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与领导关系密切的花荣

作者:谈 歌




  谈歌男,1954年生于河北保定。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家园笔记》、中短篇小说《大厂》和《天下荒年》等。现为河北省文学院专业作家。
  
  花荣绰号小李广,射箭射得好,属于有特殊技能的人才。如果放在现在的企业里,他的角色应该是副总工程师一类的人物。
  读《水浒传》,花荣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也是跟宋江关系非常密切的人物之一,是宋江核心圈子里的人。以至于他陪宋江陪到最后(小说的作者大概也不愿意让他提前死去)。电视剧写他死在了宋江的怀里,其实这是改编了原著的情节。小说里,他是跟着吴用一块上吊的 。上吊前吴用还一劲儿劝他别这样想不开:花荣老弟啊,你还是别死了。我是光棍一个,我把你喊来,是指望你把我埋了。你跟着我凑什么热闹啊?你可是有妻儿老小呢。花荣泄气地说,吴大哥啊,您也甭劝我了,我也算看透了,还是死了吧。您看这事儿闹的,我的日子也不好过了。你想啊,领导都怀疑咱们了,咱们还能过得好吗?宋大哥已经死了,收拾我还不是迟早的事啊。家里的事,我也想开了,一则我还有些存款,够他们娘儿几个过日子的了;二则也有亲戚朋友照顾他们。死就死吧,我这样活着也没大劲了。说了这些,花荣就上吊了。
  看花荣最后的结果,这倒是一个想得开放得下的人物。古今中外,能把生死看开的人可是不多。花荣算得上一个了不起的人了。可是这个人物却写得平平淡淡,没有什么特色。理由有二:
  其一,读罢《水浒传》,感觉作者还是非常注重花荣这个人物的,很是注意用了一些笔墨。自他一冒头儿,场场戏大概都离不开他,到处撒胡椒面,足见作者对这个人物是用足了心思。可是花荣这个人物的表现还是稀松平常。一百二十回本,花荣从清风寨出头露面,一直到最后,紧跟宋江屁股后头上吊,他几乎没有什么大戏。读到这里,总觉得花荣这个人物可有可无。
  其二,他与宋江的关系亲密非常,他如何就成为了宋江的心腹,这里边有什么内情?书上没有讲,我们也不好硬猜。书中只是交待了一句,讲花荣与宋江是旧相识,“上次见面后,分外想念。”什么时候见面了?书中也没有交待。他们或者是表亲?或者是老同事?花荣在起事前,是一个知寨。什么是知寨?是宋代管理基层村庄的治安部门。用现在的话说,大概就是乡里的派出所。花荣就是一个派出所长,基层干部。论本事,他就会射箭,枪法的本领不及林冲一干人出色。而且董平的双枪,张清的没羽箭,也比之有胜。他怎么能这样受到宋江重用呢?
  读者一定注意到了,花荣上梁山之后,简直成了麻将桌上的混子,什么事情他都能掺和进去。举凡梁山泊重要重大的军事活动,都少不了花荣的参与,而且常常放在中军或者先锋这样重要的位置上。无论是三打祝家庄,打江州,攻打高唐州,大名府战役,曾头市战役,花荣总是在其中。后来的对辽作战,讨王庆,征方腊,也都少不了花荣在军中的重要位置。可是这里边就有了一些很尴尬的现象,花荣很少冲在第一线,即使他挂了先锋的虚名,也是别人向前冲。他的任务似乎就是躲在后边放放冷箭。负伤挂彩的事儿当然轮不上他了,但每次论功行赏,他肯定要拿第一线的奖金。这是毫无疑问的。以至晁盖死后,宋江重新安排干部(即排座次),花荣的位置(即级别),也非常靠前,第九位。这当然是宋江的安排。读者要问,这是为什么?凭什么让花荣进常委啊?
  谈歌试着分析一下花荣上梁山之前,梁山泊对干部的使用情况吧。
  花荣上梁山之前,梁山泊干部的使用是由晁盖一个人说了算的,梁山的干部安排基本上是按照上山前后来安排。也就是我们平常讲的,论资格,按先来后到,按参加工作年限。这样的用人制度,势必压制一些年轻的后来的工龄短的能干的人才。这是典型的平均主义做法。但是这样做也有一条好处,即可平息单位里的工资人事纠纷。有人把平均主义比作一件旧棉袄,说看着破旧碍眼,可穿在身上舒服暖和。梁山泊这种干部任用办法,一直延续到晁盖去世。晁盖这样做,自然有晁盖的难处。我这里讲一件企业涨工资的旧事,“文革”结束后,全国企业调了一次工资,不是普调,是为了奖勤罚懒,不搞平均主义。调资政策,不论参加工作年限,只讲贡献大小;调资面积,规定是企业人数的百分之四十。这一下子就乱了。这贡献怎么比啊,你贡献大?我还贡献大呢。我记得那一年,各企业告状的,闹事的,乱成了一锅粥。人事关系恶化,上下级关系紧张。各个企业都好像闹了一次地震。而这次地震的余波,在许多企业持续了很长时间。当时企业的一些领导人发牢骚说,想搞乱企业吗?那就给百分之几的人涨工资吧。
  中国是一个有着平均主义传统的国家。近二十年来,当平均主义已经悄悄地退出了我们的主体生活之后,我们对竞争两个字已经司空见惯。而现在年轻人很难想象,当年的平均主义是怎样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们的观念。那些年月里,中国人就在那一个怪圈里冲撞着,很难走出来。
  晁盖也不容易走出这个怪圈。他实行论资排辈安排干部的办法,虽然老套,却也是梁山泊这个刚刚成长壮大的企业的权宜之计,或许晁盖也知道这样做会挫伤一些职工的积极性,可是其正面效果却是避免了干部队伍中的人事纠纷。对于王伦集团的留用人员,除林冲外(因为林冲在铲除王伦的政变中,是立了大功的),晁盖基本采取了让他们坐冷板凳的措施,统统放到了基层。一朝天子一朝臣,历来如此,朱贵他们大概也深知这个道理,自己历史上有追随王伦的污点,被留用也就不错了,从没有闹过关于级别待遇的意见。梁山后来上山的人,各自有各自的特殊情况,或许是晁盖没有考虑到的。这些人都有些入股的味道,因为他们都是一股一股入伙上来的。这样,晁盖原来安排干部的办法就有了松动,也就有了另外一个标准,即看你入股多少。这样,花荣就钻了一个空子,按照书上的情节,本来是宋江带着花荣王英燕顺黄信秦明等一大帮人上山的,可是半路上宋江回家了,他就把带路的事儿交给了花荣。这样花荣就成了这一帮人的领头人了。所以,他的位置也便靠在了前边。写到这里,或许有人会忌妒,你花荣这个带路人纯粹是拣来的嘛,要是宋江让别人带路呢?这里边不就没你花荣的戏了嘛。话是这样说,花荣带路是偶然的,可宋江让花荣带路却是必然的。老宋就信任花荣啊,这么多人上梁山,谁带队啊?交给你们别人我不放心啊。大家都别眼气。宋江当了第一把手之后,干部政策随之改变。对晁盖的老班底,宋江做了一些局部调整。他留下了吴用,这是一个技术型人才,梁山上的一些经济政治布局,离不开他的谋划。他是必须留在常委里的。还有一个公孙胜,原也是常委里的成员,但是排座次之前,他就告过一段长假,说是去看他师傅,打高唐州的时候李逵和戴宗费大劲才把他请回来。公孙胜这是闹情绪,其中原因一定是人事上的,他或许不满意宋江的干部安排。如果按照一个聪明人的心态来分析,公孙胜心里很清楚,如果自己掺和过多,矛盾会更加深了。所以他不管事,想请假就请假,落得一个自在。如此分析,公孙胜是有大聪明的。宋江也乐得这位道爷不管事儿,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策略。余下的晁盖班底,如阮氏兄弟,就没有安排高级别,但是也不太低。总归他们弟兄三人,人多,不好都得罪。还有一个刘唐和白胜,都是参与了黄泥岗劫生辰纲的老同志了。刘唐的位置向后排了,白胜大概因为有在狱中变节的那一段历史问题,虽然向上级领导都说清楚了,可这是不能原谅的,干脆做了一般的基层干部,倒数第三,跟时迁一个级别了。
  而这场权力重新分配中,花荣的位置是第九位,明显是进入了核心领导班子了。这是宋江的刻意安排,是宋江用了心思的。可是,依他的作为与贡献,他是不应该坐到这个位置的。可是这是宋领导的安排啊,别人能怎么着?你能说宋领导任人唯亲?宋领导说了,你莫非还让我任人唯疏不成?
  我们日常生活中,花荣这样的干部不少。其实他们并不用干什么,他们的待遇总是很好。一些出头露面的事情,他们也都能赶上。为什么?其实就是因为他们与第一把手,或者董事长关系密切。你绝不能眼气这些人,他们与一般意义上的马屁精不同。他们大都是有一技之长的。他们比一般人的能力强,他们的人格也不低下。提拔他们这类人,只是领导的意愿,或许他们自己并没有努力地争取过什么,但是领导总是把好处给他们。现成的例子,我认识的一个同事,他参加工作比我晚得多,他的机关工作经验也未必怎么样,可是领导就很赏识他。于是,他的官路走得很顺当,尽管他进入领导班子之后,只是一个位居第五的人物,可是领导把人事权力给了他。而且单位里的一些重要的活动,一次也少不了他。单位的人都很尊敬他,可又说不清楚他到底什么地方值得大家尊敬。他能力一般,水平也一般,这的确是一个不好说明白的人物。
  这似乎就是花荣现象。
  有一个学问很大的朋友对我分析过这种人物情况。这种人物,一般来说都很忠于上司,如果不是人品上出问题,一般来说是不会给某个环境带来危害的。可是话反过来,如果这种人物品质上出了问题,那么他们带来的危害,是不可估量的。
  谈歌想,花荣应该在人品上是靠得住的,因为他的脑袋一直长在宋江的脖子上。自从结识了宋江,他的脑子似乎就没有思考过。宋江让他怎么着,他就怎么着,以至于宋江死了,他活得也就没大劲了。这应该是他上吊的第一原因。
  责任编辑谢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