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0年第1期

庐山一瞥

作者:晓雪




  庐山是崛起在长江南岸的一片雄伟险峻、神奇秀丽的群山,东西约宽二十余里,南北约长五十余里,层峦叠嶂,云里雾里,千姿百态,周围绵亘约五百余里。"庐山山高高几重,山雨山烟浓复浓。""青天忽坠金芙蓉,九十九峰破江碧。"庐山古代被命名的山岭就有一百七十一座,其中奇峰峻岭大约有九十余座。它们有的浑圆如华盖,有的绵延如长城,有的如鹤唳长空,有的如龟行大地,有的如明镜高悬,有的似仙鞋失水,有的仿佛香炉生紫烟,有的又好像大船航苍海,上霄峰高摩天穹,双剑峰双剑插云,黎头峰耘云播雾,好汉坡鸟道天梯……
  当汽车奔驰在"跃上葱茏四百旋"的盘山公路上,望着两边郁郁葱葱的苍松翠竹,望着这一座座雄险奇秀的山峰,我想起无数早已熟知的古人、今人和他们留下的名胜古迹,想起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教育、宗教和政治斗争。
  古代庐山被称为天子都,古人"岩庐岳近天都,万丈丹梯鸟道孤"的诗句,就是形容庐山高大神奇、陡险雄伟、气势磅礴的。相传夏禹治水时曾登上庐山的大汉阳峰。周朝的匡俗曾在这里隐居。秦始皇在公元前二一年,汉武帝在公元前一六年(汉元封五年),巡行南方各地,"浮江而下",都曾路过庐山,兴致勃勃地登上上霄峰和紫霄峰,勒石留念。汉武帝还虔诚地祭祀了庐山,给匡俗以"大明公"的封号。据《汉书》记载,汉武帝让他的姐姐平阳公主与大将军卫青合葬,"起冢象庐山云"。明太祖朱元璋夺取天下前也曾在庐山一带立下赫赫战功,在庐山顶端的锦绣峰留下了六米高的御碑亭。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庐山成为国民党的"夏都",一九三七年在庐山举行了国共和谈,蒋介石一有什么风云变幻就躲到庐山上,乃至引得美国特使马歇尔也"八上庐山"。直到解放后五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中共中央先后召开的三次"庐山会议",更使庐山带上了浓重的政治色彩,成为关系到祖国人民前途命运、为海内外普遍关注的重要地方。
  云遮雾罩、神秘飘忽的庐山,曾被道家说成"神仙之庐"。早在一千五百多年前,庐山就有了陆静修建于金鸡峰下的简寂观,后来又陆续在紫霄峰下兴建了祥符观、先天观、景德观等。到唐代,又建了白鹤观、广福观、太平宫。李白曾送妻子来庐山学道,自己也常与山中道友往来唱和。但比道观建得更多更早的还是佛教的寺院。庐山佛寺遍布山南山北、山上山下,唐宋以来的诗文中,有"僧屋五百住庐峰"、"宋时三百六十寺"之类的说法,从东晋南朝到唐宋时期,庐山寺庙有三五百处之多。庐山是我国封建时代香火最旺的宗教胜地之一。
  建于庐山南麓的白鹿洞书院和北麓的濂溪书院,是宋代兴盛起来、在我国文化教育史上产生过广泛深远影响的两座书院。特别是朱熹讲学的白鹿洞书院,在当时全国与它并提的应天、石鼓、岳麓四大书院中,是首屈一指、影响最大的。它在数百年间为神州大地的四方学子所响往,使庐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中心。
  历代描绘抒写庐山的诗、文、书、画,更是与我国文学艺术史上一大串光灿灿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从陶渊明、王羲之、李白、宋之问、沈期、张九龄、韦应物、孟浩然、颜真卿、白居易、柳公权、温庭筠、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黄庭坚、米芾、朱熹、王阳明,直到岳飞和当代的毛泽东。陶渊明曾在温泉附近的栗里村居住多年,他在庐山的遗址有陶宅、醉石、濯缨池、王柳馆、归去来馆、陶墓等。王羲之曾在庐山养鹅、洗墨,他的别墅旁有"墨池"和"鹅池",他的书法之所以"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与庐山奇峰秀壑、飞瀑流泉的陶冶是分不开的。李白在庐山寻仙访道、吟山咏水达半年之久,留下了二十四首诗,其中,"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许多篇章已成为千古绝唱。白居易任江州司马四年,在庐山建了乐天草堂,常在庐山的深林古寺、幽泉深谷间流连忘返,至今山崖上还留下他写的"花径"两个大字。"匡庐奇秀甲天下山",是他《庐山草堂记》的第一句,已成为千百年来大家一致公认的对庐山最好的评语。
  李白这样赞美庐山:"予行天下,所游览山川甚富,俊伟诡特,鲜有能过之者,真天下之壮观也。"不仅自然景观"俊伟诡特",人文景观丰富多彩,而且如此集宗教、文化、教育、政治于一山,在我华夏大地恐怕没有第二座山可以与庐山相比了吧?
  想到这里,旅游车已开到含鄱口,我们赶忙下车观景。出乎意外的是,一出车门,阵阵凉风扑面,比车内的空调还舒服爽快,我们已从山下摄式三十五度的盛夏酷暑退回到凉风吹拂的春天。我想起白居易当年夏天入庐山写的七绝:"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含鄱口本来是登高远望、视野开阔的景点,可以左望扬子江客轮破浪,右瞰鄱阳湖风帆点点,但我们到时恰好云雾迷漫,一片白茫茫,什么也看不见。登上最高峰的亭子往下看,不仅含鄱口方向不见江湖,前后左右都变成一片云海。"瞬息之间,弥漫四合。其白如雪,其软如绵,其光如银,其阔如海,薄或如絮,厚或如毡,动或如烟,静或如练……(清张继屏《天池看云记》)没有看到鄱阳湖烟波浩渺、"一山飞峙大江边"的壮阔气象,却意外地看到了庐山云海千变万化无边无际的奇丽景观。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是一八四年(宋元丰七年)四月间苏东坡游庐山时写下的。我认为,这是古往今来无数歌咏庐山的诗中写得最好、最耐人寻味的一首。
  庐山之大、之丰富幽深,它的主要景点和名胜古迹,即使专门住下来看十天半月,也是看不完的。我们只用一天,"走马看花"、"飞车观景",当然只能选择其中几个景点,而且每一个景点都只能匆匆一瞥。但仅就这么"一瞥",也是"百闻不如一见",也给我留下了别的名山大川所没有的独特深刻的印象。那就是它"远近高低各不同",它没有主峰,没有中心,它峰峰有新景,处处有奇观,它到处生长着生机勃勃的草木,每一寸土地上、每一道石缝里都活跃着绿色的生命。正如明代扬州人桑乔在《庐山纪事》中所说:"山无主峰,横溃四出,,各为尊高,不相揖让,异于武当、泰、华诸名岳。"
  在回来的路上,同行的诗人李瑛问我:"你第一次到庐山,观感如何?"我说:"匆匆一瞥,感受不深。我最感兴趣的是庐山的生态环境,它的奇峰峻岭、飞瀑流泉,全都掩映在苍松翠竹之中,群峰互不相让,处处郁郁葱葱,峰峰万古长青。哀吾生之须臾,念天地之无穷。世事沧桑,风云变幻,一切都会过去,只有生机勃勃、万古长青的庐山是不朽的。"
  责编 谢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