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2年第1期

“《当代》拉力赛”2001年总决赛评委评语

作者:佚名




  
  推荐人:曹正文
  推荐篇目:《沧浪之水》
  推荐意见:《当代》文学杂志是中国四大文学丛刊之一。尽管《大家》在近几年文坛上被看好,但我心目中有影响的文学丛刊依旧是:《收获》、《当代》、《十月》与《花城》。《当代》发表的长篇小说一向厚实,有分量,与《收获》刊发的小说精致可以媲美。2001年参加了一年的文学拉力赛评比,更加认真读《当代》的每一期。应该说,《当代》是有质量的,编辑也很认真,但2001年《当代》上真正能打得响的小说,我只能表示弃权。如果一定要我投一票,文学新人阎真的《沧浪之水》还算好。
  《沧浪之水》是写知识分子的。中国过去对知识分子一直是冷嘲热讽的,不是抓他尾巴,就是扣他帽子。今天,知识分子已经不是“臭老九”了,但一些作品还是从骨子里藐视知识分子。不信,你读读王朔的作品,这些笔调与口吻只能告诉我们,王朔不是知识分子。而阎真的这篇小说,至少写出了一部分知识分子面对今天诱惑的心态。其实,一个先进的社会,必定是由知识分子中精英来领导其潮流的。
  中国已经进入了WTO,文学期刊将面临更大的挑战,除了人类接受知识与文学熏陶的方式会变得更加多样化,而且我们的期刊办得好与坏,将直接受市场真正的考验,因为随着人类整体开放,那种概念化的,那种极左的,那种与时代不合拍的作品必然会被淘汰。因此,要求《当代》这些名牌文学丛刊刊登更丰富的内容来为广大读者服务。
  我认为,在2002年的《当代》文学丛刊上应该看到以下内容:
  1.鼓励刊登大陆各种风格的作品,但仍应以厚实的内容,有故事性的情节与现代化的思想为主体。
  2.适当刊登香港、台湾文坛有影响的作品。
  3.每期有一些可读性的欧美、日本小说。
  4.在散文题材方面,挖掘更多文学新人的佳作,同时兼顾名家精品。祝2002年《当代》更上一层楼。
  
  推荐人:肖幼玮
  推荐篇目:《沧浪之水》
  推荐意见:2001年《当代》可谓异彩纷呈,佳作迭出。特别是长篇小说,从《蒙面之城》《痛失》《水灾》,到《沧浪之水》《梅次记事》《能不忆蜀葵》,每一期都有领军之作,让人手不释卷,必欲先睹为快。
  直面人生,关注现实,是《当代》的突出特色,也是“当代”这个词的题中应有之意。应该说,《当代》是做得卓有成效的,也由此得到读者认同,享有盛誉。今年刊发的作品,所描绘的场景,就是当代中国社会的“清明上河图”;活跃于其中的,就是我们身边形形色色的亲朋、同事、街邻;他们的一颦一笑,苦恼与困惑,无不与我们息息相关、感同身受。同时,这些作品在人物形象塑造、情节设置、结构组织、语言文字等方面都显示了较高的艺术水准。因此,要在这些佳作中作出选择和取舍,实在是一件难事,无论选哪一篇,都意味着对其他佳作的忍痛割爱。
  我喜爱《蒙面之城》和《能不忆蜀葵》,马格和淳于阳立这样独特的人物是吸引我的主要原因之一。《痛失》《水灾》也以其强烈的现实感让我心动。但是,权衡再三,我还是决定把票投给《沧浪之水》。作品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它不仅仅复印式的展示当代社会的种种矛盾、人们的种种行为,而且揭示矛盾产生、发展的必然走向和人们必然如此思维、行动的深层次的社会的和心理的原因。主人公池大为所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在传统的价值理想、精神追求与冰冷严酷的现实的尖锐对立和冲突,以及在寻求精神归宿、人生道路的选择时经历的煎熬、痛苦、彷徨与迷失,都使人与池大为一起陷入苦不堪言却又规避不开、化解不了的灵魂拷问之中——“生,或者死,这是一个难题”,难就难在几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操守往往被现实无情挤压,变得虚幻和毫无价值,而权力和金钱却成为体现人生价值的惟一参照物。坚持理想、完善自我,你就一无所有、一无是处,也就无法将理想抱负付诸实施;而要得到实施理想抱负的权力和能力,你却要以放弃自我、放弃操守为代价。这是一个难以解开的精神悖论。中国知识分子几千年来仿佛注定要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之中,从池大为父亲作的《中国历史文化名人素描》中的孔孟、屈原、李白到当代的池大为。在人物塑造上,作家不因对人物的偏爱而将其理想化,他坚持将人物置于典型的社会环境中,让他按逻辑的规定情景走自己应该走的路。池大为从暂时放弃知识分子的人格操守以取得施展才华和抱负的权力,到有了权力却被现实击败、丧失自我,既折射了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和现实的困境,表现了环境和权力的巨大腐蚀性,也显示了作家的思想深度和对人物形象的准确把握。这也使池大为比《梅次记事》中的朱怀镜更真实、更典型。这是一部具有沉重感和厚重感的作品,也是一部思辩性极强的作品。同时带来的问题,是过多的议论和心理描写,使一些章节显得沉闷,池大为矛盾心理的反复渲染也略显琐碎。
  今年《当代》所刊发的中、短篇小说,有特色而给人留下印象的不多,我就弃权了。
  
  推荐人:王义军
  推荐篇目:
  长篇小说:《能不忆蜀葵》
  中篇小说:《好大一对羊》
  短篇小说:《今宵何往》
  推荐意见:阅读2001年的当代杂志,真有美不胜收之感,当代无愧于自己的刊名,它的确展示了当代中国和当代中国文学的大体景观。2001年的当代杂志有三个较为突出的特征:一是作品质量普遍偏高,对作品的艺术性极为重视;二是以关注生活关注现实的写实作小说为主,兼顾其它各种艺术方法与流派,形成多姿多彩之态;三是以长篇小说为主,中短篇亦有不俗之表现。
  长篇小说:《能不忆蜀葵》
  六站冠军五篇小说,均具有极重的分量,取舍也难。而这五篇小说,又可大体分为两类:现实主义小说三篇,即《水灾》、《沧浪之水》、《梅次故事》;非写实小说二篇,即《蒙面之城》、《能不忆蜀葵》。
  《水灾》以气魄与结构见长,《沧浪之水》以对知识分子的心灵开掘取胜,《梅次故事》则以对于官场的熟稔而惊人。三部现实主义长篇的共同特点是对于生活的丰厚积累,令人叹为观止,由于小说的作者都具有丰厚的生活积累,使得小说不需要太多技巧就已经相当好看。但是,这些优势在某方面也成为一定的劣势:由于过分地沉醉于自己的生活素材,对于生活的距离感因之失去,小说的批判精神有一定的欠缺。叙事技巧的探索的力度不大。
  《蒙面之城》真是一部好作品,它展示了网络文学可能的高度和“异质感”,也为中国文学中的自由主义精神作了迄今为止较为完满的脚注,而马格的形象与姿态也将在相当时间内穿行在中国文学之中。但是,小说的后部毕竟有弱化的趋向,而对自由主义精神的理解还显得较为浅薄——这当然与中国人对它的总体了解不够有关。
  张炜的这个长篇展现了那一代知识分子告别神坛走向平民社会、商品社会时,在心灵上的阵痛与创伤,小说在神奇与浪漫中透现着巨大的伤痛。小说清醒地展现了理想主义是如何失败的,也清醒地展示了身负理想主义的天才或者圣人(淳于阳立)给凡人(桤明、谷仓、蛐蛐、教授)所带来的盲目性和无形的伤害——这样的思考在当下中国真是难能可贵。小说在理性上对理想主义保持警惕,而在情感上则充满着依恋和伤逝,因此,小说是一曲理想主义的挽歌。而小说也在痛苦的纠结中呈现出它的深度与张力。文字透明、有金属般的质感,风格骨气奇高,神采飞扬。
  中篇小说:《好大一对羊》
  在《北京》和《好大一对羊》中,我个人更偏爱后者。约翰与琼斯——这一对地区副专员送给德山老汉的致富之羊,却成了这位农民上帝和对立物——羊异化了人,它给农民带来的不是富裕,而是灾难。小说在不动声色的叙事中,充满了机智与反讽。作者对于现实的批判是深刻有力的,而对于被损害者则充满了人道主义的大悲悯。
  短篇小说:《今宵何往》
  严格说来,六期的短篇小说中,没有出现上乘之作,这一方面是近年来整个文坛的短篇小说不景气,另一方面,当代杂志可能也没有在这方面用力。好的短篇小说在于能控制好故事的节奏与文字,这方面《今宵何往》做到了。题材不是新题材,故事不是新故事,甚至连故事的讲法也不新。但是,作者对于人物的身份、对于故事的节奏、对于情绪以及语言都能控制得恰到好处。小说因此在叙事上表现出较为成熟的一面。
  
  推荐人:王石
  推荐篇目:
  长篇:《蒙面之城》
  中篇:《好大一对羊》
  短篇:《今宵何往》
  推荐意见:必须说明的是,笔者的阅读,只限于这一年的《当代》杂志。至于许多作品(主要是长篇小说)在随后人文社印行的书中,又有不同于杂志的面貌或表现,则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浏览了一年的《当代》,发现它的特点或弱点是并生的。它似乎比较热衷于农村题材。当然,中国文学的好作品,至今多数还是在乡村讨生活。不过,中国农业人口虽然占绝大多数,但在阅读上,却并不一定是这样。商业主义时代的特征之一,就是昨天在美国流行的东西,明天就到中国了。城市引领着时尚和潮流,同时也越来越为包括乡村在内的绝大多数年轻人所向往。而一本要走向未来和读者市场的杂志,恐怕不能不考虑这一点。不知《当代》杂志是否意识到这些。这是其一;二是写法上,《当代》杂志上的小说,写法上平铺直叙的较多,情节都完整得滴水不漏,缺少张力,不够灵动,这就不太合于当代人的阅渎节奏;三是标题都比较的俗套,既看不出有多少匠心,又似乎不怎么考虑票房。笔者想,人们普遍认为《当代》是新时期文学举足轻重的名刊,但却习惯性地不把《当代》杂志列入具有潜力的新锐期刊之一,这三点大约是不可忽略的原因。
  今年发于《当代》杂志上的长篇,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写实的。这一类除毕淑敏的《血玲珑》外,其余的全是官场或准官场小说(这个结果颇值得玩味)。另一类为非写实的。分为:梁晓声的《红晕》、宁肯的《蒙面之城》、张炜的《能不忆蜀葵》。在阅读前,曾对张炜的作品寄予厚望。读后的感受,我在关于第六期的评语上都说了,此处不赘。
  在投长篇这一票时,我主要是在进入预选的《沧浪之水》与《蒙面之城》之间举棋不定。
  《蒙面之城》是一部在西方文学中较常见的那种流浪汉小说。小说透露出的一种自由主义精神,在当代中国文学中显得难能可贵。它最早以网络文学的面目出现,以一种共享的身份与天下读者会晤。其实这小说的语言,是非常文人化的(我以为网络与非网络的差异首先应表现在语言上)。难得的是,小说的叙事简捷而富于张力。主人公马格浪迹天涯,他无意于去反叛所谓的秩序,而只想按自己的方式生活,虽然标新立异,却并不妨碍他人或社会,比较的讨人喜欢。只是他太过智慧,既人高马大又粗放率真,一路上吸引美女无数,看得人心痒难熬。如此这般,固然显出了英雄本色,可惜的是人了类似影视片的俗套。比之同类经典《麦田的守望者》,似力有所不逮。小说一个较大的缺憾是,马格的行事方式在全篇中没有什么变化,出场后就已经定型,虽小有磨难,但必定是福星高照,终于逢凶化吉。到了下半部,马格的某些行为已近于无赖,那种语言上的机智与放荡,也所剩无几。
  《沧浪之水》是那种标准的官场小说。作品最大的特点是以近于残酷的写实笔法,让一个原本无意为官的年轻知识分子,一边进行内心的自我批判,一边使用着不可告人的权术手腕,直到最终做了高官,仍在承受着一种心灵的煎熬。主人公从立志不趋炎附势到后来决定不惜一切步人官场,作者以漫长而优秀的耐心,以全著的大半部篇幅来不厌其烦地描述这个过程,许多细节都非常之逼真和传神。作品让人不满意的是,写得有些琐碎和直白,尤其是主人公精神支撑的来源较为单一:父亲和父亲留下的一本书。使他不太像当代年轻知识分子,倒像是在“天地君亲师”时代进京赶考的秀才郎。
  在两难之中,还是投《蒙面之城》一票吧。
  中篇,投《好大一对羊》一票。
  短篇,投《今宵何往》一票。
  
  推荐人:孙小宁
  推荐篇目:
  长篇:《蒙面之城》
  中篇:《好大一对羊》
  短篇:《医生》
  推荐意见:也许先要亮出结果,才算是完成一个评委的最终使命,但是好像很难。最好的作品碰到一起时,所有的取舍都变成了对另一部作品的不公。最后,我给自己的选择是:如果有相同的时间,重读作品,我会选择哪些,这样我排出了我的结果:长篇是《蒙面之城》,中篇为《好大一对羊》,短篇为《医生》。
  许多人选的理由都写在每期的后面,但是对于我看好的终评小说,我想再说说我的看法。我之所以还想重读它们,是因为它们都不同程度带来阅读的新鲜感,文字充满张力,有一种独有的小说氛围,还有一种与现实生活又远又近的距离感。像《蒙面之城》,马格的生活就像一幅长卷,徐徐展开,每一段生活的感觉都如此不同,引着马格走入又走出,也引着我们出出进进。像《好大一只羊》,动物视角的确立,让这个见怪不惊的题材有了新鲜活泼的魅力。当然说到这种个人标准时,短篇小说《医生》好像不在其涵盖之下。读这篇小说,感觉到的是一位成熟作家在有限篇幅中达到的老道与精巧。在这一点上,无人与它竞争,所以只好是它胜出了。最后还想说,在余下的胜出作品中,最不能舍下的是张炜的《能不忆蜀葵》,说到小说功力,它绝对一流,只是觉得,就小说表达来说,它会使我想到张炜的许多作品,这个人物与那个人物的相似,所以就少了某种阅读的新鲜感。但是它的精神品质仍然是第一位的,厚重、大气的感觉也是第一位的。如果长篇的篇目扩为两篇,我会毫不犹豫地把选票投给我一直尊敬的张炜的小说。
  接着谈谈《当代》。我很感激《当代》给我一个评委的资格,让我能在一年的时间长度中关注一个期刊的内容。在一年的阅读中,我能感觉《当代》这个有自己传统的文学期刊的文学风范,坚韧、厚重、平实、对于现实民生的始终关注等等。近些年文学期刊处境艰难,各家都在使出浑身解数,为生存而搏。《当代》也同样面临市场与读者的选择,但是所看到的《当代》仍显得有所抱持,有所坚守,没有那种无来由的变化和一些炫目的“市场花招”。有利必有弊,《当代》的平和中似乎少了一些“不妨一试”的激情,作品中虽不乏佳作,但是年轻作家的作品仍然占比例不多。尤其是那些充满形式感的作品不多。也许年年的拉力赛算一项争夺眼球注意力的“市场花招”了吧,但如何把影响做出杂志以外,比如如何借助网络或平面媒体,还是一个不小的问题。否则只是换评委,那也只是一种内部的变动而已。
  这样说算不算对《当代》的苛刻,我不知道。一个杂志有一个杂志的性格,就像人一样,这么一种平实的风格,做事的方法也大抵是平实的,一年评选下来,不是没有感觉到那种平实之好的。印象中,我们的关系是那么简单,一方寄杂志,一方选作品,看见自己的选择出现在杂志上,是一种不违心的快乐,而这种快乐,也许就只有这么平实的杂志才能给你。所以,想到风云变幻的市场的时候,常常不知该对《当代》说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