱之散亂,遂啟白王曰:「太子取寶布施貧窮,自數月來,三分已一,不敢遮障,合具奏聞。請王誠(誡)之,勿令分外。」

  臣主珍財合盡忠,隄防急疾要須供。
  保持鎖鑰費身力,較察奸邪無少容。
  府縣凋殘填納庫,生靈指(脂)血進王官(宮)。
  數旬太子般(搬)●施,已是三分減一空。

  王曰:「我子,不欲違拒。」又經旬日,轉取多遂(遂多)。陼(諸)王臣眾議憂煩,曰:「凡是國城,須憑庫藏,財寶既竭,國力如何。不可掩惜人情,更須奏聞天聽。」主藏大臣又再奏。

  偈曰:
  謬忝為王主藏臣,佩魚衣紫入朝門。
  惜言卻是不忠孝,有事直言先奏聞。
  賜罪任隨刃下喪,誅家何懼失(火)中焚。
  適來點拾諸珍寶,太子三分竭二分。

  王聞臣奏,又敕云:「吾子不欲違拒,然卿小出稽遲,莫稱其心,所貴挍卻時光不取矣。」之主藏臣雖依王敕暫出,太子依日時節開庫不遇,遂怒曰:「此小人,爭敢逆我心意,多必是父王教矣。」太子遂少復思量,曰:「夫為孝子,不逆君心。未可自要結緣,傾竭父母庫藏,須是別求財寶,救接貧窮,若不設計營摸(謀),何名施主。我今誓不取庫內諸珍財,願集多智人商量別營運。

  忠孝仕君親,不合逆王意。
  忝作丈夫兒,爭合為天地。
  若有悲心愍憔悴,直須別有天生智。
  免有君王心撓煩,謾教臣下言騰沸。
  唯財唯力要親招,唯福唯緣不相庇。
  願集城中眾老人,別摸(謀)營修〔□〕壇施。
  免招惡逆撓王情,又得依(衣)錢(前)庫藏盈。
  立使臣寮咸滿願,永除主掌別流名。
  深知自過為人錯,莫泥他冤出令行。
  何似集賢商議取,共施智計與營生。
  濟人須是自豐財,多才臨時耳(?)意懷。
  多即我能施滿足,少時他不為添陪。
  嗔嫌豈可因緣就,歡喜方能智惠開。
  敢問在朝卿相等,阿那邊足利唱將來。

  經 爾時善友太子即集諸臣百寮共論議言:「夫求財於何業最勝?」

  太子前作念,遂選日詣諸大臣問:
  輔弼朝臣世共歌,名聞諸國計難過。
  匡扶社稷咸忠政(正),陶鑄生靈盡協和。
  理亂境兵傷眾暴,稅田民不怨煩笴(苛)。
  筭應也會求財路,那箇門中利最多?

  太子纔問了,中有第一大臣白太子,曰:「吾聞財廣莫若營農。今年本種五升,來歲利收於十斛,不費人之遠計,只煩牛以開耕。太子(半)出自於天時,太半兼歸於地閏(潤)。

  潤息村田更不過,無論夏麥與秋禾。
  三升今歲壟三畝,一粒來年收一科。
  種日役牛雖困惓(倦),熟時排穗莫當何。
  既蒙太子垂言問,只有耕農利最多。

  善友卻答,偈曰:
  深謝強摸(謀)計出先,思量未甚是佳言。
  儻蒙熟去誰慚地,忽若旱來須恨天。
  朝日尚難期晚日,今年早晚到明年。
  比來怕見民辛苦,特地教人卻種田。

  別有一大臣曰:「不欲種田,無過養畜,或牛羊駝馬,或鵝鴨雞豬,隨水草以滋生,逐放牧而肥盛。牛即以馭車般(搬)載,馬即以涉路乘騎,豬羊而祭,鵝鴨以供承卿相。要者必買,無日暫停。方表利多,更難過此。」

  偈曰:
  養育全因水草肥,深宮太子也應知。
  牛於要路公私載,馬向門出入朝騎。
  鵝鴨烹炮供輔相,豬羊宰煞祭神祇。
  是人家要須教買,得利偏多更莫疑。

  疋〔時〕太子聞之,又卻答:
  此計思量更不名,大能邪見濫朝庭。
  發言爭使我重問,塞耳轉教人嬾聽。
  束髮堪嗟虛受祿,佩魚可惜亂公卿。
  比來怕業慊(嫌)怨債,特地如今卻煞生。

  此既不稱太子意。最後有一大臣,精神爽明(朗),詞辨分明。曲身而走出班行,仰目而直言啟白:「太子!我見太子,非是凡人。有怨(慈)有悲,有智有惠(慧),嫌煞生怨債,不欲煞生;知營種辛苦,不欲營種。意今普令含織(識),無事安寧,著自然之衣,食天賜之●(飯)。破貪嗔癡之窟宅,出離塵勞;重戒定惠之身軀,圓通法行。莫若入大海內,拜謁龍王,求摩尼寶珠,與眾生利益,要飯即雨飯,要衣即雨衣,要金銀即雨金銀,要珠玉即雨珠玉。不傷物命,不使心機,除非菩薩以能行,難可凡夫之去得。」

  我知太子嗟生老,廣運怨(慈)悲大能好。
  豈是凡人見解功,直為菩薩修行道。
  在遲遲,功草草,必與有情除熱惱。
  若欲皆令免苦辛,無過求得摩尼寶。
  海龍珠寶號摩尼,求者千人得者希。
  要飯便教傾美飯,須衣立使雨名衣。
  ●(般)般羅綺皆能出,種種金銀一切隨。
  必若辦心親去得,是名太子不思●(議)。
  菩薩行,且怨(慈)悲,凡小人民莫可知。
  太子往來無障難,功能轉更不思議。
  雖切切,在遲遲,善事多摩(磨)花●(偏)移。
  卻怕眾生薄福德,不逢太子卻迴歸。
  臣雖設計盡卑懷,去住臨時好剸裁。
  比要身安希償祿,莫教王●(怪)卻成災。
  徬徨失次唯憂恥,戰汗交并未敢迴。
  太子當初聞此語,愜意不愜意唱將來。

  經 善友太子言:「善哉!善哉!唯此快耳。」即入王宮,上白父王。太子今欲大海採取好寶。

  善友聞此臣說,忻喜異常。移時激讚於善哉,累顧稱揚於快耳。再三感謝,實是智人。不覺舉身,

  合掌偈讚:
  方信朝庭有智人,此之高●(計)未曾聞。
  菩提路上逢良友,●●(熱惱)城中睹惠(慧)雲。
  實為共心修利濟,真名同力救沈淪。
  願吾來往無摩(磨)難,分一半功能奉獻君。

  善友太子說偈纘(讚)已,即入王宮,白父王,曰:「我為濟貧,開王庫藏;又恐虛竭,不欲破除。既乏力而無門,願入海而求寶。請王教去,不要憂煩。遠至半年,便即朝覲。」

  我今入海求珠寶,普向閻游濟孤老。
  大把憂煎與改移,廣將貧困令除掃。
  日不遙,人滿道,除分行裝便應到。
  特故朝參辭父王,願王令去無憂惚(惱),
  坦然平道並無山,商侶稠盈不至難。
  去約數旬摸(謀)採訪,來朝半歲便歸還。
  何消驛遞排家饌,自有程糧逐意●。
  只願父王深體察,莫將憂惚(惱)作遮攔。
  保持平善卻歸迴,必沒龍神與作災。
  損物人心終致患,利生天眼筭應閑(開)。
  稍寬日月時通信,暫假恩情莫繫懷。
  想得父王聞(請?)語,大應不樂也唱將來。

  經 王聞此語,譬如人●(噎),亦不得咽,又不得吐。語太子言:「國是汝有,庫藏珍寶,隨意取用。何為方便,自入大海。汝為吾子,生長深宮,臥則帷帳,食則恣口。言今者遠涉途路,饑渴寒暑毒,誰得知者!又復大海之中,眾〔難〕非一。或有惡〔鬼〕毒龍,湍浪●(猛)風,迴波涌復(澓),水泡之山,摩竭大魚,往者千萬,達者一二。汝今云何欲入大海,吾不聽汝。」

  佛報恩經第七
  報恩經第十一
  經 得到此岸,見弟惡友,問言:「汝徒儻(黨)伴侶今何所在?」善友既蒙龍王差鬼兵送出海岸,送已卻迴。見弟惡反,問:「五百商人,今在何處?」
  下經答云:

  「善友!船舫沈〔沒〕,一切死盡,唯弟一身牽持死屍得全濟,眾伴財貨一切已盡。」

  偈云:
  短壽長年莫定論,煙濛咫尺豈能分。
  久湆(諳)舡舫由(猶)為可,乍見波濤必喪魂。
  翻覆任言天上寶,傾危何管國中尊。
  諸多商侶皆沈沒,唯我修心偶得在(存)。

  善友聞已曰:「深喜深喜,財寶閑事。天下所重,莫若己身,但得身安,何愁珠玉。」惡友曰:「我即不爾,今願富死,不貧而生。何以得知?我曾至塚間,聞諸屍鬼,作如是論,我所重寶,不能重身。」

  經意元是誘兄珠之去處矣。

  偈告兄曰:
  兄見珠金實等閑,我於此捨最為難。
  有財到國意方滿,空手卻歸心總闌。
  是事不知長似鈍,見人少語也成煩。
  爭如富貴身●(終)歿,大勝貧窮住世間。

  善友心信質直,所貴安在(存)弟意。恐海中沈卻珍寶,倍生惆悵。尋與弟曰:「汝不要惆悵,沈沒舡舫,極是閑耳。吾已得龍王如意寶珠。」惡友尋問兄曰:「珠今在何處?」答曰:「吾得寶珠,見在髻內。朝昏守護,動止隄(提)防。貴滿父母之憂憐,兼救生靈之貧困。助弟喜慶,莫至勞心。雨得寶時,大家富貴。」

  寶珠常在我頭髻,今日分明言告弟。
  暮去朝來受苦辛,勞心在意須藏閉。
  雨珠金,弘救濟,平等利生除困弊。
  莽鹵人來莫遣知,免遭劫奪違言誓。
  此來已是有前期,蔟(簇)簇行程必不遲。
  每憶當初辭國出,豈望今際得珠歸。
  傾心大作弘慈憫,雨寶偏能救國危。
  除卻路途分付弟,別人借問莫教知。
  謂(為)之悲喜兩盈懷,大願今朝已允諧。
  既有難思珠內寶,何須戀著海中財。
  希求分外深為錯,散失尋常不足哀。
  惡友聞兄如此說,等應設計也唱將來。

  經 弟聞是語,心生嫉姤,憂恚懊惱。作是念言:父母而〔常〕偏心愛念。今復更得摩尼珠寶。我身今者父母惡賤,甚於瓦礫。

  惡友因此念念,遂重起念偈:
  善友承恩眾具瞻,●●(頭頭)憐惜認憎(增)添。
  行時嬪採千花從,臥則帡帷百寶□(兼)。
  未到先排珂貝倚(椅),遙來已卷水精簾。
  此時更得朱(珠)歸去,看我如冤轉被嫌。

  纔自語心偈已,尋起合掌白兄曰:「快善!甚善!得此寶珠。今此險路,宜加守護。」善友直心,語惡友曰:「外(收)取此珠,勤加保護。我若歇息,汝宜看之;汝若睡眠,我自看守。」如是數日相隨,皆如前說。

  寶珠解下汝收取,在意著心勤守護。
  行座(坐)專專共保持,睡眠好好相分付。
  防惡人,看險路,見聞覺知必嫉妒。
  忽然參差失墜他,●(擬)於何法申論●(訴)。
  此珠希有貫(實)難求,不是龍王不易留。
  汝睡必兄專意護,我眠託弟著心外(收)。
  惡人奸巧爭無計,嶮路崎嶇未免憂。
  必若因●(循)遭失墜,檀陂(波)羅蜜大難修。
  莫眠莫●(慢)莫遲迴,莫信因循莫妄推。
  莫遣違心於弟誤,莫教失事把兄●(挨)。
  幾多孤老希今力,無限貧窮望此財。
  如是相隨經數日,到阿誰看守也唱將來。

  經 爾時惡友次應守珠,其兄眠臥,即起求二乾竹刺兄兩目,奪珠而去。

  惡友設計,算兄睡著,次當守珠。求二乾竹●(片)。
  偈曰:
  道途辛苦睡深更,善友沈然夢寐成。
  上土(士)保持雖意在,惡人計校已心生。
  酌量地里應難趁,顧望天何(河)必未明。
  取二竹枝●(簽)眼損,偷珠連夜發先行。

  善友既被簽目損,連喚惡友名字:「惡友!惡友!此有大賊,損我兩目。」不知已先去矣。既喚不應,又更大聲唱叫:「惡人!惡人!我目已損,若要珠,任將去。莫損我弟,我弟癡幼。」望空叫喚,語賊曰:

  海寶摩尼一任將,自緣不解別收藏。
  卻憂我弟年癡騃,伏願慈悲莫損傷。

  如是叫喚求囑,亦無人應,遂咸(感)樹神。故下經云:如是高唱,聲動神祇,經久不應。爾時樹神即發聲言:「汝弟惡友是汝惡賊,刺汝兩目,持珠而去,汝今喚惡友〔何〕為?」

  以偈告曰:
  不在高聲唱叫頻,更深空使動龍神。
  偷珠將去非珠願,損汝眼傷是汝親。
  休費語言求彼命,謾〔□〕恩愛惜他身。
  要知賢弟今消息,便是將筌(簽)下手人。

  善友曰:「苦哉!苦哉!何知此事!」
  仰天深夜倍號哭,雙眼痛兮痛難觸。
  不易知他嫉妒情,如何拔得乾枯竹。
  何怨酬(仇),何骨肉,合面草●(頭)血流漉。
  比者將為真弟兄,誰知有此心中毒。
  錯疑錯為賊來侵,此行乖差●(嘆)古今。
  珠逐惡人星夜去,血隨乾竹草頭霖(淋)。
  語多種種傷無盡,哭斷聲聲痛轉深。
  將為慈悲真我弟,誰知懷此毒身心。
  和身合面嫩(嬾)能迴,石作心肝見也摧。
  走獸曲蹄咸悵望,飛禽斂翅盡悲哀。
  不唯永夜無辜逝,兼向長途●(絕)主埋。
  惡友既將珠走去,還向何國土也唱將來。

  經 爾時惡友齎持珠寶,還歸本國,與父母相見。日(白)言父母:「我身福得(德),而得全濟。善友太子與諸從伴薄福德故,沒水死盡。」

  此即惡友太子偷珠先去,歸到本國,白父母:

  善友前生業所為,泛滄波裏獨身危。
  幾多珠玉被風陷,無限經商遭水吹。
  未發擠排由(猶)可慎,上舡悔恨已難追。
  人間分命知將定,只我安寧卻得歸。

  問:父母聞此如何?

  下經云:父母聞是語已,舉聲大哭,悶絕躄地,以冷水灑面,良久乃蘇。語惡友言:「汝云何乃能持是而來?」

  一過啼多血滿腮,肝腸寸斷幾千迴。
  翻使惡人延命祿,卻教善友掩泉臺。
  不曾傷物物何怒,無事負天天送災。
  水漂便合相隨去,更趁今朝作甚來?

  惡友遭父母嫌棄,心轉懊惱。比擬將珠出去(云)我得,後聞此語,遂埋土中。

  既遭父母相嫌虐,轉轉思量生毒惡。
  門外雖行強破除,宮中住總無依託。
  倍悲嗟,暗斟酌,已是隔生曾淡薄。
  莫謾將珠送與他,不如掘地深埋卻。
  如今設使取珠呈,難免悲啼只憶兄。
  事事憎嫌非此世,頭頭毀罵出多生。
  欲摸(謀)計策辭宮內,又恐傳揚哭國城。
  直得珠奇千萬種,思量也是不垂情。
  爭如深掘土中埋,斷卻多生以命摧。
  向我垂情非世願,與他為子是天差。
  半年出國憂千種,一日歸宮罵百迴。
  這箇也為閑處事,問善友到何安泊也唱將來。

  經 爾時善友太子被刺兩目,乾竹籤刺,無人為拔。徘徊婉轉,靡知所趣。當時苦惱,大患飢渴,求生不得,求死不得。漸漸前行,到利師跋王國界。

  惡友將珠到宮,遭父母嫌污。其珠已埋卻…
  兄在後扶身漸行。
  草中抬得身,捫摸覓途路。
  迷悶雖半醒,疼痛何申訴。
  徘徊自慰心,疲困誰相顧。
  便是盲乞人,無物堪防護。
  嬌癡惡友何生毒,忽起此心刺兄目。
  我即雖然行步遲,憂伊算得程途速。
  於我無情卻是閑,將我寶珠恐傷觸。
  騃小都由神鬼迷,仰天不覺連聲哭。
  一聲斷兮哭一聲,念伊癡騃嗼(嘆)伊名。
  我心終不見伊過,願得身安歸帝京。
  聖賢保護令無難,父母見歸思念生。
  到年長大解思寸(忖),長短卻來尋覓兄。

  如是啼哭,伴行數日,到利師跋王國界內,其善友太子未入海時,父王許利師王女結親姻,後知入海溺水。太子欲到國數十里,於路上詐為盲乞人座(坐)。恰遇牧牛監官,為王放五百牛。其牛王遂以四足騎太子身,放諸牛過。以舌●眼,拔出竹刺。良久,牛王遂去。後牧牛人顧視知異。

  偈問:
  觀汝雖然兩目盲,感招牛拔竹籤行。
  已前祥瑞雖閑事,此日希奇爭不驚。
  莫是中私藏幻術,為曾上世奉神靈。
  免吾種種疑心起,幸望通傳何姓名。

  善友蒙問,尋自思惟,我若實說,其惡友必遭損害。緣利師王是外舅矣。遂只答言,我是盲乞人矣。

  深慚陋賤無名字,乞食偶然行至此。
  幻術都來莫會他,神靈也不曾相仕(事)。
  蒙牛王,與拔刺,應是殘身未當死。
  人(仁)者今朝何必疑,我身只是孤貧子。
  我無家住復無歸,乞食求天信腳為。
  此世孤寒甘賤陋,前生飢薄致窮危。
  非關竹刺藏深術,都是牛王具大悲。
  見是形容皆總見,忽然何得又相疑。
  莫於姓氏亂疑猜,我此形軀必不材。
  託母未知何相貌,生身終日走塵埃。
  遭逢竹刺緣償業,值遇牛王為息災。
  爭那牧牛人不信,再三愍念也唱將來。

  經 時牧牛人遍體觀望,人相有異。即語言:「我家在近,當供養汝。」時牧牛人即將善友還歸其家,與重重(種種)飲食,誡敕家中男女大小:「汝等供侍此人,如我不異。」

  善友雖如此分疏,牧人終不信。…遂將歸。
  偈語曰:
  眼目雖盲託賤身,那(奈)何不稱受飢貧。
  雙眉鬱鬱入敷鬚,兩耳梭梭垂埵輪。
  平正人中高鳳觜,分明指上旋螺文。
  莫嫌我向村園住,盡此身來養育君。

  盲人遂肯去,牧牛人將歸家養,語其大小,令勿輕慢。引前文。…如是經一月,其家厭患有語。善友聞聲不樂,即自思惟。明日早辭欲去。牧牛人曰:「莫是我家小幼!」答曰:「不然,非汝家大小不垂情,自為無分矣。故不宜久住也。」

  偈辭:
  揣度飢貧每自謙,眼盲遠物總難捻。
  臥身席是汝妻送,洗面水令賢子添。
  嘿嘿怨嗟緣我乞,明明看侍(待)為(君)嚴。
  今朝所以相辭別,不可直須教到嫌。

  牧牛人曰:「不可去矣!」善友曰:「不然,須去矣!」如是再三,留不得。遂問:「去要何物?」盲人曰:「汝若怜念我者,為我作一面瑟(琴),送我著州城多人之處安置,我自彈曲乞食矣!」牧者遂求得一瑟(琴)贈之,送在利師王國市內。

  留連雖切無心住,懇至拜辭須欲去。
  盲土(士)然知說擾煩,牧人未免生疑慮。
  我貧居,況村墅,難辦珠金相借助。
  奉獻家中一面瑟(琴),送君安置多人處。
  主人垂念客分明,難似今朝主客情。
  客感叨煩言切切,主慚寂寞淚盈盈。
  居家極闕三時飯,送路聊申一面瑟(琴)。
  彼此禮儀皆總足,相隨直到利師城。
  ●肩入國座(坐)長街,別牧牛人請卻迴。
  倚託故難嫌浩鬧,經過信任撲塵埃。
  摩抄(挲)頭面情私喜,調弄瑟(琴)絃曲暗排。
  多少人民皆總看,何似音生指也唱將來。

  經 善友巧善彈瑟(琴),其音和雅,悅可眾心。一切大眾皆共供給飲食,乃至充足,利師跋王國內伍百乞人皆得飽滿。

  既到國內,遂彈瑟(琴),一切人皆看。兼五百貧人。

  倍加彈得感人情,終不分疏出姓名。
  曲上早能分節拍,絃中更巧貼音聲。
  非唯探候聞宮內,兼又傳揚動國城。
  應是街坊相屈喚,無論高下總來聽。

  因此街坊人眾,遞互相傳,裝裹衣裳,供給●(茶)飯。豈空飽一身盲士,兼普濟五百貧人。皆蒙曲調之因依,盡自賢歌之庇廕。

  街坊每日彈歌曲,到處看人千萬蔟(簇)。
  總道多應別有家,盡言可惜教無目。
  飯盈盤,衣滿複,無問高低垂顧錄。
  莫說豐饒一箇身,兼供五百貧兒足。
  朝朝座(坐)市弄絃歌,婦女雲奔不那(奈)何。
  雅調又高兼又穩,清音能美復能和。
  非空飯味人人足,兼得衣裳日日多。
  五百貧夫皆飽暖,阿誰福力敢如他。
  自懽自悅暢情懷,每日人聽滿六街。
  儀貌頓蒙拋瘦悴,衣裝都總換塵埃。
  終無姓字傳人耳,只以歌詞渾世財。
  正是逍遙安樂次,被阿誰借請也唱將來。

  經 時王有一果園,其園茂盛,常患鳥雀。時守園監語善友言:「汝當為我阿護鳥雀,我當〔好〕相供給,願…」

  佛報恩經第十一

应天故事汇-制作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