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2年第1期

“《当代》文学拉力赛”2001年第六分站赛评委评语

作者:佚名




  
  推荐人:王义军
  推荐篇目:《能不忆蜀葵》
  推荐意见:王石在上一期的推荐意见中写道,《当代》真是现实主义大户,真是一语中的。好在《当代》的第一期刊发了《蒙面之城》,最后一期则发了张炜的《能不忆蜀葵》,《当代》因此而展现了自己的多姿多彩。我非常喜欢张炜的这个长篇,文字透明、有金属般的质感,风格骨气奇高,神采飞扬。小说可以被当作寓言来读,它既是艺术被商品大潮击溃的寓言,也是理想主义破产的寓言,是圣人或超人被销蚀的寓言。长期以来,张承志、张炜诸人一直在张扬着一种理想主义,现在,张炜终于看到,这种理想主义的神话注定破产的命运——张炜因之具有了理性精神——这真是可喜的事情。小说清醒地展现了理想主义是如何失败的,也清醒地层示了身负理想主义的天才或者圣人(淳于阳立)给凡人(桤明、谷仓、蛐蛐、教授)所带来的盲目性和无形的伤害。小说在理性上对理想主义保持警惕,而在情感上则充满着依恋和伤逝。因此,小说是一曲理想主义的挽歌。而小说也在痛苦的纠结中呈现出它的深度。
  
  推荐人:肖幼玮
  推荐篇目:《能不忆蜀葵》
  推荐意见:本期《当代》的众多作品中,只有《能不忆蜀葵》能给人以新鲜感。作品精当地描绘了人们在社会转型期的情绪躁动、精神失衡、方向迷失,像无头苍蝇般四处乱撞,最后走进死胡同的过程,揭示了淳于阳立和他的弟子们不配有理想的结果。淳于带着那幅蜀葵画出走的结局,有一点呼唤艺术和精神的回归的意味,表现了作品的价值取向、精神思考、批判力度。
  淳于这位艺术天才的才气、神经质、目空—切……都通过他的语言、行为方式,被刻画得鲜活而生动,这是一个较为独特的典型人物形象。桤明、陶陶姨妈、淳于的几个弟子及其他人物,都个性鲜明,有的尽管着墨不多,但都恰到好处地处于自己该处的地位、运行于自己该运行的轨迹之中。作家塑造人物、叙事状物、谋篇布局都显示了较高的技巧和驾驭文字的功力。
  
  推荐人:曹正文
  推荐篇目:《墨香中飘动的裙裾》、《丹青十字架》
  推荐意见:据说,张炜是当代有点名气的小说家,但把《能不忆蜀葵》读了两遍,还是找不到头绪。一是作者的写法太乱,或者说太新潮;二是书中很多人物的出场,都太情绪化;三是作者写小说用了点散文手法,缺少完整的故事结构。总之,对这样的小说我不敢恭维。
  但《当代》第6期有几篇作品是很有味的,李国文的《打死国丈怎么得了》还沿袭他在《文学自由谈》上的风格,既有史实,又有见解,很值得你咀嚼,那篇《墨香中飘动的裙裾》也写得很有诗意,蔡文姬与战乱硝烟,王羲之与卫夫人,薛涛与元稹,严蕊与唐仲友,王维翰与谢天香,李后主与乔氏,赵孟颊与管道异,曹子建与洛神……那些才子与才女的动人故事,或是喜剧,或是悲剧,让人感叹不已。作者儒雅的文笔也很出色。
  还有一篇便是《丹青十字架——韩美林在六十年代》。当时我刚初中毕业,正是十年浩劫,韩美林的遭遇令人想起那个动乱的岁月,那种非人的生活。这是一部纪实报告文学,文字并不出色,但叙写的事件与人物,以及那个时代背景都令人—读不放。可惜这只是片段,想来全书会更精神,更值得我向广大读者推荐。
  参加了一年“《当代》文学拉力赛”,每次看《当代》总有一种冲动,《当代》是推出中国精神长篇小说的主要阵地,希望在这本杂志中看到更多的力作以及各种风格的好作品。
  
  推荐人:王石
  推荐篇目:长篇:《能不忆蜀葵》
  报告文学:《失忆的龙河口》
  推荐意见:《能不忆蜀葵》是今年六期《当代》的长篇小说中,最具探索意味的一部。不再写实,而是建构一个虚拟的世界,来回应现实并表达作家对这个现实的评估。张炜是少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走红并仍在探索着的作家之一,这也因此使其继续走红。读张的小说,最让我不满意的是语言陈旧而不够灵性。试举一段:“他想告诉自己最喜欢的弟子:勇敢些吧,不是羞于过去,更不是努力忘记,而是要面向未来,寻找新的途径。要记住我们永远是新潮的浪珠,是推动风气和开创风气的人——”这样的句子还不是一处两处,明显地与作家某些具有灵性的构想不配套。全篇写得最好的是,淳于在乡村中做赤脚医生时治“饿痨”与“色痨”的段落。在许多时候,在人物的情绪转换中,作者明显地力有所不逮,用了大量解释性的句子来帮忙代为斡旋。几乎让人不敢相信这是打磨了几年并几经修改的产物。几年前曾读过张的一本随想录式的关于外国作家的小书《心仪》,语言既智慧又富于张力,与他在小说中的作为判若两人。与张炜同时期的小说作家比较,在语言的蜕变中,韩少功、史铁生显得较为圆熟和出色。
  中篇:《失忆的龙河口》
  这篇报告文学选取的是一个重大题材。那个年代竟然有这样的故事,让人既惊讶又震撼。人性在扭曲中战天斗地自得其乐,即使蒙受冤屈仍对那个年代充满怀念。如今英雄落难,但其创下的业绩又在新世纪的市场中尽得风流。正如别林斯基所说:这个时代离我们这样远,不借助历史的望远镜还无法把它看清;这个时代又离我们这样的近,许多人物至今还生活在我们中间。遗憾的是,作品写得太简短了,而且有些议论稍显浮浅,不如直接用事实说话更好。
  
  推荐人:孙小宁
  推荐篇目:《能不忆蜀葵》
  推荐意见:读张炜的这部作品,很能想到他曾写的一系列小说:《九月寓言》、《外省书》等。他的作品总能揭示一种被时代的喧嚣所遮蔽的痛苦,一个理想主义者在物质时代的狼狈与困顿。张炜的小说通常是寓言式的写作,这部作品也概莫能外。读它的那些天里,我业余的大部分生活都被它主宰,它也使我对习焉不察的日常生活有了很深的疏离:能不忆蜀葵?是因为我们每个人心中曾有那一片蜀葵,但是我们已经退不回去了,退不到那长满蜀葵的美好之岛,这就是我们要面对的现实。
  表达这样的主题一直是张炜的长项,而它之所以还能一次次冲击到我们,是因为张炜作品始终充盈着一些丰沛的人物形象。它们有血有肉而又欲望贲张地活动着,构成这个时代的一些影像。只有苏雪这样的女人,显得飘渺而模糊。我也知道,在张炜的每部作品中都有一个类似的女人形象,代表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美好淡远,被主人公追逐着,又永远超拔于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