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一辈子

作者:何玉茹




  何玉茹 女,现任职河北省作家协会创研室。著有长篇小说多部,中短篇小说上百篇。山药粥金黄金黄的,李芒和张和平,对坐在饭桌前,呼噜呼噜地喝。
  
  桌上一盘全麦面馒头,一盘芹菜炒肉片儿,一盘糖醋拌莲藕,家常,清淡,还顺肠。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天三顿饭,天天吃年年吃,李芒和张和平已经这么对坐着吃了三十多年的饭了。因此,没有说话的声音,只听得见吧嗒吧嗒——呼噜呼噜——
  山药粥盛在两只老旧的瓷碗里,碗上有两朵葵花,一个太阳。葵花是黄的,两边各有两只绿叶子;太阳是红的,上方有扇型的光芒,光芒上写了七个蓝色的草体字:大海航行靠舵手。画面上下,各有一条蓝色的边线,边线粗细不均,在白色的底面上,就像是一只粗劣的笔胡乱涂上去的。碗是张和平的母亲的遗物,张和平的母亲去世后,张和平从一大堆遗物中只挑了这两只瓷碗。李芒问他为什么,他说,这是他母亲的奖品。李芒知道他母亲原是纺织厂的工人,她却不明白,奖品为什么会是两只瓷碗,倒不如两只瓷缸了。还有那图案,既没有大海也不见航船,大海航行靠舵手从哪里说起呢?当时张和平对李芒的发问是很不高兴,他说,奖品好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个荣誉!一说荣誉李芒就不吱声了,张和平是看重荣誉的,她李芒的荣誉他也一样看重,她每年的先进工作者的奖状,总是由张和平亲手挂在墙上,尽管他自个儿从没得到过什么荣誉。前些年的日子苦,吃的用的不讲究,张和平要用这碗,她也就依了他。后来日子好些了,市场上好看的碗也多起来了,李芒总想着换套新的,可一天推一天的,竟是一直推到了如今,推到了她和张和平退休的日子了!
  张和平喝粥的动静儿很大,呼噜呼噜——把那边电视的声音都盖过了。电视里正在播报新闻,说的什么李芒一直也没去听,但意识到喝粥的声儿,她倒想听一听新闻了。她说,就不能小点声儿吗?
  张和平抬头看了李芒一眼,继续喝,呼噜呼噜——
  李芒说,又没人跟你抢。
  呼噜呼噜——
  李芒说,你听听,你自个儿听听。
  呼噜呼噜——
  张和平的声儿反而更大了。
  李芒知道,他这是不高兴了,他是个很容易不高兴的人。
  李芒只好暗自笑笑。
  依李芒的性子,凡事都是要占个上风儿的,从前她是忙在学校里,占上风儿的事也在学校,家里上风儿不上风儿的,她就不那么在意了。可现在,她是退了休的人了,学校上风儿下风儿的事都跟她没一点关系了,有关系的就只这一个和张和平组成的家了。她想,日子还长呢,要是他总这么不高兴,她就总得这么暗自笑笑吗?这么想着,刚才的暗笑,不由得就变成了一股躁性儿,这躁性儿如同个毛手毛脚的小孩子,李芒猛不防就将粥碗咚地一放,将筷子啪地一摔,一件原本可以无事的事情,竟一下子变得惊心动魄起来了。
  
  凭李芒一个中学教师的修养,她自是不会和张和平吵架的,她只是将碗和筷子放重了些,只是不肯再喝一口粥,不肯再吃一口菜。即便这样,张和平还是吃惊不小,他一再地追问李芒为什么,他说要是只为他喝粥的声儿大就是她的不对了,多少年他都是这么喝的,也没见她说过什么,怎么今儿听着就过不去了?别看张和平平时没几句话,较起理儿来可一句都不少说。李芒听着,竟是理屈词穷,干张嘴,说不出一句应答的话来。她想,是啊,平时也没说过什么,怎么今儿就过不去了?可是,平时她是没注意过啊。可是,没注意过她怎么说得出口,一顿饭没注意,两顿饭没注意,难道几十年都没注意过吗?
  李芒没想到,她退休后和张和平的第一次交锋,竟是以自个儿的失败而告终。
  这天晚上,李芒躺在书房的沙发上,感到有一种东西从黑暗里走进了她的体内,这东西令她陌生,也让她有些儿害怕,要是让她给这东西起个名儿,她会叫它“孤独”。她明白孤独并不单单来自这次的失败,来自别的什么她一时也想不清楚,就像是,小时候玩儿捉迷藏,所有藏起来的人都被找到了,大家闹闹嚷嚷地相聚在一起,唯有藏在一个黑洞洞的角落里的她,没人发现,也没人喊她一声儿,像是彻底地被大家遗忘了。她这个人,原本属于积极乐观的一种,消极的东西是很少来搅扰她的,慌怕之中,她果断地将手伸向了日光灯的开关。日光灯亮了,不大的书房忽然地亮如白昼,她看到,书桌上有她和她的儿子,儿子的下巴抵在她的肩膀上,俏皮地笑着,身后是儿子和儿媳的新家;书橱里有一个胖瓷娃娃,红脸蛋儿,大眼睛,一副永无忧虑的模样儿。她睁大眼睛,努力地看着它们,竟是一种从此岸望彼岸的感觉。也不知过了多少时候,她的眼前变得模糊起来,此岸和彼岸的界限也不再分明,终于,眼睛不知不觉地合起来了。
  第二天早晨,阳光如同一位体面的绅士,干干净净的就进书房来了。
  外面的客厅里,已经有了响动儿,呼噜呼噜——那是张和平在喝牛奶,喝牛奶也是一样,呼噜呼噜——
  阳光照在沙发的扶手上,李芒将一双脚丫子跷上去,顿时,脚丫子也变得干干净净的了。她看着脚丫子,想起昨晚的点点滴滴,心想,多么不同啊,又一天开始了。
  李芒穿好衣服,叠好被子,然后到卫生间刷牙、洗脸、梳头发。待坐在饭桌前,李芒已经想好今天要做的事情了。
  张和平早不在饭桌前了,李芒知道,他是看打麻将去了,小区的院儿里,到处都支了麻将摊子,每天,他像小学生上课一样准时。他比她早退两个月,两个月来他一直在看人家打麻将。他不是不想打,是害怕输钱,平时俭省惯了,每月又是有数的进项,自个儿的钱,无缘无故就跑进别人的腰包儿去了,他受不了。他曾对她说,甭多输,就十块钱,要是买成山药,够煮多少顿山药粥啊。李芒总觉得,张和平说这话时有炫耀之嫌,或许,俭省在他看来也是一种荣誉吧。因此李芒一点不担心张和平有一天真的去打麻将。
  
  吃完早饭,李芒从抽屉里拿些钱,也出门去了。她从一个一个的麻将摊子跟前走过去,发现张和平站在一张麻将桌前,弯了腰,探了头,嘴巴微微地张开,活像一只上了年岁的呆鹅。她不由自主地叹了口气,那个年轻的充满活力的张和平再也不复返了。当然,她也一样,眼角和嘴角的纹路一天天地在增多,脸上的光泽却一天天地在减少,但她决不弯了腰探了头去看打麻将,她喜欢到处地走一走,出门前化一化妆,衣服拣浅艳的穿,走路挺胸收腹,节奏尽力地轻快。她就这么轻轻快快地走了过去,和麻将桌前的人们作着对比似的,尽管并没什么人注意她。
  走出小区,李芒上了一辆通往盛福祥的公交车。盛福祥,是一家大超市的名字。
  一路上,座位都满满的,李芒站在坐着的乘客身边,感觉十分不错,因为没有一个人给她让座,证明她还不那么老。甚至有两回空出了座位,她也装作没看见似的,任凭年轻人占了去。窗外是灿烂的阳光,阳光下有车辆、人群、绿地,还有一座座看不见顶的高层建筑。最近的一辆出租车上,一对青年男女正亲密地依偎在一起,那男的嘴巴不停地一张一合,也不知在说什么。李芒想,无非是女孩爱听的话吧。她想起她和张和平,当年恍惚也有过这时刻,这时刻张和平就是一整个世界。她不由有些自嘲地笑了,张和平,一整个世界,哪儿跟哪儿啊。
  盛福祥在市中心一条最繁华的街道上。这街道每天都像是沉浸在节日里,大大小小的广告牌,形形色色的霓虹灯,满天飘荡的气球、条幅,还有混杂的音响,川流不息的车辆、人群,花花绿绿的演出队伍……现在,盛福祥门前就有一支演出队伍,一式的粉红衣裤,一式的红脸蛋、黑眼圈,不相上下的中老年龄,只是头发有黑有白,脸上的皱折有深有浅。她们正在跳一曲《友谊地久天长》,手里各自拿了把粉红的扇子,时而打开,时而合上,打开、合上时,发出噗噗的声响。李芒站在人群里,看着看着就不由地笑了,外国的曲子,中国的跳法,多么有趣啊。想到自个儿昨晚的孤独,竟又是一种从此岸望彼岸的心境了,只不过此岸和彼岸倒了个个儿,从此岸望着的,倒是愈来愈渺远的孤独了。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