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第5期

“独一份”的内府写本(清宫典籍文化简介之五)

作者:大 江




  在中国古籍中,有一种特殊的版本类型——写本。在雕版印刷发明之前,图书的产生主要是靠抄写,也就是以写本的形式在流传。即使在印刷术发明之后,仍然有大量图书靠写本才得以传世。写本是中国古代众多重要著述得以保存和流传的一种独特方式。在清代宫廷藏书中,写本图书是最为宏富的重要部分。
  清代宫廷藏书中的重要写本,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时代早。在唐代以前,书籍生产都是用手写传抄。入唐以后,写本渐行。这些早期的写本,都是无比珍贵的稀世版本。如唐代吴彩鸾写本《刊谬补缺》(见图一),早在宋代便收入内府,历代递藏,在清末曾散失,后收入故宫博物院。二是地位高。无论时代早晚,只要抄写出自名流之手,往往即以写本名之。清宫所藏写本中,多有名家的手书。三是多涉及宗教。抄写佛经、道经,抄写者都是为了还愿或做功德,包含着对宗教的崇信和虔诚,因此只称为写经,而不称抄经。清宫所藏写经,数量多,而且多珍贵版本(见图二)。四是部头巨大,刊刻不易。如明代的《永乐大典》、清代的《四库全书》,过去都只有写本传世。五是出于特殊需要而编纂的图书,如帝王实录等,都是采用手写的样式,这些都是独一无二的版本。
  
  清代内府写本的来源,一是清宫接受了前代宫廷的典籍图书,所以清宫写本大多渊源有自,流传有绪;另一方面,清宫热衷缮写书册,其抄写数量多,抄写精美,装帧考究,不仅丰富了清宫藏书,更使其收藏之富大大超越前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