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3期

读者来信

作者:郑慧清




  《当代·编读往来》编辑同志:您好!
  在目前我国的大型文学刊物中,《当代》是有她自己特有的特色的:一是她涉及题材的现实性与重大性;二是她的刊物风格的群众性。由于有这样两个特征,因此,她实际上成了文化并不发达的我国受众面最为广泛的一种文学期刊。几乎在每个时期,都有她的对于那个时代具有话语意义的作品,如20世纪80年代的《芙蓉镇》、90年代的《××》、去年的《××××××》,似乎可以成为这个时代的除了反腐败之外最重大的时代课题的一种关注与表达——在今年“两会”上,“三农”格外引人瞩目,再一次印证了《当代》对时代主题关注的敏锐与道德意义。可以说,对于一部当代中国文学史,《当代》是一种缩影。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在《当代》上,看不到“诗歌”方面的作品,而诗歌作为中国文学艺术的一种标志形式,从《诗经》到“唐诗”“宋词”,从“五四”时期的现代诗到改革开放初期的朦胧诗,虽然目前诗歌在中国文坛上并不具有如同20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样的图腾,然而,诗歌的这种传统不能丢,也不会丢!而作为中国主流文学的代表的大型文学刊物《当代》,应该对此予以相当的关注与话语。因此,笔者以为,《当代》应该将诗歌列入她的版图。当然,这样一来,短篇小说的篇幅,就只好缩编了——只要去掉一两个篇幅,让出来给诗歌足矣。敬祝编安!
  福建省尤溪县第一中学郑慧清邮编:36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