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2期

2005年第一站冠军揭晓等

作者:佚名




  2005年第一站冠军揭晓
  
  经过本刊读者E-mail、传真及电话、信函投票,《当代》文学拉力赛2005年第一站冠军评选结果:
  长篇小说《桥溪庄》荣获2005年第一站“《当代》最佳”称号。
  
  “《当代》文学拉力赛”2005年第一站读者评语选登
  
  读者:胡家胜
  推荐篇目:《桥溪庄》
  推荐意见:今年的《当代》封面变化很大,有新气象。对于第一期的文章,总体感觉搭配比较合适,其中以《桥溪庄》和《土里的鱼》两篇感觉最好,或许是真实而贴切的缘故,感觉两者都很有深度和力度,尤其是《桥溪庄》,冷峻的叙述下面是深刻的思考和深深的悲哀,简直就是一个中国当代农村和农民命运的寓言,给我这个农村出来的人灵魂深处的震撼。几十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了以冷漠、无奈和同情来对待他们,而《桥溪庄》的作者则赋予了他们全新的面貌和灵魂,如果要我投票,第一期就投《桥溪庄》吧!
  
  读者:李丽
  推荐篇目:《匈牙利舞曲》
  推荐意见:作者以平静的语调讲了个跌宕的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女人不是男人想的那样,所以,有时候亲近还不如远远的注视。
  读者:苑志强
  推荐篇目:《匈牙利舞曲》
  推荐意见:作为《当代》多年的读者,能参加评选很高兴,也很幸运。感觉刊物的思路一直走在其他文学刊物的前面,那就是由读者参加意见是一种全新的理念,是一种独有的创新方式。
  感觉第一期当代的变化还是很明显。封面的色彩和图形很有视觉冲击感,内文的质量更是明显提高。
  《匈牙利舞曲》在本期鹤立鸡群,不是因为在排列上的突出地位,更主要的是它在思想表达、情节设计上的震撼。与所有的移民题材相比,它更多的笔墨不是描写移民者开拓的艰辛,而是表达当代人的困惑、迷失与彷徨。它描写情感,但突出亲情。它表达爱情危机,但揭露了儿女情长的固守和对迷失爱情的动摇。亲生骨肉的意外死亡看似偶然,但这与香冰与韩钧的家庭危机形成因果。当婚外情对业已形成的婚姻和家庭模式产生致命冲击后,这种爱情选择的代价让香冰警醒了吗?儿子的死亡让香冰的欲火成为冰点了吗?这些拷问本身都构成巨大悬念。在众多的相似题材中,《匈牙利舞曲》对情感的表现无疑是极度深刻的,它是让我心情不能平静的一部小说,是催人泪下引人思考的佳作。
  我想说的是,《当代》的读者群应该定位在哪里?我不否认当代要表现中国最广大的基层农村和农民,但我感觉有几个农民每期都买《当代》呢?这本杂志最广大的读者还是在城市,尤其是城市的知识阶层。对于这个阶层的读者他最需要的作品应该是表现当代人困惑和危机的作品。纯粹的农村题材离他们的生活很远,农村题材在每期的比例不应该超过30%。如果感到为难的话,可以选些跨越城市或农村界限的作品,达到两全。本期的作品农村题材太多了。长篇是农村题材的,中篇5篇中3篇是农村题材的,这个比例太大了。
  我发现城市读者往往在零售报刊那里购买文学期刊,他们往往通过目录和简单的翻阅决定购买,如果不喜欢的题材多他们往往选择放弃。恳请《当代》注意这个倾向。
  《桥溪庄》这部作品我感觉离当代太遥远了,读起来很令人费解。哪怕表现城市底层生活状态也好呀?这个状态也应该关注呀。其它几部中篇开拓性不够,感觉似曾相识,新鲜感少。《往事》对文坛大家的表现还是很有可读性的。
  
  读者:刘伟刚
  推荐篇目:《桥溪庄》
  推荐意见:我的偏爱是李国文老师的随笔,李老师随笔笔法犀利,渊博练达,每次读后都让我获益良多,本次作为读者评委在李老师随笔和王华小说之间,让我陷入两难,结果我最终选择了王华小说。一片弥漫着魔幻气息的神秘土地,生活着一个不被“现代新人类”所理解的群体,在演绎着一段似真似幻的故事,这是我读《桥溪庄》以及读《白鹿原》、《受活》的共同初感觉,这可能就是这几部作品会被人贴上“中国版本《百年孤独》”标签的原因,随着阅读深入,(《百年孤独》几次我下决心要深入读,可读了三分之一就无法再深入。)作品又会带给我舒畅和痛苦、微笑和泪水、喜悦和忧愁、感性和理性不停的激烈碰撞。用句时髦的话来说叫“痛并快乐着”。在那似真似幻的世界中我触到太多属于中国这块土地并能引起国人心灵共鸣的“实质”,我喜欢用“实质”这个词,因此也容易被人斥为太实际。可有时候,还真就想不通。为什么和气万事兴、转几个圈子就大团圆是太多艺术作品的热衷?为什么田园之乐融融、意外地插入几段插曲就否极泰来是太多艺术作品对农民的演绎?为什么有了温暖就回避冰冷?是我们的生活喜剧太多了?还是生活悲剧太多让我们怕了?真的!久别了,悲剧!久别了,大别离!久别了,痛苦!久别了,“实质”!
  
  读者:张超
  推荐篇目:《文坛双璧》
  推荐意见:本期实在挑不出经典作品,也许是我的欣赏水平有限,但我实在觉得可读性不强,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没有名家作品。
  当然,我很喜欢那篇怀念汪曾祺和林斤澜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