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2年第2期

民国女子苏青

作者:彼 茗




  谈苏青,先要说到张爱玲。自从20年前夏志清教授以专章的地位将其写入文学史,又经柯灵先生一番“遥寄”,张爱玲在40年岁月湮掩之后重新被发现,“张爱玲热”持续至今,其文已成经典,其人亦在“传奇”之列。无数“张迷”能口诵张爱玲的华词丽句,自然有一天他们会读到张爱玲如下表述:“如果必须把女作者特别分作一栏来评论的话,那么,把我同冰心、白薇她们来比较,我实在不能引以为荣,只有和苏青相提并论我是甘心情愿的。”
  苏青是谁?于是重又发现了苏青。
  民国34年2月,上海文坛上最负盛誉的女作家张爱玲、苏青在记者主持下“对谈”妇女、家庭、婚姻诸问题——偌大的文坛就只听见两个女人的喧哗与热闹。“孤岛”时期的上海,民族大义的抗战文章无处发表,严峻形势逼仄下,反倒成全了擅写“饮食男女”的女作家。
  苏青兴致盎然地咀嚼日常生活的滋味,在平常琐碎的生活细节中写出细密真切的生活质地,传达着“通常的生命的回声”(张爱玲语)。如果说革命、战争是人生飞扬的一面,那么苏青表现的几乎全是人生沉稳庸常的另一面。也许正是那个时代民族生存的大危机已“惘惘地威胁”着个体的生存,苏青和喜爱苏青的广大读者才这样紧紧抓住日常生活中生发出的心安与坚实的感觉。而作为“五四”以后一代个性觉醒的新女性,苏青的女性视角、女性体验使她的文章在今天读来丝毫不显过时。
  不过,苏青的重现文坛似乎远没有达到“张爱玲热”那种程度。最初发现苏青的那些“张迷”们,其胃口早被张爱玲吊高了。赴过了张爱玲的华宴,苏青的小菜再怎么酸甜苦辣俱全也不是滋味了。的确,作家虽说各具风格,但境界与品位的高下还是分得出来;不过许多“张迷”不喜欢苏青,却是因为看惯了张爱玲的华美飞扬的一面,全忘了张爱玲同时也非常看重人生朴素的底子。这是张爱玲为人的聪明处,也成就其文章的大气。不过,贵族气质的张爱玲也确实为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小啮咬”而烦恼,这时却看着苏青情绪饱满地在其中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苏青的存在就不仅是“朴素的底子”,时时提醒张爱玲看取人生的另一面,而着实令她由衷的钦羡。张爱玲与苏青的互相欣赏不是臭味相投那种,而是“你作不了我的诗,我做不了你的梦”那一类。许多“张迷”倒不懂这一点。
  作为文人的胡兰成对张爱玲的欣赏、品评都很到位,特别是将张爱玲与鲁迅相提并论,慧眼独具,不让夏志清;不过其回忆录写到张爱玲,那一章用了“民国女子”一词却未免小气,整个20世纪必定罩不住张爱玲了。倒是女作家苏青写于民国时期的那些文章,因其执着于生活常态细密真切的记录,使我们今天读了仿佛亲目所睹民国女子的生活情状;而那些文章,曾是林语堂喜欢、周作人注意、张爱玲钦羡的。至于苏青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其文章能否不朽,读其文想其人,那个非常务实的苏青不会管这些身前身后名了,倒不是因为清高。
  200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