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3期

“《当代》文学拉力赛”第二站评委评语

作者:佚名




  
  推荐人:邢育森
  
  推荐篇目:《意外》作者:张庆国
  推荐意见:对照着看《乡村典故》和《意外》,是很有趣的。都是乡下人找城里警察,都是没带身份证,都是话说不清楚事讲不明白。再想想《秋菊打官司》,这种比照就更有趣了。推荐《意外》的原因,还是因为更喜欢土豆这个人物形象,他没有张大民式的贫嘴,色彩也没那么鲜艳晃眼,但正因为他的朴实笨拙才使结局的意外之死更能让人心头一抖。故事讲述得有张有弛,平淡处都是一句接一句的白话交代,到了紧张的关头(比如土豆在包谷地的狂奔),笔力又立刻乍现峥嵘,轻重快慢,拿捏得颇为舒服。
  这篇的好处先说到这里,再回过头来想想《乡村典故》,正是由于在同一期连着读了两篇类似的小说,更大的感触反而与作品旨趣无关:是不是该进一步在广大农村加强普法教育了?至少得教会大伙怎么报案吧?但愿不要再读到类似的第三篇了吧。
  
  推荐人:冯小虎
  
  推荐篇目:《麻钱》作者:宋剑挺
  推荐意见:粗粗一看,写农民的作家也挺多。遗憾的是很多“作家”编的故事实在太烂,放在城里连个勉强信的人都找不到,只好一盆扣在农民脑袋上,经常把中国农村写得像香格里拉,农民呢?有时候就像《搜神记》来客。尤其离谱的,是照他们的说法,中国农民几十年以前就已经“性解放”了,比城里人开放多了,差不多跟美国人同步!
  我说起来有四分之一农民血统,所以看到这些“文学”常常忍不住血脉贲张。我因此而十分尊重以陈桂棣们为代表的严肃作家。其实我们今天就知道,他们的作品是会流传在世界的。
  《麻钱》比《中国农民调查》短得多,但它也是真正的中国农民调查。看看它,就知道中国这二十年确实足以自豪的飞速发展,是建筑在怎样的血汗和泪水基础之上的。
  作为中国发展的受益者,我们没有理由忘记这些血泪;而文学能让我们“不忘记”。
  
  推荐人:匡文立
  
  推荐篇目:《银簪花》作者:夏天敏
  推荐意见:不知怎么的,小说题材似乎比较喜欢“扎堆儿”,诸如本期,写农民故事的作品特别集中。三农问题总是值得格外关注,同时比起城市生活,毕竟也多点陌生感,我以这个理由将选票投给“农民故事”中的一篇。
  具体该是哪一篇,很有些费踟躇。这意思是,我用“题材”划定的几篇小说,质量大体平均,委婉点说,是各有千秋,直白点说,就是没有明显出彩的。只能用排除法往下减。《乡村典故》,事件与人物仿佛多少有点似曾相识之感,人与事都失之概念化,不选;《意外》涉及的本来是个新鲜可人的领域,可惜人物思维幼稚得不近情理,闹得关键情节也越走越偏,越看越无法信服。好歹也都是农村小知识分子,想来断断不至蒙昧到这等程度,也不选。
  《麻钱》与《银簪花》,哪个呢?《麻钱》整个过程都娓娓动人,但总好像缺点什么,仔细想想,“缺”的是人性的丰富度。一群被压迫者,在共同命运的挤压下相濡以沫,一水儿的“善”,还一水儿的懦弱。生活不是没有可能如此,但放在小说里,就觉得对“贫穷”与“人性”之关系的理解跟老照片似的,旧了,平了,主题先行了。
  那么,就是《银簪花》吧!继续挑点刺的话,我想说,结局来得不是很流畅,最后一幕很容易让人想起曹禺的剧本。假如索性免去“银簪花”这个致命道具,也许效果更好。
  
  推荐人:杨浪
  
  推荐篇目:《细雨骑驴入剑门》作者:李国文
  推荐意见:上回我说“老腕们锋利的不多”的时候心里迟疑了一下,因为想到了李国文。回头看见冯评委也“憋着要投”李老师一票,知道也算人心所向了。记得去年看过一篇好像叫《长安的天空》,《人民文学》发的,读后心中荡漾了许久。当时我刚从西安出差回来,那座伟大的城市今天为什么有一种让人怅然若失的感觉?正好被李老师的文字撩破了。不止是我的老师说过:好的文学,不光是让人看到好的故事,还有人们心中所有而笔下所无的东西。李老师差不多算做到了。说宋词没有不说到陆游的。《细雨骑驴入剑门》用潇洒几笔浓墨,勾勒出一幅八大或者石鲁式的陆游,诗人的心路在文字里了,作者的情怀也在文字里了。“他怎么就不能像今天的文人,稍稍灵活圆转一些呢?”(引原文)作者不光是说陆游的,与那些在历史与文化中游弋,并且透着自我欣赏的散文不同,李国文是在用散文骂人,用散文击打时弊,用散文宣喻爱憎。在我有限的阅读里,这是时下散文中少见的锋利!更加少见的不是偶尔飞出一刃,而是甩出一排系列飞刀,真真是好!
  
  推荐人:孙小宁
  
  推荐篇目:《麻钱》作者:宋剑挺
  推荐意见:在本期的小说中寻找拔尖者,好像很难。几位小说作者都在各自的跑道上奔跑,且都发挥稳定。所以入选作品只能用排除法认定。即在众多的小说中找出各自不喜欢的理由,然后一路筛选。应该说,这几篇小说都看得让人心酸,但到一定程度,一些小说则露出一点破绽,让我知道这当不了真。虽然小说从来都当不得真,但我还是喜欢读完之后萦绕不去的感觉。《麻钱》是这样的作品。打工题材的作品现在多了起来,比起那些讲述打工者与工头戏剧性的激烈冲突的小说,这篇小说的姿态要平和内敛得多,但是依旧有一种隐忍中的挣扎让人心疼。作者的笔触不是在工头那儿,而是在一个窑洞中的三对男女身上。他们在一个炕上尴尬地生存着,但又同时彼此包容着理解着。他们的目标只是为了挣工钱,但是工头给予他们的则是大量的麻钱。他们只能一次次争取,但每每都无功而返。作者耐心细致的叙述让打工者的日常生活场景一一展现在我们眼前,也牵动着我们一直关注下去。这是小说《麻钱》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