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1年第2期

新年文学期刊个人排名

作者:洪 水




  新年照旧追求新气象,文学期刊也一如既往地求新求变。不过今年期刊的变化不及去年那么轰轰烈烈,也不那么引人注目,而是心平气和地比划内功,不动声色地争夺市场。与刊物进取的态度相反,文学创作的颓势依然如故,可圈可点的作品凤毛麟角。为了便于沙里淘金,在这篇短文中只打算对重点文学期刊和其主要作品进行排名。当然这只能是个人观点,读者姑妄听之。
  首选的三家文学期刊是《收获》、《十月》、《当代》。这是三份印数最多、资格最老的纯文学期刊,应该具有代表性。
  新年第一期的《收获》和《当代》,起点不低。《十月》只有万方的中篇《幸福派》拿得出手。
  《幸福派》从篇名上就像池莉、毕淑敏那种类型的小说,即以纯文学的手法写通俗的故事。作品照例讲了一个夫妻与情人的轮回故事,探讨了婚姻与爱情的关系问题。无非是讲短线妻不如妾,长线则妾不如妻的道理。就这一认识而言,还不如看《一声叹息》。万方比冯小刚好的方面是更细致地揭示了女性在爱得而复失又失而复得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当然,这还不是小说可读的理由。作者还表达了一种信念:配偶之于情人的优势在于,情欲之余还有一种割不断的牵挂。这虽说有些说教气息,但还是比较符合人之常情。另外,小说写得很真实,不像时下一些小说,只有些意念,技术则不过关。《幸福派》在人物性格精神气质和人物关系情节结构方面,都写得很像那么回事,表现出了一个成熟作家应有的功力。
  所以,它名列本期中篇小说排行榜榜首。
  排在二三名的是《收获》发表的池莉和唐颖的两个中篇。
  《怀念声名狼籍的日子》一看就是王朔冯小刚那类以自贬自嘲的姿态,调侃讽刺社会人生的小说。池莉为了市场,放下淑女架子,也算难得。
  小说以文革知青运动为背景,讲非常男女的是是非非。这很讨巧。文革给现在读者的印象就是荒诞,就是荒诞构成的常态,所以再离奇再不可思议也无人置疑。写男女关系的小说本是创作热点,很难再变出花样,而池莉剑走偏锋,是聪明之举。
  说池莉聪明只是说她在市场中如鱼得水,若论到艺术,就不好说了。这篇小说的路子,与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和王朔的《动物凶猛》形似,却没有二王的底蕴。《怀念声名狼籍的日子》热闹了半天无非是说人在那个年代是如何虚伪,而这种虚伪一旦形成了氛围又是如何不分青红皂白。这还用说吗!何况,这也不是文革的专利。
  二王调侃得远比池莉炉火纯清,然而他们除了热闹之外还能震撼人。他们的作品中的机锋不约而同地触到人的本能。王小波是写人的本能与时代的冲突,由此揭示文革反人性的本质。王朔则从相反方面说明这一观点。他写严酷的时代之于青春期的孩子,不过是阳光灿烂的日子。青春期是人从自然性向社会性转换的时期,这时的孩子还是动物凶猛,如果成人社会也变得像孩子一样生猛,就是人类的悲剧了。
  唐颖的《理性之年》实际是当代版的《花样年华》。一个上海少妇房东与一个美国商人房客之间的情感波澜。这很容易写成一个滥俗的故事,但是作者写出了新意。
  房东原是人见人爱的美女,婚后被丈夫忽视成了怨妇。是房客的浪漫和迷恋,让她找回了美女的感觉。房客年轻时是嬉皮士,生活放纵,上了年纪浪子回头,原本已对性和女人深恶痛绝,是东方女性特有的品性让他发现原来男女间那种克制含蓄的情感是那么迷人。
  作者匠心在于让他们语言不通,文化感受也各不相同。东方女性明明是春心荡漾了,在美国商人看来却是端庄贤淑。所以他们之间上演了一场爱情三岔口,在误会中爱上了对方。当然最终什么也没发生,作品也就避免了流俗。
  此作排在第三的理由,毕竟这是一篇小品,况且不那么精。
  
  本期《当代》和《收获》都有不错的长篇小说,这是它们优于《十月》的方面。
  第一期《当代》刊登了一部半长篇。完整的是毕淑敏的《血玲珑》。这是一部写得很认真的畅销书。同以往作者给读者的印象一样,她的作品无论写得如何,态度都是认真的。这部小说可以继续满足喜欢毕淑敏的读者,却没有评点的必要。如果一定要说什么的话,那就是毕淑敏还没完成纯文学向通俗文学的转换。
  那半部长篇是宁肯的《蒙面之城》。小说写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青年,一个不循规蹈矩,也没有社会责任感的流浪汉。仅从发表的这部分小说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是近年来少有的佳作。它的好是全方位的,无论是形而上还是形而下部分都拿捏得恰到好处。然而这并不是作品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值得称道的小说往往不是因为它完美,而是有个性有特质。可惜这个标准近年来已被用滥了,反倒不是个标准了。
  笼罩作品的是一种自由精神,这是中国文学中极罕见的气质。以往一些作品在追求自由精神时,总要针对什么反对什么。一些新潮小说家,在宣扬自由精神时,就要否定一些成规,就要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受污辱与受损害的人,从而有了怨天尤人刻簿放肆的权利。从《蒙面之城》中感受不到与社会势不两立的情绪,无非是个人行为而已。还有,几乎是所有新潮小说中宣扬的自由都表现为一种放浪形骸,特夸张,而这部作品中的主人公,很有做人的原则。虽然我行我素特立独行,却不侵犯别人。《蒙面之城》没有把自由精神变成一种偏狭的情绪,因而很有人文含量。
  《蒙面之城》以绝对优势排在长篇小说的榜首。
  《收获》发表的《物质生活》可以排在第二。这是一部比较典型的问题小说。主人公韩若东是一个才华横溢却又穷愁潦倒的书生。如果是在传统社会,这就不算什么,无非是安贫乐道或是飞黄腾达。而他生在现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除了挣钱就没有选择了,至少他的处境是这样的。结果,他下海获得成功,人却变成了恶棍。
  表面上看这是一个男人有钱就变坏的俗套,其实不然。首先它打破了一个成见,即有钱就变坏的都是没文化的人。其次,逼他放弃艺术下海的人,恰恰是最能欣赏他才华的老师。
  经济生活大潮的冲击,使很多作家重新思考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物质生活》就是这类代表作。《物质生活》没有超越问题小说固有的局限,又做了许多戏剧性地处理,因而无力与《蒙面之城》争峰,只能排在第二。
  
  传统文学的市场被《收获》、《十月》和《当代》三家垄断后,其他文学期刊的似乎只能向新潮、前卫的文学发展。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大家》、《花城》和《芙蓉》。
  《大家》就像形形色色的新潮小说一样,来得快也去得快。它崛起的时候,称得上平地一声春雷。而经历了几年辉煌之后,不知怎的就内囊尽上来了。翻开今年第一期《大家》,主打的是周大新和张庆国的中篇小说。这两篇传统的小说无论在什么意义上都与“大家”无关。而与“大家”有关的则是贾平凹和崔永无的“说话”——两篇随笔。原来,“大家”仅仅是《大家》的标志了。
  此期《大家》只能在新派文学期刊中排在最后。
  《芙蓉》在新派文艺方面是最有追求的,至少在姿态中特别逼真。它的艺术追求已超出小说,让人耳目一新。只是,《芙蓉》也犯了此类期刊的通病——只见旗帜,不见经典。此期《芙蓉》最值得读的是“阅读空间”,里面有不少有见地的文论。至于主打的小说呢,很不幸,依然不是炒得沸沸洋洋的“重塑70后”,而是传统的《四如意》,非常平和地讲述两个风尘女子的故事。小说写得不算好,但值得一读,起码真实,信息量很大。
  《芙蓉》排在第二名。
  《花城》此期因夏商的长篇小说《全景图》,排在新派文学期刊的榜首。
  《全景图》借一个通俗故事的外壳进行关于人的命运和生死的思考。与其他新潮小说不同的是此作的故事讲得非常实在,几个男女之间的恩怨生死,能赚得读者的长嘘短叹。另外,作品的精神层次也不枯燥晦涩。最有价值的是关于死亡的描绘,虽然清浅,却有心得。作品有些像好莱坞的《人鬼情未了》或我国的《聊斋》,但作者写鬼显然不同于以往,我们熟悉的鬼文学不过是换个角度写现实世界。《全景图》写鬼只是为了写死亡本身——描述猜想生死阴阳两界的关系。这是哲学层次而不是社会层次的思考。
  当然作为小说,《全景图》破绽百出,这倒反映出新潮小说作家画人基本功普遍差的通病。幸好它的价值不全在此。《全景图》可以在本期长篇小说排行榜中名列第三。
  以上面点评的六本期刊为据,评选文学期刊和小说创作的排名,难免让第三世界的期刊不服,但限于篇幅,又不可能面面俱到。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评点有代表性的文学选刊。现在国内最有代表性的选刊恰巧也是三家,月刊《小说月报》、《小说选刊》和双月刊《中篇小说选刊》。
  就已出版的两期《小说月报》和《小说选刊》而言,中篇头条是《小说月报》略强。这决定了《小说月报》在选刊类中排名靠前。
  《驼子要当红军》是篇有厚重社会意义的小说,它表达了一个老红军从捍卫自己的事业信念向认清自我的人生信念的转变。这类小说在多数已经回归文学本质的创作中,已显得老旧,但它毕竟涉及了一个对社会发展起过巨大作用的群体,因而仍有它的一席之地。只可惜此作发表于去年的《当代》,故不宜将其列入今年的排行榜。
  《小说月报》二期头条是《幸福派》,这就算有共识了吧。
  《小说选刊》一期头条是《极地胭脂》。作品描写了农村配种站女站长唐英的命运,应该说小说写好了一种边缘的人生,有理由被选家看好。所不足的是,作品总体不够成熟,深度也有限。
  《小说选刊》二期头条《飘荡的魂灵》,大意是写一个南京大屠杀时被日军蹂躏的女性,被自己的亲人歧视,一生失去了爱人和被爱的权力。作者的立意是日军对中国女性一时的残害当然是罄竹难书,但是封建礼教对受害女性的戕害才是彻底的致命的。
  这种悲剧作为个案是成立的,但要挖掘其普遍意义的话,倒是得不出“苛礼猛于虎”的结论。自古以来节烈杀人的故事多了去了,此作只能算是旧话新提。
  一直有这样的印象:《小说月报》定位比较准,就是针对广大文学爱好者。《小说选刊》的标准还要兼顾文坛圈子的看法,因而“档次”显得高些,市场则差些。要知道,圈子里的人很少自费买书,从来就不是好的消费者。
  此期《中篇小说选刊》没有亮点,头条是映泉的《江洋大盗》,立意行文都很老旧,让现在多数读者难以卒读。或许是因为中篇选刊一期都是去年文学期刊最后的清仓之作,难有作为。因而《中篇小说选刊》只能屈居第三。
  
  本期文学期刊排名:
  传统类:《收获》
   《当代》
   《十月》
  新潮类:《花城》
   《芙蓉》
   《大家》
  选刊类:《小说月报》
   《小说选刊》
   《中篇小说选刊》
  本期文学作品排名:
  中篇小说:《幸福派》
   《怀念声名狼籍的日子》
   《理性之年》
  长篇小说:《蒙面之城》
   《物质生活》
   《全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