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我在恭王府的童年

作者:霄 云




  霄云,生于1949年,福建长汀人。在北京读小学和初中,高中时从上海到青海插队。大学和研究生就读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在青海和上海当过医生,后到德国和美国做研究。现在旧金山生物高科技公司工作。专业论著曾发表于《自然》《科学》《细胞》等杂志,业余中文写作曾在美国的中文报刊和网络发表。
  “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历史学家侯仁之)。
  在海外看到有着200多年历史的恭王府将斥资四亿复原和修缮的消息,唤起我对恭王府——我童年的伊甸园深深的眷恋。
  我并非和珅、和孝公主或是恭亲王的后裔,也非任何皇亲国戚之子孙。但我有幸于1958至1965年在恭王府生活了七年。
  
  一、五六十年代的恭王府
  
  那时的恭王府被划分为四个部分。其中一部分,即恭王府后花园(翠锦园)的部分为中央公安部所用。我的父亲在1957年调入公安部工作,我家随即被安置在恭王府石山后面的一座平房,即“蝠厅”。据说这曾是恭亲王奕■当年经常与至交谋划军国大事之地呢。
  我们搬入时,这个大花园南边的府邸归辅仁大学,后为中国音乐学院。府邸与花园相隔的是一座长达160米拥有99间房的二层后罩楼(当时是学生宿舍)。东边与我家一墙之隔的是天主教堂,西边是一个机械厂(也有朋友说,那是国务院的仓库)。据说自1921年起恭亲王之子为筹备复辟经费将整个恭王府抵押给了天主教会。我们所居住的部分在日伪和国民党统治时期是特务机关,因而解放后被公安部接收。
  这是恭王府花园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部分,有十多所大小不等的宅院。当时公安部有四位副部长和数位局长住在园内。另有两幢新式的三层楼房是苏联专家的招待所。现已被划在开放的恭王府之外。
  恭王府非常之大,据说总面积有一百多亩,是清代最大的王府。位于西城区前海西区。那时是府夹道一号,后来又改为毡子胡同七号。我们的院子有三个大门,常开的是东南门和北门。而现在开放的恭王府用的是西门,即前海西街17号。
  进入王府花园的正门是西洋门,一座西洋建筑风格的汉白玉石的拱门,类似圆明园中的大法海园门。门额上刻着“静含太谷”、“秀挹环春”。跨进西洋门,一座突兀的石峰——“飞来峰”迎面而立。园中假山林立,树木成荫,碧波荡漾的湖中荷花绽放,堤岸边的垂柳婀娜多姿。无处不在的曲径通向亭台楼榭,披着斑斓彩绘的长廊连接着一座座优雅玲珑的小宅院。每座宅院都极为别致,有如圆太阳和弯月的日月门,有因门上雕刻有两个倒垂的花卉而得名的垂花门,还有江南庭院风格的镂空壁窗等。各院内的植物也是独特的:有翠竹、丁香、海棠、芭蕉、紫藤萝、夹竹桃等,色泽、香味各成一体,争妍斗奇。
  我家位于石山后最幽静的一排平房,形状如展翅的蝙蝠,因而得名“蝠厅”。凸出的厅堂似蝙蝠的头,向两侧伸展的侧房恰似蝙蝠的两翼。长长的走廊沿着整座平房,彩绘的斑竹据说全是油工一笔一笔画上的。该建筑的造型和彩绘被誉为“古建筑中只此一例”。
  这排平房从中间分为东、西对称布局的两套居室,各有六个房间和三个浴室。我家搬入后,曾稍作改动。当时客厅外有一大块平台,于是将我们和邻居汪伯伯家的客厅都向前推出了一大截,成了父亲们的办公室。另外,我家门口与假山间要先下台阶,再上台阶。为了行路方便,两段台阶之间的凹地被填平了。垫高了的土地上搭了葡萄架,还种了苹果、梨树和花。后院养了鸡、鸽子和兔。1999年,我重访恭王府时,注意到原来改动的部分已恢复了原样。
  我家面对着园中叠石成峰的主山。那是用糯米浆砌筑而成的假山,爬山游廊依山而建,山间屹立着数棵珍贵的虎皮松。藏在深幽中的石阶蜿蜒崎岖,是那样的神秘,似盘旋着通向山顶,忽而却转下了山洞,成了我们捉迷藏最好玩的地方。一到暑假,孩子们像泥猴子般上山入洞,忽隐忽现。那正是我们的花果山、水帘洞。
  山洞里有个国宝级的文物,那是康熙皇帝为母亲祝寿亲笔题写的“福”字碑。据说康熙很少题字,因而这苍劲潇洒的“福”字颇为珍贵,被称为天下第一“福”。
  山洞里潮湿阴暗,长满青苔。即便是炎炎夏日,走到洞口也顿时有一股寒气和吸力,不知是仙气还是妖气,反正我不敢独自进洞。走到山洞的中央,豁然明亮,一缕阳光从福字碑前敞开的洞门照射在石碑上,像是福光四射。福字碑前是一个方形的池塘(福池),池中养着金鱼和鲤鱼。天暖时,鱼儿戏水,抢食甚欢,常常跃出水面,溅起水花。
  山洞的东西各有爬山洞,可盘旋上山顶的大平台——“邀月台”。台上一个大亭榭是全院中轴线上的最高点,可眺望全园。山水,绿荫,亭台、古木、典雅的花园景致尽收眼底。天好时,甚至能看到远远的西山。假山的平台上有两口大缸,缸底有管子直通到假山上,以增加湿度。
  我家的保姆和儿子就住在这最高的大亭榭内。照理说这是超凡脱俗的仙人之居,但高处不胜寒。一到了夜晚,山石如鬼怪般突兀怪嶙。古风萧萧,树影斑斑,闹鬼的故事不绝于耳。但她在亲历了这些故事后,并无恐惧,且津津乐道,倒把我吓得不敢走夜路。她是长寿的,在她老年时我去看望了她,精气神儿十足,记忆超凡。谁说没有仙灵的照应呢?
  
  二、恭王府的苏联住客
  
  恭王府在我家搬入前是公安部苏联专家工作和居住之地。到了中苏的蜜月末期,苏联人陆陆续续撤回国,中国的干部和家属才逐步搬进后花园,苏联人则住在靠近东门的洋楼里。恭王府里有专门的西餐厅为他们服务。苏联小孩子每天有专车接送到专门的学校或幼儿园。
  那时,大人们很谨慎,碰上苏联人只是笑笑,点点头而已。我们中苏两国的小孩则常常在一起荡秋千,玩滑梯、转椅、跷跷板。语言不通,玩心相通。我也会用简单的俄语和他们对话。
  夏日的周末大院里常在露天放映苏联电影。我最爱看动画片,至今还记得《睡美人》、《红菱艳》等艺术片的精彩片断。当然,最最让孩子们鼓噪的是外国人每戏必有的接吻镜头。当戏中人热情奔放时,我们小孩子则在下面嗤嗤地笑个不停。
  后来,苏联人一个一个搬走了。蓝眼睛、黄头发的苏联小朋友渐渐在我的视野中消失了。“大腕历史,哈拉少”(同志,您好)不再时髦了。连院子里一位干部的从苏联学习回来的海归儿子,也随他的苏联太太返回苏联了,带走了每天跟我玩儿的非常可爱的混血小孙子,我好不伤心。哥哥姐姐们与苏联小伙伴保持的通讯联系也都渐渐中断了。长大了一些我才懂得中苏关系的破裂。
  苏联专家回国后不久,住在恭王府的徐伯伯(副部长)出访苏联,想见见在他家那个四合院搬入前的主人——苏联专家伊万诺夫。这位“大腕历史”(同志),曾是何等的傲慢和骄横,没有罗瑞卿部长的亲自陪同,他是不会出面的,俨然一副大腕的派头。可是在苏联飞机场,他居然不能上前与他的中国老朋友握手,而只能站在远处看着。原来,他不过是内务部的一个小处长,按照对等的外交礼仪,还轮不着他迎接中国的副部长。徐伯伯在访问了当年在中国工作过的专家以后,十分感叹他们回国后的生活远远不如他们在恭王府的待遇。“大腕历史”的风光不再。
  
  三、大观园之说
  
  其实我们生活在恭王府的八年中,虽听说此为皇上弟弟的王府,却不知道称恭王府。住在附近的郭沫若一次次到访考察,经他这位博学的大文豪的“考证”,我们这个大院是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不知是曹雪芹当年曾到访过恭王府,依此园的场景写成了《红楼梦》中的大观园,还是在《红楼梦》问世以后,以荣国府为模子建成了这座花园大宅院。于是,大观园就成了这个大院的称呼。
  园中大大小小的宅子也都有了《红楼梦》里的名字。如正对“蝠池”(蝙蝠型的池塘,又有福之寓意),建于平台之上的“怡红院”;院内有一片江南丝竹的“潇湘馆”;四周有忠孝结义典故的彩绘,地面有弯曲凹槽的“流杯亭”,被演绎成《红楼梦》里贾宝玉和众才子佳人饮酒赋诗、行酒令时让酒杯顺“曲水流觞”的亭榭。我家的保姆住过的最高的假山亭台据说是贾母及儿媳、孙辈们中秋赏月之处。就连一口被大石头压住的深井也成了《红楼梦》里金钏被王夫人逼迫投井之处……据说《红楼梦》里的大观园周边的地名如大翔凤、小翔凤、府夹道、姑子庙,也与恭王府周围的胡同名相同呢。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