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事件

作者:雪 静




  雪静 本名高晶,满族,女,生于北方。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毕业于鲁迅文学院全国少数民族中青年作家高研班,至今出版长篇小说《旗袍》、《半杯红酒》等十部,并有数十篇中短篇小说散见于全国报刊,有数篇小说被《小说选刊》、《作品与争鸣》等权威性杂志转载,现居南京。
  
  一
  
  区长冯秋爽正在食堂吃饭,忽然听到门口嘈杂的喧闹,透过食堂的大玻璃窗,她看到一伙人正兴冲冲地奔往政府办公大楼,冯秋爽预感到有什么事情发生了,她将碗里的最后一口剩汤喝尽,然后匆匆离开食堂。
  冯秋爽刚来这个区任职,前后还不到三个月,最初她不想来,她一直在市经委的一个部门干副职,已经干满一届了,她的目标是干正职,但组织部突然有一天找她谈话,要她到区里任区长。冯秋爽听说是洼地区,头皮就奓起来了。洼地区曾经是市辖县,也是市辖县里最穷的一个县,两年前区县合并,洼地县与本市最小的一个区合并成洼地区,但各方面的指标仍是县级标准,冯秋爽到那里工作,职务虽然是升了一级,福利待遇却明显不如市府机关。她有点犹豫,不知答应还是不答应。身边关系不错的同事提醒说:这个位置不知道有多少人等着呢,组织上考虑你是女同志,年纪轻又有专业特长,才把这个很重要的位置给你。洼地区眼下虽然穷,但穷则思变,越是穷的地方越能干出政绩。
   冯秋爽想想如今最不缺的就是干部,一个坑有多少个萝卜等着,她今年刚刚三十七岁,三十七八等待提拔,贫困区也许更能考验一个人的毅力和能力,豁出去吧,反正她在哪里都是干活。
  冯秋爽在大学里学的是统计,上任的第一个月,她就把洼地区的财政收入统计了一遍,她大吃一惊,这几乎是一个靠借钱开工资的区政府,区里唯一见效益的企业就是康华药业。这家企业原本是个国营老厂,区县合并后转为民营,药品的销路还很不错。
  冯秋爽从食堂里出来就往政府办公大楼里奔,她估计这伙人是奔着区政府来的,走近一看方知药厂出事了,乱糟糟的人群里传出“假药假药”的叫喊,还有人高举着白色的横幅,上写“坑害生命,康华老板丧尽天良”等标语,已经有保安在人群里维持秩序了。
  冯秋爽站在人群里悄悄听了一会儿,她来这里的时间不长,在区电视台频道的出镜率虽高,可现实生活中的百姓还不大认识她,再加上她平时随意的穿着,她的出现并没引起群众的注意。她听到了这样的信息,一个感冒咳嗽的农妇被送到医院吊水,一瓶水吊下去,家里人就感觉农妇不大对劲了,先是见了东西就咬,后来见了人也咬,家里人把她接回去,仍是见了啥咬啥,甚至端起喂鸡的盆子将里面的鸡食咬了一遍,家里人吓得立刻把她送到了市精神病院,诊断的结果是农妇得了精神病,病因是药物刺激了神经。家里人就找到农妇吊水的医院,医生将药品找出来,一查厂家竟是洼地区康华药业生产的止咳药剂,药品说明书上有一行文字说明:此药用量过大会引起神经系统病变。
  患者家属认为这起医疗事故是医院医生操作失误所致,而医院认为医生用药剂量合理,没有超出适用范围,可能药品质量存在着问题。患者家属又找到药监局质量处鉴定,结果发现康华药业的药品原材料存在问题,一些用料严重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
  医疗事件关系百姓的生命,是市民关注的热点,于是各大媒体纷纷抢抓新闻眼,冯秋爽尚未对此做出应急措施,第二天各家晚报就已经大肆炒作起来了。
  这是一桩非处理不可的事件,洼地区政府专门成立了调查小组,由区长冯秋爽亲自带队,深入康华药业进行调查。
  调查结果出乎冯秋爽预料,康华药业上上下下从经理到员工没有一个承认自己在生产假药。他们拿出了企业多年来荣获的各种奖状,有国家颁发的,也有省市颁发的,他们对区政府兴师动众搞调查大为光火,甚至质问区长冯秋爽,没有康华药业的存在,谁来支撑洼地区的税收?冯秋爽感到这是一个特别棘手的问题,其难度大大超乎想像,然而面对媒体的压力及市政府相关部门的干预,她不得不继续“假药事件”的进一步调查。
  一个月以后,冯秋爽带领的调查组将康华假药事件的来龙去脉摸清楚了,一种叫“消咳”的药剂里面掺用了工业原料,而这种工业原料来自长江彼岸的某座城市。调查中冯秋爽还发现区里个别领导在康华药业参有股份,究竟是谁她尚不清楚。
  这天,冯秋爽专门去区委书记的办公室进行了认真的汇报。
  区委书记彭中和五十有五了,他原是洼地县委书记,区划合并后又继续担任洼地区区委书记,按官场的话说这属于人到码头车到站的最后一站了。冯秋爽任区长后不久,洼地区就风传她是未来区委书记的苗子,无论从干工作的力度还是学识与魄力上,冯秋爽都超过了彭中和。最初的一个月,彭中和每逢开全区大会的时候,总是怕冯秋爽发言,冯秋爽发言的声音带有磁性,从话筒里传出来,会场上立刻鸦雀无声,等她发言完毕,全场又会响起一阵经久不息的掌声。冯秋爽偏偏又很会作秀,不住地向全场敬礼,掌声也就此起彼伏。彭中和逢到这个时候就在台上坐不住了,他的脸青一阵白一阵,浑身像是蠕动着无数的虱子,虽也拍着巴掌,巴掌却拍得很勉强。
  彭中和正在办公室画梅花,冯秋爽走近一看,忽然想起电影《桃花扇》里侯公子的一句台词:偏是胸中无点墨,喜从纸上乱涂鸦。她很快把这话在脑子里淡去,她想她不能对彭书记的笔墨有丝毫的鄙视,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尊敬是社交场合的起码礼节。但她也说不出那些附庸风雅的奉承话。她看着梅花,沉默不语。
  彭中和将最后一滴墨迹挥尽,往后退了几步,搓着双手,左看右望,目光始终在画就的梅花上徘徊,那目光有点兴奋,过了一会儿,终于忍不住问冯秋爽:冯区长,你看我这梅花画得还像那么回事吧?
  冯秋爽点点头,噢噢了两声,没说像也没说不像。冯秋爽对绘画技巧一点都不陌生,她的丈夫就是一位画家,专画梅花,而且现在市场上已有价位。因为绘画专业,丈夫至今在别一座城市的艺术学院当教授,两人每月团聚一次,各自都保持了相对的生活空间。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彭中和吟诵着毛泽东的《咏梅》诗,走到办公桌前坐下,忽然问:冯区长,找我有事?
  冯秋爽这才把手中的材料递给彭中和说:彭书记,康华假药事件的调查结果出来了,您看看,究竟应该怎样处理,市有关部门要求尽快答复他们,各家媒体也都等着报道呢。
  彭中和不急不火地将材料摊开,目光缓缓地在上面扫了扫,然后抬起头看着冯秋爽说:这是大事,开常委会再议一议吧,有必要的话再开一次区长办公会。康华药业是洼地区的明星企业,不能这么一棍子就打死了。现在都讲地方保护,冯区长,你说说看,我们洼地区只有这么一个支撑税收的企业,我们跟着媒体一道把它打垮了,以后洼地区吃什么喝什么呀?GDP难道能从天上掉下来?
  冯秋爽一愣,想不到彭中和是这样一种态度,这等于给这件事情定调子了,早知如此,彭中和当初就不应该让她牵头成立调查组,而调查结果出来了,彭书记的态度又变了。冯秋爽仿佛有一种被愚弄之感,脸上立刻呈现出不悦之色,茫然地问:那这事?……
  彭中和说:我刚刚不是说了嘛,再议一议,材料先摆我这里吧。转而又问:冯区长啊,你在市里认识不认识画界的名人啊?
  冯秋爽刚想把自己的爱人供出来,突然又改了口说:不认识,我来这里之前在市经委工作,跟艺术界没有来往,基本没有朋友。
  我想请个名家指点一下,我画梅花也有五个年头了,还参加过两次机关干部书画作品展,但我深知要想在艺术上有突破必须请名家指点。彭中和的目光又在自己画的梅花上扫描了。
  冯秋爽尴尬地站着。自从进了彭书记的办公室她就始终站着,彭书记没有示意她坐下,这证明他不想跟她多说话,她也不想多呆,现在是她应该撤退的时候了,她轻轻地说:彭书记,如果没有什么事,我就走了。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