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第5期

三上次男的《金史研究》

作者:李 庆




  三上次男的《金史研究》(中央公论美术出版,1970—1972)三卷,是他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前后近四十年研究的结晶,反映了日本学界对金代历史研究的主要状况。在此略作评介,或可供学者参考。关于三上次男先生的生平事迹,拙著《日本汉学史》第三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中稍有介绍,可以参见,不赘。
  日本近代对金朝历史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三上的三卷书,和三个时期正相对应。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以满鲜研究为背景的金史研究。
  这一时期研究的目的和背景,自然和当时日本政府整个侵略中国并经营我国东北地区的国家战略有关。有的学者已经指出过,这是正确的。刘浦江《辽金史论》自序中说:“据我看来,直到今天,中国辽金史研究的总体水平还没有超过战前日本学者曾经达到的那种高度。”据说,有学者对此看法提出了批评,认为不能把日本学者怀有政治企图的研究成果作为立志要赶超的目标。
  三上这一时期研究的着眼点,是女真族的社会组织,从社会史角度进行了研究。他早期受教于东京大学的池内宏,到中国东北,主要进行该地区的民族调查。他注意到金朝的社会组织具有两重性,在1937年出版了后来作为《金史研究》第一部的《女真社会的研究》。这部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关于女真的起源,关于猛安谋克的研究。
  (二)战后,以魏特夫(Wettforgel,1896-)的“征服王朝”理论为背景,重点从女真族研究转向历史王朝的研究。
  三上说,他主要是通过对女真势力和其他诸民族的关系,对金朝政治体制——包括中央机关,地方政权,还有外地(即新占领的地区)关系的研究,来探讨“征服国家,同时也是复合国家的金国的政治性质和社会动向,女真人和其他诸民族的政治、社会关系”。由此可以看到他研究的社会理论背景。
  三上《金史研究》的第二部,就是对金朝政治制度的专门研究,军队制度和官制的研究成为重点,包括对早期的勃极烈、对吸收唐宋官制建立的三省制以及后来以“尚书省”为中心的中央政府的详细考证。他还对金朝的御史台进行了探讨,研究了金的监督制度、裁判制度等。
  (三)20世纪70年代中日关系正常化以后的研究。
  这一时期,是日本金史研究展开的时期。学术的理论背景,是世界不同文明交流的观念。三上在《金史研究》第三部的《前言》中,不无感触地说:“现在我们回顾日本,在那里,中国问题像巨人一般地耸立着。如何解决,可以说和我们对中国的理解方法直接相关。”“那里的人们,是跨越过在广袤大地上展开的苛酷历史动荡而继续生活着的,这是他们无穷的生活力和生命力的证明。”这话的深层,当然可以看出一种对异文化理解的意欲和追求不同文明交流的思维模式。
  三上《金史研究》第三部,重点是对金朝社会的研究,包括对女真民族的起源、文化、早期的政治制度,如猛安谋克、勃极烈等(这一部分和前两部有重复处)。还有对女真文字的创立、科举制度,对社会问题(如金和汉人的关系,对渤海人、对辽人的处置方针)以及金朝和南方宋朝的和战关系、和高丽的关系等的研究。
  综观上述的过程,三上次男金史研究所涉及的主要问题有:
  
  一、对女真起源的研究。主要有两个问题
  
  (一) 对女真人种或民族的起源的探讨。
  女真人的远祖,究竟何在?此前,内滕湖南的《女真种族的同源传说》(后收入《东洋文化史研究》),池内宏的《完颜氏的曷懒甸经略和尹瓘的九城之役》(后收入《满鲜史研究中世》第二册),小川裕人的《关于三十部女真》(《东洋学报》24卷4号),田坂兴道的《关于完颜氏的三祖传说》(《历史学研究》第8卷第6册)有不同说法。三上分析了上述诸说,进一研究了有关史料后认为,其实女真祖先,并非像有些学者所说,是源于王氏高丽,而应该源于高句丽。产生这种错误的原因,是因为在中国的史书中,很多地方都把高句丽写成高丽。
  (二)对金兴起之地——宁江州城的探讨。
  辽的天庆四年(1114)九月,阿骨打征得女真族兵二千余人,在辽控制女真的战略要地宁江州打败了辽军,奠定了开创金国的基业。对于这和金朝兴起密切相关的宁江州的位置,则有不同的说法。(1)根据《吉林通志》所载,认为是在当时榆树县陶赖城北的石头城子(今吉林省扶余县石头城子)。日本的松井等从此说。(2)池内宏则认为,当在双城和五家店之间的大榆树(或谓榆树沟)附近。三上对于上两说都不赞成,认为石头城子说有明显不妥之处,他提出,宁江州应当在大榆树更西的混同江附近。对于一般持“石头城子”说的我国学界,这是可以参考的见解。
  
  二、关于金朝研究文献的考证
  
  三上的论述中,对文献多有考索。如对金朝的职官制度进行研究时,列出了有关的基本史料。《金史》以外,如刘祁的《归潜志》,失名的《大金吊伐录》、《大金集礼》,孔元措的《祖庭广记》以及各种文集,如蔡松年的《明秀集》、元好问的《中州集》、王寂的《拙轩集》、张秉文的《滏水文集》、王若虚的《滹南遗老集》等等,可供后来者参考。特别他对张棣《金国志》的考索,值得重视。
  张棣的《金国志》,在《直斋书录解题》卷五有记载,但是原书已经散佚。中国学者陈乐素在《三朝北盟会编考》(载《语言历史研究所集刊》第六本)中,曾有所考订。三上作了近一步的考证,认为《三朝北盟会编》中所引的《金虏图经》就是《金国志》的别名,并对该书的成书时代、内容、体例和其他诸书,如宇文懋昭的《大金国志》、《金志》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三、对金的军队制度——猛安谋克的研究
  
  《金史研究》第一部中,对猛安谋克制度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金史·兵志》载:女真初起时,“其部长曰孛堇,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从其多寡以为号。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三上指出:“猛安谋克制度的研究,对于了解金代的女真人,是必不可缺的。”他把猛安谋克的历史发展,分为几个阶段:
  (一) 举兵前和举兵创立时期。
  根据上述《金史兵志》的记载,一般认为猛安谋克制度是在阿骨打建国起兵反辽时所创立。三上不仅注意金朝,而且还注意此前女真社会中的萌芽状况。他通过考查,指出:“猛安和谋克,不是在宁江州战以后创立的,在此以前就存在。”“猛安也好,谋克也好,在此前的女真社会中作为一种军事上的位置已经存在。只是,猛安是在动用大部队时临时设置的,不像谋克那样常置,所以在史书上未显现出来。”
  (二) 从创立到大会初,是该制度发展的阶段。
  收国二年(1116),阿骨打打败了辽大祚帝的亲征,基本上统一了女真族,于是,就在新控制的地区,推行猛安谋克制度。到天辅五年(121)的五年间,在辽东地区实行这一制度,是整顿女真内部社会的时期。
  (三) 从天会年间到熙宗时代,是想把该制度推行到已控制的辽国以及长城内汉人居住的华北地区时期,也是制定猛安谋克等级化的时期。
  皇统五年(1145),金熙宗分猛安谋克为上、中、下三等,“宗室为上,女真为中,混有奚、契丹、汉人者为下”,并且明确规定,可以世袭。
  三上认为,这样的规定,和“在建国以前女真社会中,成员相互间没有很大的阶级性差异”的情况,有了很大的不同,“正是猛安谋克的阶级制,过去的女真国家实际上崩溃了”。这是很有见地的看法。
  更重大的变化,是使大量的猛安谋克向华北,进而向淮河流域移住。这过程中,有着金国内部政治斗争的因素,而这样的移住,也产生了各种社会矛盾,促使了该制度的衰灭。
  (四) 等级制的废止和国家对猛安谋克的省并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