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当代》文学拉力赛”2008年第四站冠军揭晓等

作者:佚名




  经过本刊读者E-mail、传真及电话、信函投票,长篇小说《首席记者》荣获2008年第四站“《当代》最佳”称号。
  
  “《当代》文学拉力赛”2008年第四站读者来信选登
  
  读者:费金元
  这是一部看了让人惊心动魄而又唏嘘不止的惊世力作,是近年来最具批判锋芒的优秀长篇小说之一。作家的艺术胆识和创作精神使那些“私人化写作”的所谓“作家”们相形见绌。
  
  读者:王西江
  这是一场博弈,在这场利益最大化的争夺中,有平民、商人、媒体、法律,甚至还有政府。整部作品人物众多,稍显仓促凌乱。后半部对人物命运的把握显得力不从心,作家试图跳出记者黎志坚的影子,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对这场博弈进行点评,但这个尝试缺乏与整部作品的糅合,有些唐突和生硬。
  瑕不掩瑜,还是为记者深入生活而写出如此鲜活的作品投上敬佩的一票,并列为年度总冠军的候选作品。作品或可更名《中国基石》。
  裘山山以女性作家特有的细腻、麦家一如他《暗算》般的严谨、邓贤以震中人的亲身感受,让我们再次回到恐怖的“5·12”。真正让我泪流满面的是张乐的《穿越死亡谷》,从而也再次印证了:感人的作品来自生活的真实场景。
  
  读者:陈剑宏
  读完《首席记者》,不禁令我掩卷长思。
  面对现实,如何生存,《首席记者》告诉了我们许多道理。
  
  读者:冯驱
  张乐的《穿越死亡谷》是战胜死亡、拯救生命的真实记录,读后如身临其境,感人至深,真为他们捏把汗。其中龙保坪救援他动用飞机的承诺和刘副政委连夜去成都调飞机的奔忙,不只是成功抢救出86条人命的行动,而是在整个救灾中上下一心的写照。我们宝鸡人也经历了这场灾难,和四川同胞一样深深地体会到全国人民血脉相连的骨肉情深。
  地震中,又有多少事情让人心疼。救灾中“官员们优秀的非常优秀,糟糕的依然糟糕”,灾区人民需要的地方政府的权威信息总是滞后等等,都存在。裘山山和邓贤说出了我的心里话。
  救灾,《当代》没有缺席。
  
  读者:李大海
  投《首席记者》一票,家里也经历过拆迁,感触太多。作者以记者的角度写得很客观,很具体。老百姓为改善居住条件,盼望拆迁,害怕拆迁。
  
  读者:姬晓东
  我推荐《首席记者》。记者黎志坚就是一个东北大侠,他既有义胆侠骨,也有柔情风雅。《首席记者》积极地展示矛盾和问题,引发社会普通百姓的共鸣。我作为一个曾经的媒体人,写过长篇小说《记者》的作者,知道时下报业大战激烈冷酷,也知道时下许多媒体默许记者站自己创收导致的一系列问题,更知道在中国酝酿许久的《新闻法》没有出台,会使记者和报社经常陷入尴尬。所以,在欣赏刘国民先生笔下的这些人物同时,也感觉黎志坚他们身上的神话色彩,甚至有点像好莱坞大片。《首席记者》和刘先生去年的《冷总编的救赎》同属一个题材,但明显地前者比后者要深刻许多。
  
  读者:曹参团
  我认为本期的最大特点就是“真实”。几篇抗震题裁的作品自不必说,单说刘国民的《首席记者》更是真实得如同亲历。
  
  读者:蒋培娟
  《首席记者》是我近年来读到的最震撼的小说了。小说的结尾值得商榷,看完全书,依旧有一些压抑。凭借《首席记者》,相信作者刘国民会让很多人记住他的名字。本期冠军作品推荐《首席记者》。
  
  读者:徐浩英
  “汶川地震专辑”是亲历地震的作家写的,既有史料价值,又有很强的可读性。作家直面现实,不粉饰生活,用手中的笔记录了生活中的阴影。这是一个有良心的作家最可贵的东西。
  《首席记者》是一篇难得的佳作!全文情节刚硬惨烈,是现实主义精品。真实,坚硬,看完后默默无语,心情顿时不好。
  
  读者:徐宇伟
  “汶川地震专辑”,麦家和邓贤以及裘山山,都是我喜欢的作家,他们的地震亲历作品令人震撼。
  《首席记者》是第四期又一个亮点。
  小说的视角很独特,情节安排得紧凑而又牵扯人心。小说结局很现实,我曾以为黎首席会迫于压力毁掉证据,因为毕竟他首先也是一个活生生的普通人。但是结局还算是出乎意料——名义上贺小贺赢了官司,现实中梁老大也不会有什么损失,所以结局的可信度还是令人满意的。
  
  读者:刘利萍
  《首席记者》中贺小贺与肖庆芸这两个女性在处理复杂的社会问题上都显得干练泼辣,在对待生活方面又显得真诚和简单,在处理情欲方面都大度而豁达,这些共同点都是社会的变革在当今许多女性身上的客观反映,这样写很真实也很人性化。
  
  读者:郑伟才
  本期的小说冠军我认为还是首篇《首席记者》,文章不仅细腻,更是揭示出现在社会中的一个问题,有力度。其实我更喜欢本期的《乖戾的祖父》,都说乾隆时期全盛,其实人民还是极度贫困的,文章从另一角度诠释了乾隆盛世,喜欢。
  
  读者:陈开宇
  非常喜欢《首席记者》。在这部震撼人心的作品中,三个人物形象异常鲜活,一个是铮铮铁骨的记者黎志坚;一个是为夫伸冤的执着风尘女子贺小贺;一个是未能生育但充满母性爱心的妻子肖庆芸。主人公一身铁骨正气让人敬佩、敬仰。语言风格颇具特色,激烈的直白中又不乏诙谐与调侃,让人在阅读时紧张的心理得以释然。
  以前虽未曾读过刘国民的作品,但我相信《首席记者》这部小说定会引起人们的关注。
  另外,几位四川作家的地震亲历,把我们又带回了那场国难中。读后泪水再一次溢满双眼。
  
  读者:苑志强
  把这站冠军投给“汶川地震专辑”,感谢这些作家写下大震过后表现人的心灵和展现人的精神的文字。阅读关于汶川地震的每段文字每部作品,我们获得的都是灾难困苦中人性深处、灵魂深处最具有深度的挖掘。《首席记者》是记者写记者,高度关照现实,深入剖析现实,也是非常有批判色彩的现实主义作品。
  
  读者:张中民
  长篇小说一直是《当代》杂志的原子弹,其在文坛的“杀伤力”和“震撼力”有目共睹。本期推出的首题长篇小说刘国民的《首席记者》就是明证。
  在我所看到的大型文学双月刊杂志中,《当代》是第一本刊载发表汶川大地震的权威刊物。裘山山的《我亲历,我看见》,让人读出了一位富有正义感的女作家,在“亲历”和“看见”的场面时所发出的心灵震颤;张乐的《穿越死亡谷》,以一个军人和非文人的写实手法,把自己两次穿越死亡谷的经历真实地告诉给世人,带给读者的是震撼和悲怆,读来让人感到惊心动魄,记忆深刻,久久难忘;麦家的《地震四记》,写出了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在大灾面前,为了奉献自己的爱心奔走呼号,和四川作家们倡议发起组成抗震救灾基金会,表明了作家的立场;王甜的《最艰难的13个》,读来催人泪下……尤其是《主编寄语》,寥寥数语,让人听出了一位文坛权威人士的心灵之声,看到了一名作家的良心和坦荡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