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1999年第3期

打捞失落的岁月

作者:杨黎光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足确有足乐处,但许多时候倒是常乐于不知足,即知足未必常乐。
  ———摘自死缓犯人曾莉华的日记
  
  序言
  
  1996年11月18日,我坐在广东省检察院招待所的503房间里,面前的桌上、床上、椅子上放满了一本本案件档案,每一卷档案的封面上都醒目地写着“曾莉华”的名字。还有一堆一堆有关曾莉华的各类材料:一部分曾莉华个人历史档案;曾莉华密密麻麻写满17页纸的“自白书”;曾莉华的几本日记;检察院的起诉书、法院的刑事判决书。甚至还有当年曾莉华去报恩寺抽的签以及不少曾莉华春风得意之时拍的照片,这些照片真实地记录了曾莉华最辉煌的一段历史。
  我足不出户,整整阅读了4天。一个立体的、有血有肉的与事前在我脑海中留下并不相同的曾莉华的形象浮现在我的面前。
  于是,我开始了为时两年的艰辛的采访写作……
  第一次直接接触曾莉华的材料是1996年的11月,那时候,轰动一时的曾莉华特大受贿案已经审结,曾莉华已经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关在韶关监狱里。
  1998年元旦前的一天,我去上班。在报社门口,收发室小蔡交给我一叠刚收到的新年贺卡,其中有一封一下吸引了我。信封上的地址是:韶关市曲江犁市镇第×号信箱。
  这是韶关监狱的地址。
  信封上写着曾莉华的名字!
  拆开信封,里面是一张贺年卡,贺年卡上曾莉华工工整整地写着这样几句话:“我们不常拥有新年,却常拥有新的一天,愿您每一年的每一天都充满幸福与喜悦。万语千言祝福您的每一个明天。”这样的贺年卡,在我所收到的贺年卡当中是最特别的。因为,我觉得一个死缓犯人对于明天的理解,和常人是远不相同的。
  当我将贺卡再塞回信封时,发现里面还有一封信。抽出来一看,5张薄薄的信纸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字。
  曾莉华在这封信中首先说:杨先生:您好!……
  去年我同样给您写过一信一卡,放了很久,好像感觉到您收不到。没寄(至今还放在这里)。这次不管您收到与否,照寄。
  在摘录这封信时,可让我费了一番脑筋。为了“原汁原味”地把它呈现出来,本来我也拟用原文照录,错字别字和语病用括号办法标出。但是,一、她的错字病句太多;二、曾莉华喜欢乱用标点符号。在她的这封信中,用了太多的括号。我再用括号文章就会遍地开花了。我觉得,如果把曾莉华信中的语病错字完全改正过来,反而不如将她的信基本原样照录给读者看,这样还能让读者更多地了解她。因此,我所引用的她的原文,除了对实在看不过去的错字语病作了改正,其他基本原文照录。在实在要用注明的时候,我在括号中注明是(作者注),以示区别。
  她在信中说:去年,11月21号您来(监狱)见过我以后,就好像消失了一样,我以为您出国去了,我一直在等您的大作,原来您在埋头写续篇(作者注:指《没有家园的灵魂》续篇),相距一年,您成果颇丰(我却在奢侈时间,惭愧),借此机会,祝贺您获得这么多的殊荣。不过,这些殊荣对于您倒不使我惊奇,我对您的印象,你是位“理智、求实、认真、韧性”的作家(并非有奉承您的意思),一个人,只要有求实和认真的精神,成功是早晚的事情。
  今去信,有几件事相商:一、很想了解您的近作(我不热衷别人怎么看,我相信自己怎么看)。
  二、去年,您要写我,进展如何?很关心,粗看过您的这本“续集”后,凭感觉,您要写我就难,我与其他人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我本人的经历本身就是一本书,还没被关押之前,就有不少人想写,我犯罪后,更多的人感兴趣了,想写,包括我本人在内也想写自己或以第三人称来写,如果您用写其他人的方式写我,成功的可能性很小,真的,因为您是一个“求实”的作家。
  三、以前,没有多少时间看文学书,大部分都是看专业和技术书籍多,待羁押后有大量的时间,我不想浪费,但那时又没有书的来源,只好开始写自己,但无文学功底……(有不少人来找过我想合作,但我还拿不准他们的功底,同时有保护版权的想法),也不知他们是否写过类似我的这种“从天上掉到地下还下到井底去的人”的作品。现在,知道您写过几个我们这种人,但我从书中看到刚一触及,您就收笔了(是没有这种经历的原因,还是其他原因?)也许,没有坐过牢的人看来是很正常的,但我们看来就不是很深入。您已经有过积累了,我也诚恳地希望您成为写这种大起大落,且落差很大的人的“专业户”。正如您在“续集”一书中所说的,“人不是生来就坏”,我说,也不是永远都会坏下去,您的作品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您的“求实、认真”是非常对的,您如果能够深入一点,将生活里这一方面的人,那种看上去无声无息却又是惊心动魄的搏斗和挣扎表现出来,您将会得到更大的满意(不是别人评价,而是自己满意),就拿王建业来说,他没有勇气去正视失败之后那种走投无路的绝望,对生存的绝望和失望,这个概念在心里发酵,一切都好像是无可逆转地粉碎了,过去是一场噩梦,而未来又是一个吉凶难卜的未知数,等待的可能是希望,但又未必不是失望,孤独、再孤独,成了几何级数增加、扩散,走不出心灵的牢笼和窒息,选择了自绝于人类的路,其实每出一件大案,都会敲响警钟,但法律的网还没有编织到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和社会的各个角落。前车之覆,后车之鉴,道理简单但做到又是多么的艰难,正如您在书中写道,王、史去泰国前是我的案发新闻播出的时间,他们完全可以前车之鉴的,我之前,高森祥、陈炳根也有前车之覆,王案之后又有很多的大案要案,这才是你们作家们的题材,其实,这一切无论是执法者还是犯人,心情都是沉甸甸的。
  第三事扯远了,班门弄斧,请谅,待我看过您的所有作品后,我会将我的选择告诉您。希望我们有合作的机会。
  顺告:我已经调了队服刑,主要是“宣传和图书馆管理”,有时间看书和写作了,我的考核期本月26号满了,今年获得了立功,期待着减刑。我先生和儿子也回来看过我,家庭还是完整的,很多同学、同事、职工朋友常来看我,省检察院、看守所的管教也来鼓励我,心情上还是愉快的,在这种境况下还能得到这么多人的关心,实在是万幸。坐牢的人最在乎的就是人情冷暖,有人关心,心情就靓。我工作过的所有单位都在不同程度地关心着我。
  ……
  寄去的贺卡虽轻,表达着我的一片敬意,那一串厚重的真心的祝福表达着我最诚挚的祝愿:再祝新年好,新春乐。
  曾利华97123这里有一点需要说明一下,从曾莉华的刑事判决书上看到,“曾莉华,又名曾利华。”她正式的名字应是曾莉华。
  这封信唤起了我重新写作曾莉华故事的兴趣。因为,它突然让我想到:一个已经成了用她的来信中话说“从天上掉到地下还下到井底去的人”,一个将要在监狱中度过漫长的刑期并且可能会到她两鬓斑白才可能重获自由的女人,并没有悲观绝望,而萌发了想要把自己经历写下来的念头,并为此要物色作家,甚至还有“保护版权”的想法。可是她是真的在认真地总结自己的悲剧根源,总结她为什么会“从天上掉到地下还下到井底去”的悲剧成因,还是把自己成为一个死刑囚徒,在监狱服刑“以观后效”引来一些人关注的现实,看成一种资本,甚至把它当作人生正剧来演呢?曾莉华,在她“以观后效”的日子里,她也从没有“安分”过,不停地制造着“新闻”,一会儿给检察官写封信,一会儿又给记者写封信。从她的来信中,我们不难看出,她的心一直在躁动着。身在监狱,心却在大墙外飞翔。她认为她的经历是一座金矿,她还拥有“产权”。曾莉华的这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正是她这个人的特点。
  我想,我不必一定要找一个深刻的主题去挖掘曾莉华故事的非同一般的一面,曾莉华的故事就是一个女人的故事,一个身上交织着好女人、强女人、坏女人的复杂人生的故事。她的身上交织着一些女性的很多特点,既有虚荣、喜欢出人头地、好为人先、贪婪而又节俭(受贿了几百万几乎没有花,除了买了几套房外,全部存在银行里,也因为这一点救了她的命,使她案发后能够全部退赔),又非常坚韧、能吃苦耐劳、悲观而不绝望。一个成功的、失败的女人所有的经历、痛苦、迷茫、教训和泪水都交织在她的身上,这也许就是曾莉华的特点。从一个女人的角度,去写曾莉华的故事,这也许就是进入曾莉华故事的“路径”。
  我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也许我找到了一个写作的切入点:一个浑身充满矛盾的女人,一个从来也没有正确估计过自己的女人,一个心比天高却又命比纸薄的女人,一个至今也不能正确面对自己的女人。一个道德观价值观都有缺陷的女人,一个从四川山城泸州走出来闯进了南方都市广州,又把个广州闹得沸沸扬扬的女人。
  这也许就是曾莉华的故事。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