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1年第1期

“《当代》文学拉力赛”2000年总决赛评委评语

作者:文学拉力赛传真




  推荐人:张晓峰(北京大学博士)
  推荐篇目:《狂欢的季节》
  推荐意见:
  《当代》文学拉力赛的六站冠军得主各有其特色,均有不俗的表现,从新生代女作家表现都市白领生活的《什么都有代价》到充满了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色彩的《库兰》,如果将这些作品合在一起,基本能体现当代文坛多姿多彩的整体风貌。
  经过反复比较与选择,我在此推荐王蒙先生的《狂欢的季节》。
  本年度的两难选择我认为在严歌苓女士和王蒙先生之间。经过多年的艺术磨炼,严歌苓女士的叙事技巧无可挑剔,对人性的把握也深刻独到。《谁家有女初养成》生动细腻,波澜起伏,但小说的传奇性使它太像一个故事了。作为读者评委,我曾经坚决地投过《春天的叙述》一票,并很欣慰地发现它成为那一站的冠军得主。在那一期当中,它无疑精致纯熟,几乎没有瑕疵,但它距离真正的优秀之作还是有差距的,这段距离就是从《春天的叙述》到《歇马山庄》的距离。《库兰》作为一个小中篇,它所能发挥的容量自然无法与长篇相比,它的价值在于其审美与叙事风格上的特殊性,从而揭示出写作的多种可能性,并且提醒我们一些已经忘却的东西。
  回到《狂欢的季节》,这是一部充满了活力、激情和思辨的作品,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在敏锐的思想和奔放的语词的狂欢中,处处杂花生树,时时又伴以急管繁弦,给人以极大的阅读快感。王蒙先生对政治生活的兴趣和关注,在当代作家中是最突出的。尽管国家和民族可能是一个狭隘的观念,但在大雅久不作的今天,有人能认真思考一个民族的命运,仍然令人肃然起敬。相对于王蒙先生自身来说,《狂欢的季节》在风格和技巧上承袭了他自八十年代以来的一些显著特点,也就是说他的视野和胸襟的高阔,超出众人之上,但这部作品并未超越他自己。王蒙先生给我们的启示是,如果我们的作品能在小家碧玉的精巧和日常生活的智慧之外,多一些钟吕之音的大气,我们的当代文学会不会更厚重、更宽广一些,也会更令人尊敬。
  
  推荐人:方泉(《证券市场周刊》主编)
  推荐篇目:《谁家有女初养成》
  推荐意见:
  只能说这篇小说相对于其他几期的主打作品更让人觉得有价值、有现实性和可读性。作为我这种忙碌于自己领域的读者,我们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读那些描写过于细腻的东西,我希望文字是干净利索的。我认为,一篇好的作品,在文字简洁的基础上,能吸引人读下去,主要靠该作品的现实性和在现实性基础上产生的超脱感。
  
  推荐人:李国文(作家)
  推荐篇目:《狂欢的季节》
  推荐意见:
  一座剧院的后台发生了火灾,演职员忙于逃命。这时候,想到观众还在剧场里等着大幕揭开,于是,委派一名在角色行当中应该是最能言善道的小丑,出去告知大家赶紧撤离。他已经化好了妆,穿上了丑角的条纹服装,戴上了丑角的尖顶帽子,情况紧急,根本来不及卸装,就冲到金丝绒的大幕前面,做出最严肃、最迫切的表情,大声疾呼一场灾难的来临,让人们以最快速度离开剧院,以免陷入无情的火海之中。他没有想到台下,却爆发出震耳欲聋的哄堂大笑。于是,他顿足,他捶胸,他赌咒发誓,他不是在开玩笑,他讲的是百分之百的真话。谁知他越是声泪俱下地解释,观众越是狂热地为他鼓掌,认为他今天晚上的表演,达到了出神入化的逼真地步。
  当我在阅读《狂欢的季节》的过程中,也随着作者的笔尖,回到那几乎是全民癌病变的癫狂日子里,于是,脑海中浮现出那座在熊熊大火中燃烧着的剧院。作者将这十年间既是滑稽的闹剧,更是荒唐悲剧的历史,化作文学的形象,既表现出一种勇气,也体现了一种责任。
  因而一边阅读,一边想起:不是都曾经在那剧场的观众席里眼巴巴地等着看戏,然后又跳将出来荒腔走板地演戏嘛?不是都曾经如醉如痴地鼓掌地欢呼雀跃亢奋,然后又似呆似傻地比赛着谁比谁更弱智嘛?不是都曾经既不知道什么叫善,更不知道什么叫恶地纠缠扭结揪打厮杀,然后当火焰烧得自己屁股快成猴腚的时候,还慷慨激昂力竭声嘶东奔西走上窜下跳嘛?
  走进这个季节的王蒙,将这些处于狂欢状态下,说不好是观众,是演员,或既是观众,也是演员,或先是看戏的,后成演戏的,或先在台上表演,后来成了台下比垃圾还不如的各式人等,留在了文学的视野里。
  文学虽然不能等同于历史,但文学在历史的关键时刻,若是交了一张白卷的话,那将会是后来人对这一代作家表示遗憾的口实。正如我们今天埋怨上上个世纪尾,上个世纪初的作家,他们都干什么去了?难道那些叫嚣的、狂躁的、刀枪不入的、念念有词的义和团在京城闹得乌烟瘴气的那一刻,文人们都到前门外八大胡同打茶围去了吗?
  文学的缺席,其实就是作家的失职。从这个意义上讲,本着我一向的文学观念,投了《狂欢的季节》的一票。
  2000年《当代》主办的此次开放性的拉力赛,是20世纪中国文坛最后一次评奖。按照舞台上演出的惯例,凡是压轴戏,总是由重要演员担纲出演的。《当代》杂志,在中国大型文学期刊中,算得上是个名角。这次拉力赛,她来为20世纪末的文学评奖活动,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是再恰当不过的。因为“当代”这两个字,意味着文学与时代的密切联系。所以,在21世纪文学舞台上,写出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可想而知,会是作家们全力以赴的事情。
  锣鼓敲得起劲,掀开帘子登场的满堂彩,正迎头响起。等着看好戏吧!在新世纪的文学春风里,这种期待应该是不会落空的。
  
  推荐人:雷达(评论家)
  推荐篇目:《狂欢的季节》
  推荐意见:
  我给这部作品投票是因为它在文体上的独创性和丰富性。
  我认为它表现了从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这漫长而坎坷的近三十年间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痛史。虽然充满了调侃与反讽,但其思考是深沉的。
  我把这部作品看作一种巨型的思想随笔、一种反小说的小说。
  
  推荐人:施卫东(工商管理人员)
  推荐篇目:《流浪金三角》
  推荐意见:
  邓贤的作品总是能让人重新反思某段历史的,这篇《流浪金三角》也不例外。
  金三角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毒品制贩地区,无疑应该受到人们的批判。但邓贤没有简单地站在道德立场,更不是让人猎奇,而是细致全面地披露了金三角发展历史,尤其是国民党残部、红卫兵以及知青们如何在那么恶劣的环境中,承受着那么大的压力,与各种各样的人做殊死搏斗。国民党残部和知青、红卫兵本来相隔如此之遥,身份完全不同,但在金三角,他们的命运又是如此奇特地结合在一起。这是非常有震撼力的。邓贤笔下的金三角,是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结合的产物。对金三角有同样理解的应该不仅是作者一个人,但是邓贤充满激情,不辞劳苦地冒死闯入金三角,尽可能地详细采访,所传达的信息量就相当大了。
  邓贤的作品总能营造出悲壮的氛围。我想,这不是他刻意所为,而是他选择的题材和他本人的认识程度。《流浪金三角》里充分写出了金三角里人们的绝望和孤独感。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身份的人都陷入同样险恶的环境,这也是引人沉思的。
  
  推荐人:徐虹(《中国青年报》记者)
  推荐篇目:《谁家有女初养成》
  推荐意见:
  我觉得评委应该是德高望重的老师,所以我更愿意担任“读者评委”——既然代表读者,就不必类同于作家和评论家的专业眼光,像X光射线一样,透过作品的血肉,透视结构和骨骼,强调它的技术性;或者理性地纵观和剖析,注重作品容量、份量以及所谓现实意义和文学流派——有了这些依据,我也就有相对大的自由度,可以比较直觉和感性,按照本能的喜好和兴趣点所在,选择自己认同的作品。
  我推荐严歌苓的《谁家有女初养成》。
  我首先是为作者叙述这个故事的口气所着迷的。严歌苓是带着一种活泼的、诙谐的、十分细腻又女性化的口吻来讲故事的。她的叙述甚至显得有些若无其事和漫不经心。所以你很容易被误导,以为她在说一些家长里短或者爱恨情仇,你完全猜不透,在这些温文的背后,她说了一个对世界一无所知的普通乡村女子,无意间走向死亡的全过程,说的是一个让人揪心和震惊的罪恶与阴谋,是一个涉世不深的女子的被毁灭的命运,她选择了类似吸毒、走私、拐卖人口等问题,像是给社会作了一个切片。而这全包裹在温情之下——这种强烈的反差造成巨大的魅力。这就像真正的恐怖片一样,完全以阳光下平静的基调,展示触目惊心的事实。
  我也欣赏严歌苓故事的起伏:如果说其他几部作品,是以浓墨、以素描、以照相、以雕刻、以音乐形式,对不同时期、不同侧面、不同层次的现实中国进行全景式展示的话,严歌苓却先把镜头由远及近定格,她笔下那个“初到大城市,浑身上下都是一个知趣”的巧巧被人贩子诱骗时,她在挣扎之后,只一个简单的伎俩,她就居然是十分情愿地投怀送抱,“好像所有的委屈都得到了安抚”。她完全不知道自己涉身于一个危险的边缘,而这境地还会无休止地更坏下去——这是涉世不深的乡村女子的真实状态,整个过程实在是令人痛心的,但又显得十分滑稽,甚至让人哭笑不得。
  再比如,巧巧再次被转卖给养路工,她甚至还滋生了一点点宿命感和骄傲感。等到她发觉,自己是被丈夫和丈夫的傻弟弟兄弟俩共同受用之后,罪恶的逻辑才变得完整:所有的人——骗她出村的曾娘、旅馆里的人贩子、丈夫和他的傻弟弟——所有的人都串通一气,都把她化整为零,人人有份。她在家是爹妈捧在手心的一块蛋糕,却被他们一口一口地咀嚼和品尝。所以她这时候杀人,一点也不出人意料。作者的笔力,由表及里,把潜在的命运暗线和发生的命运明线,交替地清晰地展现出来,把巧巧被逼杀人的过程,描绘得合情合理又丝丝入扣。她给巧巧铺垫了充分的心理依据,而这些依据必然导致那个处境女子的全面心理崩溃。这让读者不禁想起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
  另外这故事里有些宿命的意思。并且把这点意思,点到为止。其实命运的初露端倪,就像围棋盘上前几招的棋子,初看时无关紧要,煞尾时却生死攸关。严歌苓把巧巧在命运之初的几颗棋子,布置得无懈可击。巧巧顺着她的命运走,却怎么走也走不出来了。但是尽管这样,成千上万的那些长得不赖又要强的乡村女子们也愿意这样走——不仅仅是这些人,其实每一个人,在命运开头也早已被布置了几颗棋子,走到最后才清楚完整的人生逻辑。所以这故事又好像是人的心理标本,它也因此而触目惊心。所以它也是十分人性的,这人性也是十分深刻的。
  我一直觉得,与金戈铁马的战争史诗、波诡云谲的政坛风云、一波三折的都市情感、微妙繁杂的家庭关系以及神秘辽远的边境探密相比,没有什么,比那个普通乡村女子无意间走向死亡的命运,更使人揪心的了。就是这样。
  
  推荐人:俞悦(《财经时报》记者)
  推荐篇目:《什么都有代价》
  推荐意见:
  我把自己的一票投给王芫。
  我以为在目前的小说创作中有一种能力发挥较少,因而显得更加夺目,那就是经营的能力。经营,这两个字,听上去又功利又匠气,为很多文人所不齿。但它的确是很关键的一种能力。它是有核心主体的,就是人,就是读者。通常,读者不喜欢那些居高临下的作品,那些东西,只会让人感到屈辱和沮丧。作者一任自己的痛快,自说自话,狂奔不止,可是,阅读的主体呢?读者呢?早被抛到千里之外。其实,结果不见得会这么好,读者才没有那么傻,一盘炒饭只需要尝一口就知道合不合自己的胃口。除了自虐狂,谁有工夫把自己心情搞坏才算拉倒,甭管对方是多么大的腕。阅读好感,是经营的第一步。当然,经营并不是谄媚和趋从,一味讨好的庸碌,读者一样会不买帐。《什么都有代价》的最大特点就是它始终能把握好读者的反应,这种交流从容不迫,亲和而不乏个性。是个认真经营而得到读者拥护的例子。
  作者很会把握人的阅读心理,也知道如何制造阅读好感。其实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先吸引你,然后说自己想说的话,当你发现这一点,为时已晚,另外的绳索你已逃脱不掉。作者经营的目的,不是为了取悦读者,而是使故事讲得更有效果,使自己的与众不同最终得以表达。小说写得很聪明,兼有女人的感性和男人的逻辑性,速度和节奏都处理得当。当你与一个又聪明又细腻又有个性的人谈话时,你怎么可能厌烦呢?对,这就是这个小说给人的感觉。
  写字楼我再熟悉不过,在细节上这小说挑不出什么毛病。慵懒,麻木,无聊,冷漠,茫然,漫不经心,找不到方向也没有成就感,不甘心又怕失去,把握这些都市尤物的特性,作者游刃有余。小说的语言不大讲究,甚至有些粗糙,但这种粗砺的感觉与写字楼的富丽堂皇形成了落差,越发别致。叙述似乎漫不经心,却很有节奏感,收放自如,读者的情绪始终被作者牢牢控制着。小说实际上是想描述所谓白领的生活情境和心理状态,从一种生活的可能折射出处于变革状态的整个社会。我想,至少作者这个目的是达到了。另外,人物独特的个体存在和个体体验更是锦上添花,平添色彩。
  最后,小说果断的在一个B角的身上结尾,戛然而止,干净利落,又与前面臃懒的风格大相径庭,非常动人。
  我想读者在阅读时,并不会考虑太多诸如这个小说是否是重要的横空出世的宏大叙事。他们更关心阅读的快感。读小说的过程更多被视作是一次有话则长的谈话,一次有伴相随的旅行。你的对面的她,外表平和,皮肤略显粗黑,内心却婉转多姿,语调张弛有致,思维新奇有趣,一路畅谈,何其快哉,当时一次不错的体验。这就是我选《什么都有代价》的理由。
  
  推荐人:曹文轩(北京大学教授)
  推荐篇目:《狂欢的季节》
  推荐意见:
  在很困难的抉择中,终于作出决定:将这最后一票投给《狂欢的季节》。因为它在分量上压过了其它不少同样很出色的作品。2000年的《当代》,经常使我们这些评委感到不安,因为它不时地使我们陷入选择的困惑。
  王蒙先生有理由获得这份奖励。
  提及新时期的文学现象,当我们谈到“文体意识”、“政治话语”、“意识流手法”、“小说与智慧”等一系列重要话题时,我们都无法回避这位作家。在20多年的时间中,他以他的学养,他的智慧,他的艺术感悟能力以及表述这个世界的特殊的言说方式,为中国当代文学史增添了不少光彩。《狂欢的季节》也许并非是王蒙先生最出色的作品,但它仍以王蒙先生一贯的锐利、精辟、智慧与语言的自由奔流,为世纪末的中国文学提供了一幅值得我们注目的图景。他对“狂欢”一词的解读,是新时期文学中最深切的一种解读。他对政治生活解构日常生活、日常生活又反过来解构政治生活之关系的把握,意味着我们对一种特殊政治、一段非常历史之本质的逼近。
  
  推荐人:毕淑敏(作家)
  推荐篇目:《狂欢的季节》
  推荐意见:
  我在阅读的过程中被它深刻地吸引了。我飞快地抛弃了自己的评委身份,因为它使我太理性了。我复原到一个读者的眼光,酣畅地沉浸于这部小说。我看到了一场浩劫中的中国知识分子灵魂的地狱之舞,我体验到了一名睿智的中国知识分子严厉的自我鞭挞和痛彻心腑的反思与忏悔。
  甚至这部小说的名字《狂欢的季节》,也是一振聋发聩的发现,一个桀骜不驯的断语。谁愿说谁敢说文化大革命是狂欢呢?谁判定了文化大革命是狂欢呢?这是勇气和智慧对于历史巨石的镌刻,一个残酷而鲜猛的事实,在作家的斧琢之下,剥脱尘埃的粉尘和世俗的颜料,赤裸裸地呼之欲出了。
  在艺术上,我想特别指出,王蒙独成风格的文字,有了节制的力度,趋向精纯。在保持着恣肆汪洋的态势之中,灵动诡谲顾盼生辉。
  “文革”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未完成事项。它粗重地横亘在我们历史的道路和心灵的道路之上,阴影绵长。一个人生命中的未完成事项,必定会无尽地消耗他宝贵的精力,让他无法全面地深刻地洞察自身,面对现实,展望将来。大量未完成事项的存在,会导致新的困厄和灾难。
  王蒙是真诚而勇敢的。他在惨痛的思索中,一步步迫近了我们民族的这一命穴。
  这是《狂欢的季节》最宝贵的所在。
  推荐人:严力强(《北京日报》文体中心主任)
  
  推荐篇目:《流浪金三角》
  推荐意见:
  我推荐邓贤的《流浪金三角》为本届拉力赛的总决赛冠军。
  有这样几个理由:
  1.这部作品在读者中所产生的反响和震撼力大大超出了本年度《当代》所刊发的其他作品。在我所接触的阅读人群中,其影响已超出了文学界和文学爱好者的范围。一部文学作品拥有如此广泛的读者基础,说明它按准了时代脉搏,深深打动了读者的心灵,作为一个读者,我认为这是衡量作品是否成功的第一标准。
  2.关于金三角的传闻和各类作品由来已久,应该说选择这个题材是要冒风险的。《流浪金三角》的独到之处在于,它不猎奇,不以耸人听闻招揽读者,而是对一群几乎被当代社会遗忘了的人倾注了巨大的人文关怀。虽然这是一部以纪实为特征的作品,但它蕴涵的对人的命运的深刻关怀,正是体现了文学的根本精神。
  3.人类社会发展到21世纪,科技的裂变式更新和生产力的飞速提高大大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能力,而与此同时,作为个体的人则越来越处于孤独状态,这种经济发展对人的漠视和对人际和谐的损伤,已经引起了人文学者的深刻忧虑。《流浪金三角》正是在这一点上按准了时代的脉搏。作品描写的是这样一群人:他们失去了祖国的庇护,时时处在自然与当地土著人的敌对状态中,甚至整个人类社会都鄙视他们,是一群完全没有“根”的人。在这种状态下,生存和寻求同情成了他们惟一的目标和生生不息的需求。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虽然可以追溯到50年前,但作品通过他们所反映出的人类的孤独情感与当今的社会是一脉相通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部作品实际上已经暗示我们,吸毒和毒品这一人类社会痼疾存在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的孤独。这一发现对于我们理性地认识毒品一类的社会问题是个有益的启示。
  4.写作《流浪金三角》表现了作者令人钦佩的社会责任感和勇气。这不仅是说作者敢于冒着人身危险独闯金三角,更重要的是,作者敢于突破几乎已成定论的社会偏见,第一次把金三角里的人当作“人”来写。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为了完成这一使命,作者表现出了坚韧不拔的求索精神和严谨的求证努力。金三角是当代人类社会的一个疑团,应该说,自《流浪金三角》开始,这个疑团开始真正破解了。
  从写作特点上看,这部作品既背景广阔,头绪纷繁,又始终贯穿着深刻的人文和历史的思考,总的说,是一部让人读有所获的好作品。
  
  推荐人:解玺璋《北京晚报》记者)
  推荐篇目:《库兰》
  推荐意见:
  一、《库兰》讲述了20世纪人类历史上一段惊心动魄、惊天动地的经历。作者把旧时代沙俄军官阿连阔夫在历史大潮中的生命历程选为叙事的切入点,使这部小说在叙事方面显示出某种独特性。小说的文字虽然不长,但它有史诗的气度和风范,大气磅礴,大处着墨,浑身有力。
  二、《库兰》写历史中人的命运,写命运的不可抗拒和人在命运面前的心有不甘却又无可奈何,这里面演化出许多动人的故事。阿连阔夫与普尔热瓦尔斯基,一前一后,一实一虚,相互映衬,相互依托,塑造了一个热必将被历史遗弃,被如水的时光磨灭的英雄形象。督办老汉也是个意味深长的人物,但他在小说中基本上是作为中国文化的符号存在的,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他的作用发挥得非常到位。
  三、小说写出了历史命运的神秘感,有难得一见的浪漫色彩,激情澎湃,特别是对于“库兰”这个形象的开发利用,小说第五章写到阿连阔夫在阿尔泰山和卡拉麦里山之间遇到哈萨克人的库兰时的情景,写得淋漓尽致,非常精彩,是这部小说的灵魂,也是历史的灵魂。
  四、小说的语言优美而流畅,如江河一泻千里,酣畅淋漓,给人一气呵成的感觉,读起来有诗的韵律,但并不雕琢,不做作,不直白,节奏掌握得非常之好,直入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