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0年第4期

云南红

作者:■张长虹 赵东平 龙建民等




  一 高原涌动大红潮
  1999年5月,在中国99昆明世博会开幕的国宴上,江泽民主席与西哈努克亲王,以及来自一百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首脑、官员、专家们,共同举起了"云南红"。
  西哈努克亲王,这位出自创造了东方最辉煌的吴哥窟文化的神秘之国,又与法国血统与文化结下不解之缘的国王,对"云南红"一见钟情。随即,"云南红"成为柬埔寨本世纪最后一个国庆大典的国宴酒。
  "云南红"问世仅15个月,便成为中国领导人招待全世界各国贵宾的国宴酒,并成为外国国庆宴酒。这在中国酿酒史上是一个奇迹。
  前来采访世博会的1600名中外记者,也在记者招待会上,举起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云南红"--一种在东方植物王国里悄然崛起的神秘之酿。
  1999年7月,第六届全国暨首届海峡两岸葡萄学术研讨会在昆明举行,这是有史以来在长江以南召开的权威性葡萄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省区包括台湾在内的300多名葡萄种植、酿酒专家和厂长经理云聚春城。
  当全国名牌葡萄酒酿酒企业的经理们乘飞机进云南时,他们都只想来欣赏昆明世博会的奇花异草和云南的秀丽风光。他们未曾想到,在云岭高原却碰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威胁--悄悄逼进中国名牌葡萄酒市场的威胁。
  云南,这块神奇的红土地上,被世界学术界忽视的"葡萄谷"正被人们重新认识。他们亲眼目睹中国传统葡萄带上的葡萄,还在经历雨水和虫害侵袭时,云南的万亩葡萄园里,姑娘们已在采摘成熟葡萄,源源运入云南高原葡萄酒厂。这是全世界唯一在雨季来临前就能成熟、无须使用任何杀虫剂的酿酒葡萄。
  --世界上最早成熟的酿酒葡萄在云南。
  --世界上当年最早上市的葡萄酒在云南。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定论。
  中国300位专家、企业家第一次正视神秘的云南高原:学术界长期以来认为长江以南不能种植酿酒葡萄的传统理论,被"云南红"推翻了;一条新的东方"葡萄带",在云岭高原被发现了。在这次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30余种名品葡萄参与评优角逐,云南红葡萄酒集团参评的玫瑰蜜、藤稔、京秀、无核白鸡心等5种葡萄品种,被评为全国葡萄优质产品,获奖名品之多,位居全国前列。许多专家们面对云南的奇迹,目瞪口呆。
  1998年2月,第一箱"云南红"干红葡萄酒走向市场。省长李嘉廷以敏锐的目光,看到其巨大的市场潜力,赞誉"云南红"是继"红塔山"之后的云南又一红。8月8日,李嘉廷省长带着参加昆交会的国内外贵宾,来到云南高原葡萄酒业有限公司的展位前,请大家品尝"云南红"。也就在这届昆交会上,高原公司每天接到200余个订货电话,日销"云南红"600余箱。
  "云南红"的问世,在高原掀动了前所未见的"大红潮"。
  1997年,云南市场年销红葡萄酒2万箱。
  1999年,云南市场年销红葡萄酒14万箱。
  在被外地人称为"迟来的爱"的云南市场,葡萄酒的消费量一改常态,增长迅猛。在今年全国大城市红酒消费统计表中,昆明人均消费葡萄酒数量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二位。而在云南红酒市场销售总数中,"云南红"竟占724%。
  数年前,云南农垦总局局长古希全到日本专程拜访葡萄专家,欲与日本联办葡萄基地和葡萄酒厂,日本专家断然拒绝:云南不可能种出优质葡萄。事过10年,日本人对"云南红"一见钟情,日本元株式会社一次便订购了1400万美元的"云南红"。东南亚国家也接踵而来,求购"云南红"。
  面对着被太阳钟爱的云南大片葡萄基地,面对悄然崛起的"云南红",以及"云南红"在南方城市红酒市场上迅速增长的市场份额,全国名牌葡萄酒企业的老总们深感震惊。
  九十年代,中国红酒企业风起云涌,600余家红酒厂、1000余支葡萄酒品牌此起彼落,群雄割据。然而,上市近两年的"云南红"却一举跨入"全国十大红酒"行列,显示出强劲的市场潜力,全国葡萄酒企业惊呼:中国出了个"南霸天"。
  千真万确,一支云南红酒品牌,正脱颖而出。高原涌起的大红潮,正汹涌奔向神州大地。
  在高原涌起的大红潮中,人们看见了一条"龙"--留美博士武克钢。
  
  二 从大海走向大山
  
  武克钢,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的外孙。
  6年前,从美国留学归来的武克钢担任香港通恒国际投资公司董事局主席时,朋友送他一尊根雕的"弥勒佛"。武克钢未曾想到,夫人当年便为他生下了一位千金。两年后,武克钢又在夫人的故乡云南,在名叫"弥勒"的一片红土地上,创出又一位"千金"--"云南红"。
  从大海走向大山,这是"命中注定"。武克钢说。
  1952年,武克钢出生于杭州,在人生旅途中,他经过的每一个阶段都深刻着时代潮流的印记:知青、炼钢工人、解放军战士、工农兵大学生、改革开放后中国首批研究生……1979年,中国出现第一个特区,武克钢受命奔赴深圳,成为蛇口区第36位居民。4年后,武克钢升任蛇口区副区长,经手审批、参与建设落户蛇口的380个大中型项目的引进,成为中国改革大潮中的一代风云人物。1987年,武克钢赴美留学,成为经济学博士并担任美国密执安大学教授。留美数年,他深受沃罗斯金融观点的影响,果敢地叩动证券的大门,成为中国留美学生中响当当的人物。武克钢深知,在美国赚得大钱却办不成大事,决心回国创业。1992年,武克钢赴香港组建香港通恒投资公司并担任董事局主席。历经艰辛,通恒公司在深圳、天津、大连、海口等沿海城市创办起五大五小10个合资企业,形成了10亿元资产的投资集团。
  近十年来,武克钢面向大海,始终站立在改革的潮头,获得一次又一次的成功。这位著名经济学世家的传人,虽然受到美国经济学理论的熏陶,骨子里却信守着中国经济道德观。当中国一次次涌动"出国潮"时,武克钢却要"回归"。当沿海涌起一次次开放大潮时,武克钢却要走进云南大山。这位留美博士的观点是:"如果说二十世纪涌动的是蓝色浪潮,那么,二十一世纪涌起的,注定是绿色浪潮。"
  喝着长江水长大,倚着珠江水成名的武克钢,将目光聚向中国两条经济大江的活水源头--云岭高原。他坚信,在这片神秘大山之中,将能开发出一直萌动在他心底的全绿色产品:中国最好的葡萄酒。
  武克钢并非心血来潮。久居海外的武克钢,遥望着他的故土--东方这块华夏版图,他深爱着这片土地,也梦想在这片土地上成就一番伟业。经过几年运作之后,他拥有了造船企业、城市公交企业、保险公司、招商银行等经济、金融实体。然而,他没有止步,在东方这片绿地上,他在憧憬着一幅美丽的图画。
  九十年代是西方的葡萄酒时代,全球每年消费600亿公斤葡萄酒,但是,在泱泱大国的中华大地上,葡萄酒产量仅占全世界的05%,人均消费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5%。用葡萄酒取代烈性白酒,这是造福炎黄子孙的百年伟业。在中国酒文化历史性的"取代"中,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当一场激烈的葡萄酒大战在北方狼烟四起时,武克钢却踏进鲜为人知的云南葡萄产区,悄然构筑着一个世纪之梦。
  武克钢走来了。他没想到,他带着一个梦想,却走进了另一个人的梦想中,两个人的梦想相碰撞,撞出好梦成真。
  1997年5月,武克钢走进弥勒东风农场,遥望着数千亩枝繁叶茂的葡萄园。
  武克钢站在农场职工捐资的纪念碑前,凝视着镌刻在碑上为这块土地献出生命的上百名知识分子的名字,深深三鞠躬。
  场长刘家强紧握住武克钢的手:我在葡萄园等了40年,终于等来了你这条"龙"。
  
  三 追寻红色的魅力
  
  弥勒何以叫"弥勒",这是一个谜。
  20年前,《云南日报》原总编辑李孟北几经考证,破了这千年之谜:"弥勒"是彝语的译音,意为"红土地"。然而,弥勒人依然认为:"红土地"就是"佛"--近百年来,这片土地出了中国惟一的一品商人王炽,出了世界顶级数学大师熊庆来,出了云南抗日大将军张冲。就连清代著名诗人孙髯翁也要在这里归土。
  六成动心、七成动手、八成全军扑进。武克钢凭着对国际消费趋势、对中国葡萄酒市场拓展的大时机、对弥勒这块红土地上"势、时、人"的把握,携着海浪涌进大山,实施了一次"全军扑进"战略决策。于是,曾经创造出签订协议后30分钟将上亿资金从香港汇入北京这一大奇迹的香港通恒国际投资公司,踏进红土高原,又在云南创造了一个奇迹。
  1997年6月1日,香港通恒国际投资公司决定收购弥勒东风农场酿酒厂,投资5000万元与东风农场合资组建云南高原葡萄酒业股份公司。武克钢在协议书上签字15天内,数千万资金便划进弥勒银行账户;40天后,成套的葡萄酒酿造的先进设备便从欧洲空运到云南;50天后,数千吨弥勒葡萄便源源运入高原葡萄酒厂。200天后,飘着法国玫瑰香味的首批云南葡萄干红,从生产流水线上列队走向市场。
  当武克钢将数千万元资金投进高原红土地上时,也将一种信心、一种希望,深深浇铸进这片土地。当"云南红"带着稚气呱呱坠地时,武克钢像钟爱自己的爱女,钟爱着这颗"掌上红宝石"。自从走进云南大山,武克钢仿佛已被高原魅力融化。过去,他经常周游全国,视察集团在内地创办的企业,而今,各地的总经理们要见他,就得到云南来。武克钢被云南的优质葡萄迷住了,被植物王国四季如春的气候与数不胜数的珍稀植物迷住了,更被"云南红"迷住了。
  这是怎样的一种葡萄酒?拔开橡木塞,一缕玫瑰芳香便盈绕而来;这红宝石般华丽、玫瑰花般温存的美酒佳酿中,洋溢着源自生命最深处的柔情与浪漫,令你涌出对生命奇迹的深深感动。
  当云南第一瓶葡萄干红尚未诞生时,人们对这神秘之酿寄予了厚望,决意为这位闺中娇女取一个能叫响全国的名字。
  然而,武克钢提出了一个出人意外的品名"云南红"。
  许多人迷惑不解--旅美教授何以为自己最钟爱的"千金"取这样的名字?"云南红"能走出大山、能走出国门吗?
  武克钢充满自信地说:"云南红"不仅会在云南红,将会在全国红。我们要让"云南红"成为中国葡萄酒的第一品牌!
  --太阳染红的高原土地,太阳染红的葡萄珍珠,太阳染红的葡萄干红,她的名字恰如其分--"云南红"。
  于是,有人破题:在云南,红塔山、红梅、红河、红山茶、红云烟……带"红"的云烟都走红,带"红"的滇茶也走红,那么带"红"的葡萄酒也一定走红。云南"三红"红遍神州。
  武克钢追寻着红色的魅力--万绿丛中一点"红",多么迷人的植物王国意境!
  
  四 长梦成真
  
  有人曾建议武克钢,在广州、深圳等沿海发达地区,投资兴建进口罐装葡萄酒厂。理由明摆着,改革开放后增长迅速的中国葡萄酒市场,基本上是"洋酒"的天下,生产进口罐装"洋酒"利润丰厚。但武克钢不屑一顾,他有自己的投资准则:发展中国的民族产业。
  武克钢上了云南。
  绿色的云南,是大自然千百万年的积淀,刀砍斧劈式的开发,无异于暴殄天物。武克钢要网络荟萃最优秀的人才,用高密集型知识和最现代化的酿酒设备来酿造"云南红"。
  武克钢飞往法国。
  法国拥有世界公认的最前沿葡萄酒酿造技术和最现代的酿造设备;举世闻名的酿酒师多出在法国波尔多地区的酿酒世家。
  武克钢为"云南红"订购全套法国最先进的酿酒设备,为"云南红"请来波尔多地区著名的尼古拉酿酒世家第五代传人尼古拉先生。
  中国干红葡萄酒历史不长,但像在其他领域里一样,聪明勤奋的中国人往往能后来居上,成为顶尖人物。郭其昌、彭德华是中国干红葡萄酒的奠基者、元老,是国内干红名酒的研制先驱,中国干红葡萄酒酿造技术的领军之帅。武克钢请他来到云南。
  尼古拉和郭其昌、彭德华联袂,组成"云南红"中西合璧的"掌门师傅"。
  这一切,李杰看在眼里,他来"云南红"既偶然又必然。
  李杰1982年毕业于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化工专业,1992年后到广西从事野葡萄酒的开发,是成长中的中国新一代酒业生产管理人才。
  初起,李杰想法很简单,为东风农场酒厂可否恢复生产作一个考察报告。"武董事长对中国经济改革的思考,对云南资源性产业开发的分析,我喜欢。"李杰说。
  于是,李杰告别在广西的爱妻,只身来到"云南红"。"云南红精英聚集,任云南红酒厂厂长,让我意外"。但武克钢知人善任。
  武克钢引进人才,不仅仅是为了创一个品牌,他还要造就一批本地干部。在"云南红"优先招收本地干部,特别是少数民族干部,是一条铁的制度。这是西方红酒与云南民族文化的融合,创出国际品牌的组织保证。
  当长梦成真时,云南人惊异地发现,"云南红"站在坚实的高起点上。
  
  五 神秘之酿
  
  中国传统葡萄种植带,多与干白葡萄酒有缘,这是因为那里的葡萄少了些太阳的颜色。先天的先决条件,使红葡萄酒更显神秘。
  1982年,东风农场红葡萄酒厂与天津王朝葡萄酒厂等四家酒厂获国家农业部、轻工部批准兴建。然而,东风农场产出的葡萄酒更像云南民间传统的果酒。
  1986年,国家农业部副部长带着天津王朝酒厂的领导和技术人员来到云南,让他们对云南进行技术扶持。两年后,干红葡萄酒依然是镜中花。接下来,云南民革一批专家学者来了,搞了两年;昆明一个企业集团又搞了两年多;唐继尧的侄孙女带着一批"洋人"也搞了两年多。前后13年,东风农场亏损3000万元,干红葡萄酒还是水中月。
  地里3000多亩优质酿酒葡萄,年年熟得爱人,熟得让人心痛。玫瑰般的芬芳,看得让农场的传人落泪。
  "收下今年的葡萄,酿出云南红!"武克钢语惊四座,说出了陈霖和刘加强心里的祈盼。
  那是1997年6月,最佳采收葡萄的时间已迫在眉睫。
  项目合作协议签订后半个月,5000万元资金如数到账,人们还是不敢信这位是美国经济学博士,有化腐朽为神奇的伟力。
  "当时的工作千头万绪。"厂长李杰说,"厂房的修缮改造,厂区的绿化,工人的培训等等。但最要命的是,全套现代化酿酒设备和一些生产物资,还在法国!"
  云南人还记得,本世纪初云南人修建中国的第一座水力发电站时,那西门子发电机从德国到云南,花去了多少时间、多少钱,调动了多少人力!
  武克钢不愿意错过一个多月的时间,这就意味着错过一年的红酒。
  "空运!"武克钢果断拍板,"把全套设备从法国空运过来。"
  云南产业建设中,前无先例的壮举发生了。横跨东西两半球的空运大行动,鼓舞着"云南红"和东风农场的员工。厂房车间的改造,厂区的绿化,技术人才的就位,工人的培训……全部系统工程,同步进行。
  "云南红"中西合璧的技术队伍夜以继日,他们非常尊重前人的实践,把前人的探索作为自己的起点,很快便抓住了问题的关键。红葡萄酒酸,这天赋的品质特色,也是酿制过程中的技术难点。
  经过上百次的酿制试验,"云南红"在2000多种酵母中,找到了最佳的一种,使红葡萄的苹果酸转化为乳酸,乳酸又转化为有机酸。"云南红"成为目前走红品牌中有机酸含量最丰富的红酒。
  当42个总容量为1200吨的控温发酵罐竖立在车间里,全套设备安装调试完毕,环境及各项卫生指标,通过国家标准检验后,距离采收葡萄期仅3天。
  没有采收葡萄的歌舞喜庆活动。武克钢仅为"云南红"的第一个榨季写下这样两句话:"做人要做真善美,酿酒酿出色香味。"
  1998年1月19日,在改革开放后第二十个新春佳节前,第一批7000瓶"云南红",带着法国的浪漫情怀,带着高原红土地神秘意蕴,走下生产线。
  "云南红"像太子雪山的泉水一样圣洁纯净,像红宝石一样鲜亮剔透。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鉴评:"云南红"达到同行业同类产品先进水平,产品质量优秀。
  法国波尔多葡萄酒协会副主席、云南省政府葡萄酒行业发展顾问博杰先生,系统考察"云南红"后说,"云南红"创出四个中国第一:生产管理之完善,中国第一;设备之先进,中国第一;厂区之洁净,中国第一;葡萄品质之优,中国第一。
  日本人对进口食品产品的质量要求近乎苛刻,很多世界名品被拒于岛国大门之外,而"云南红"却让他们倾倒。日本元株式会社与"云南红"签订年进口1400万美元,连续五年的购销合同。
  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向云南红酒业有限公司和云南高原酒业有限公司,授予"云南红葡萄酒庄"称号。
  这是红酒业的最高荣誉。
  
  六 博士加盟
  
  1998年春节,武克钢带着几件"云南红"回香港。
  武克钢要把"云南红"拿到香港这个国际性的市场上去亮相。他想做的是一个国际品牌,而不是一个地方性产品。
  在广州逗留时,武克钢把"云南红"寄存在一个熟人家里。
  这人叫陈勇。
  广州夜晚,更显现代气息,陈勇突生喝酒的兴致。他打开一件"云南红",自斟自饮。"嗯?这酒有些不一般!"陈勇心头一震,慢慢品尝起来。
  在中国酒界,无论是白酒、红酒,还是黄酒、啤酒,说到陈勇没人不佩服。
  陈勇是中国为数不多的酿酒学博士。他年纪不大,经历、学识却不同寻常。
  1985年,陈勇在湖南轻工业学院食品系任主任。当年,他为中国酒界做了一桩好事。
  中国名优酒厂、酒庄的头头脑脑,大都是行会行帮出身,不懂现代企业管理,不懂得国际酒业前沿科学,不适应改革开放后中国酒业的发展。陈勇看准这一行业缺憾,搞了一个为期三个月的培训班,帮助各大酒厂、酒庄的厂长、经理提高素质。国家轻工业部支持,每期短训班给50万元,陈勇因此认识了全国各名酒厂的头头,三个月后他们都成了陈勇的学生。
  随后,陈勇又针对全国各名优酒厂中层干部、酿酒师傅文化水平普遍低的实际,办培训班。湖南省很支持,国家教育部同意每年给陈勇10个特招指标。
  这10个指标,对全国酒界影响深远。茅台、张裕等酒厂的"掌门人"、"掌门师傅",大部分成为陈勇的学生。
  国家教育部还委托湖南轻工业学院食品系,负责全国酒界成人教育考试,全国酒界想有所作为、求学上进的人也都要到陈勇那里。
  这以后,全国酒界一开会,坐在那里的几乎都是陈勇学生。陈勇成为了酒界的"黄埔校长"。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