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1999年第5期

黑色的遮蔽

作者:梁解茹




  我第一次见那黑色外套是外套在那墙壁上挂了几十年以后的事,在这之前,我已经在那房间里出出进进过好几回,比如有一回小外甥和我捉迷藏,他砰地推开这房间的门,我听到他因游戏刺激而变得更加尖细的稚嫩嗓门从门缝里钻出来:“小姨,我躲哪儿啦?”我自然循着门的响声和小外甥的嗓音进了那门;又比如有一回小外甥他奶奶病了,我便买了些水果、罐头去看她,那时候她正卧床不起,我当然也进了那门。可是这几回我的注意力都过于集中于某事,或者我压根儿就缺乏观察力;当然或许是因人和人或人和物在空间和情感上缩短距离以后,人首先不知不觉麻痹了自己的意识,原先未进过的门、未结识的人给你造成的那种神秘,那种神秘的未知和未知的神秘也就荡然无存了。
  首先还得感谢那缕光。那时候我和姐姐正坐在门口晒太阳。冬日的阳光正斜斜地暖暖地照在我们身上,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条浅而清澈的小溪,因为寒冷,小溪少了许多人和动物的打扰而显得安闲和洁净,惟有几只刚下水的鸭子正用它们月牙形的嘴哆嗦着水面,把刚刚被阳光均匀铺洒上、水载着光光贴着水缓缓流淌的水面哆出些许闹意。我们身边,则有几只鸡正用爪子和面一般刨着土,不时有家禽发出亘古未变的吟唱。
  在这样的时候,我想,人应该呆在家里,或在门口水泥地上晒太阳,或干脆摆上一张小桌,约些人打牌、下棋、投骰子,或干脆躲进温暖的被窝看电视或做些其它温暖的事。在这样的时候,应该生起火盆,炭火暗红灼热,把人的血液烤热,轰轰流响。总之,在冬日的柳镇应该处处呈现那种如怀胎六月的少妇般的那种慵懒、安详和幸福。
  这种情景是我从小熟知、习以为常却久已忘却久已没有享受过的东西。我不知道那时候我脸上有没有呈现一种经过一桩大事后该有的疲惫、麻木或者是轻松、得意。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一个事实上并不年轻的女人在步上婚坛的刹那突然心生恐惧,临阵脱逃,躲进家乡的空气里试图补缀灵魂。也许那个女人并不是我。而我姐姐也许腻味了那种重复,也许她心底里坚信有一桩更好的婚姻在等待着我,期待明天相信明天更美好不也是人的天性吗?所以在那一刻,我和姐姐确实并不向往过去和展望未来,我们只是相称那种情境,在暖暖软软地晒太阳。
  记得当时我隐约有一个念头,即祈祷时间就在那种情境中停滞下来,永远不再溜走。
  可是姐姐忽然站起身来,在晾衣杆上取下一件绿毛衣,这是外甥的毛衣,袖口被什么东西挂断了线,漏针了一大片。姐姐重新在椅子上坐上,手指不停地灵巧地飞舞着,一会儿,她脚下就卷缩了一片鲜艳亮丽的毛线,细细碎碎,在阳光下显得分外耀眼。拆完了,她就站起身来,朝屋里(是老屋)走去。我那时候不愿她离开我,离开眼前这片冬日,我说姐姐你干嘛呢,她说我记得老屋抽屉里有同色的线,我去找一找,再拿副棒针给织一下,织一织,还能穿。
  “买一件得了。”
  姐姐看我一眼,“你姐夫这么说,鹏鹏这么说,你也这么说。不,我要织一织,很久没织毛衣了。”她说着推开了那扇门,我跟了进去。
  是那缕光作了向导。那缕光从尖尖的屋顶漏进来,被距离拉扯得长长的直直的,然后在一张古旧的雕花床头拐个弯,落脚在一件黑色呢子外套的背影上。这件外套挂在雕花大床里边,由一个竹制衣架支撑着,衣架钩子又落到一枚穿过帐子钻入墙壁的铁钉上,它背朝着人的视线,显得宽大修长,两只袖筒自然下垂,仿佛在严丝合缝地拥抱着墙壁,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拥抱着紧靠墙壁站着的一个隐身人。因为阳光的透明,我这凡人肉眼就看见一些细小粉尘在那缕光亮中舞蹈、抖动,然后轻轻巧巧粘附在那片黑色上。我看出来,那些粉尘仿佛都长了尖尖的脑袋,已深深钻入织品的每一丝纤维和每一处皱褶,纤维和纤维之间、积年的和新鲜的粉尘之间又被时间长久浸泡、混合,终于分不出彼此。这样,那件黑色外套给人的整体印象便是:古旧黯淡、神秘莫测。
  我是这样和我姐姐对话的:
  “这件大衣好大呀!”
  “是我故去的公公的。”
  “你公公?不是你没出生他就已经去世了吗?这大衣——怎么还挂在这儿?”
  “怎么还挂在这儿?我没出生的时候就挂上了,几十年了。我婆婆在世时每年梅雨季节前都要拿下来刷刷晒晒,却不准套在肉身上的,哪怕是你姐夫,哪怕是最穷困的那些日子。”
  我啧啧两声,说不出其它话来。
  “你别啧啧,”姐姐说:“里面还有一件呢!”
  我便伸两个手指头去揭那件外套,那感觉就像翻开一本禁书的封面,或打开一个神秘洞穴,心有些莫名的紧张、兴奋和期待。里面也是一件呢子外套,颜色是紫红的,尽管也显得古旧遥远,衣角袖边被磨砺得纺织纤维丝缕毕现,却因为有黑色外套的覆盖和蔽护而显得像北方寒冬大棚里种植的蔬菜,过分青翠嫩绿、粉红鲜丽。
  过后我也从不否认,就在那一霎间,我心底掠过了某种沉睡已久的、遥远的、一定曾触动过我又被时间冲淡了的记忆,这些记忆弥散开来,就有了底下的这些文字。
  在四十年代,我的家乡柳镇——要是从飞机上俯瞰的话,一律的青堂瓦舍,那形状就像一只巨大的展翅的老鹰匍匐在一片丘陵盆地中。往南,是一大片广袤的良田,水稻一年两熟;紧接良田的是些低矮的山丘,薯类、大小麦、油菜以及桃树橘树梨树都能丰茂地生长,常常在山包与山包之间天然形成水塘,柳镇人在里头种藕和菱角,挖完采尽,第二年即使不费一点工夫,那藕塘里照例会长出嫩藕结出菱角来;丘陵再往南便是绵延的大山,统称南山。过去柳镇人逃小日本、躲土匪都逃进大山去,那儿有丰富的土特产和各种各样的树木以及来去无踪的珍禽异兽。清澈澄碧的湄溪由东南绕过镇子往西北直入浩荡的汶江。在湄溪和汶江之间是沙质地,柳镇人在离镇子近的地方种蔬菜,在离镇子远的地方种果树或桑树。
  所以小镇是个风景秀丽、物产丰饶的地方,这里总是风调雨顺,只有在汛期那些低洼地才会受淹,一般时间不会太长,影响也不会太严重。何况柳镇人靠不着地可以靠山,靠不着山可以靠田,靠不着田又可以靠地,总之这里的人总是有所依靠,因而也很少知道饥饿的含义。
  我父亲小时候给地主家放牛,土改时让他控诉地主对他这个孤儿的剥削和压迫,他竟然说地主没让他挨饿。吃得饱是真的,吃不好也是真的,他们还想让他吃饱了饭好好干活呢,让他挨过饿害他成为孤儿的是小日本鬼子。说着他两眼就冒出火来。可见柳镇历来是怎样一种富庶的景象了。这样风景养育出的人过于阴柔俊秀,这对于女人是好的,对于男人则有些不妙。尽管小镇的男人表面不乏阳刚,对自己要求严格,似乎很思进取,但那只是虚张声势,他们骨子里只喜欢干现成的活,吃现成的饭,甚至孩子的第一声爸爸也会让他惊讶不已——因为没付出什么艰辛,在他的感觉里当父亲也很现成。所以柳镇的男人们天生就喜欢赞叹女人、依赖女人、臣服于女人,就像他们赞美这儿的大自然从不跟他们作对一样。他们喜欢躺在大自然和女人的身体上享受生活赐予的醇甘美酒。
  那一年冬天,柳镇来了一个机械师,是从县农机厂分配来的,人称技师,因为姓杨,人人都称他为杨技师。他穿一件黑色呢子大衣,两排缀在前襟的银扣子笔直、顺溜、亮光闪闪。跟在技师后面的是一些冷冰冰的铁家伙和一个由女人携来的家。那女人也穿一件呢子大衣,颜色紫红,在灰色的年头和灰色的季节那种颜色显得格外扎眼。同样颜色的布料包裹几个圆圆的大扣子,像玫瑰花又像初升的太阳般缀在胸前。不知是那银色还是紫色晃眼,总之柳镇的男男女女在一个短时期内感到了一种眩晕。
  技师在镇中心过去老财主家一间高敞明亮的大厅里安上了那些铁家伙,小镇从此就开始有了机器的轰响。小镇及周围十村八乡的农民就吃上了机器碾磨的米、面粉,牲口也吃上了机器给粉碎的玉米粉、薯浆渣等等。小镇的女人们由此万分感激崇敬技师,是他把她们从磨盘底下解救出来,从此她们可以早点上床晚些起床。从此,那些石臼、石磨便被卸下来,翻转来,摆在了天井、路边。从此小镇的石臼桌、石磨凳便处处可见,成了小镇的一大景观。
  技师把家安在了一个叫经堂的地方。“经堂”,顾名思义,即过去讲经布道、拜忏的地方。它位于一座坚硬的小石丘上,俯瞰着湄溪。湄溪则把它和小镇一隔为二。若是说柳镇像一只老鹰,那么它就是那个鹰嘴,高高地昂起头,似乎在对着苍天呼叫。其实经堂和别的民居没有太大的差别,一间占地约百十平米的大屋,只是它的屋顶显得特别高、特别尖,像一顶硕大无比的斗笠,而它的地势又稍高了些,这就使得它更是鹤立鸡群,周身被一种凛然、威严、神秘所笼罩。门口一个天井,天井正中长了一颗从屋后的竹园里拱出的有碗口粗大的毛竹,修直向上,似乎要和尖屋顶比高。底下浅浅地砌一个圆形池子,池子一侧又有一个拇指大小的洞,一年到头便有一些清冽的水流出来,据说不孕的媳妇偷偷地接一点回去喝下,便能怀孕生子,非常灵验。
  经堂原本属柳家祠堂,后来作为胜利果实分给贫农,但是就像我父亲这样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的孤儿也不愿住这样的地方。那时候已经被镇压的柳家地主的远房表叔柳全大爷跟人嘀咕,说经堂是住不得人的,凡人不能挤走神灵的居所,凡人斗不过神。他是个富农,说完这些话后就被管制了,尽管他身上挨过小日本的五颗枪子,有很长一段时间也没逃脱受管制的命运。受管制就意味着掏毛坑、扫大街、寒冬腊月在夜半三更起来敲更。在揪阶级敌人最热火朝天的日子,甚至有人提出在虎跳崖大屠杀中为什么所有的人都死了而惟独他活下来这样尖锐的问题。所幸的是柳全爷是受害者这个事实有目共睹:他至今身上留下四个伤疤和一条跛腿,这件事才没有深究下去。所以当技师一眼相中这里,并说要在这儿住一生一世的时候,谁也没意识到应该把柳大爷的话转告技师。因为归根结底技师是个外人,与柳镇的一切均无瓜葛,更不要说与柳镇人过去膜拜的神灵了;更何况,柳全大爷宣扬的那些东西正被狠狠地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技师叫人把经堂粉刷一新,一隔为四,就像把一块长方形蛋糕均匀地一切为四,就有了两间卧室、一个客厅兼饭厅、一个厨房了。但他却不托顶(那时候在柳镇找点木料竹料还是很容易的),也不试图糊点什么以遮拦星光月色,仿佛处在这么个尖屋顶下过日子很惬意舒适。所以我据此判断技师的个性里还是有一些浪漫气息的。
  他的女人却不习惯在这大斗笠顶下过日子。它使她感到自己的私生活充溢到屋外,一种“敞开”的局促,她宁愿要一间小小的、天花板压得低低的、关上门严丝合缝的屋子,这屋子把她和她所爱的人——连同那些只能由两人做的秘密的事关在里面,一丝丝属于他俩的气息也不外泄。但她是个柔顺的女人,她不可能像小镇的女人那样自己就能决定一切,而且,她不会把她的不习惯说出来。但她是见过世面又聪明绝顶能创造生活弥补缺憾的女人,她没有能耐使尖屋顶变得扁些宽些,但她可以借助一些微不足道的物质改变它以扰乱视觉改善视觉效果。她最精巧的改善是剪一些树枝杈,专挑那些枝蔓扶疏横斜、造型自然优美的,剪去树叶和多余的枝杈,融化红色或白色烛油,然后用她细巧的手在枝杈上凝固绽放开一朵朵盛开的或含苞待放的红梅或白梅,然后把这些“梅花”枝插在卧室最合适的地方。技师头一回进到用这些永不凋落的“梅枝”装点的房间,仿佛到了洞府仙境。
  从此,天井里那颗挺拔翠绿的修竹,那能窥见星空的尖屋顶,那些由烛油制成的梅枝,那条经年潺潺源源的湄溪,以及那种家有娇妻、居所诗意如画的形象感觉构成了技师幸福欢愉的所有,要是说有什么遗憾的话,那就是他还缺一个孩子,一个活蹦乱跳、稚声稚气喊爸爸的孩子。

[2] [3] [4] [5] [6] [7]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