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第5期

潦倒坎坷的不幸文人——鲍照(上)

作者:丁福林




  一、贫贱自负、才气横溢的青年
  
  鲍照,字明远,生于晋安帝义熙十二年(426),卒于宋明帝泰始二年(466),在刘宋文坛上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诗人,为我国南北朝时期最为杰出的作家之一。鲍照的籍贯,虞炎《鲍照集序》记为上党人,而沈约《宋书》与萧子显《南齐书》则记为东海人,因而后人于上党与东海之间往往聚讼纷纭。由于东晋南朝时期北方州、郡、县在南方纷纷侨立的特殊情况,对于上党与东海的具体地理位置,学者们则更是各执一词,说法不一。根据笔者的考察,鲍氏原居渤海高城,自西汉鲍宣开始乃徙于上党长子(今山西长子)。此后,鲍宣之子鲍永曾任司隶校尉,后拜为兖州牧;鲍永之子鲍昱,更先后任过司徒、太尉等职,凡再为三公;鲍昱之子鲍德,先官至南阳太守,后征拜大司农,亦九卿之一。数世卿相,声势显赫,成了上党望族,上党也从此成了鲍氏郡望之所在。从鲍德开始,鲍氏又迁居于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自鲍德迁居东海以后,鲍氏则未有位任通显者。因此,鲍氏虽族居于东海而郡望则高标为上党,即所谓“聚族于东海,标望于上党”者也。然而鲍氏居于上党的时间不过仅三四世,时间颇短,所以一般情况下,称鲍氏籍贯时则仍称为东海。这就是为什么虞炎称鲍照上党人,而《宋书》、《南齐书》则称鲍照为东海人的真正原因。但是,鲍照其实并不是实际意义上的上党或东海人,因为从鲍照诗文中所反映出来的内容看,鲍氏在永嘉大乱之后乃迁居于南徐州的京口(今江苏镇江),而鲍照时则又家于京都建康(今江苏南京)。所以,鲍照在他诗中乃称京口为其“旧邦”,称建康为“乡邦”耳。
  关于鲍照的出身,也是历来争论较多的一个问题。鲍照在他的诗文中多次提到过他家庭的贫贱情况,虞炎《鲍照集序》也说:“鲍照字明远,本上党人,家世贫贱。”而且,《南齐书·倖臣传》也将鲍照与倖臣巢尚之相提并论,因此有些学者乃据此而以为鲍照出身庶族。但是从鲍照以及他妹妹鲍令晖所受的教养来看,他的出身应该并非庶族可比。而且,鲍照一出仕即为刘义庆的临川王国侍郎,出仕之后又与当时一流高门世族琅邪王氏和陈郡谢氏的代表人物王僧达、王僧绰、谢庄等人交往甚密,且屡有诗酒唱和之举,这也说明了他应该并非庶族出身。
  鲍照在他的《侍郎报满辞阁疏》中曾说:“臣嚣杌穷贱,情嗜踳味,身弱涓甃,地幽井谷。本应守业,垦畛剿芿,牧鸡圈豕,以给征赋。而幼性猖狂,因顽慕勇;释担受书,废耕学文。画虎既败,学步无成。”在《谢秣陵令表》中说:“臣负锸下农,执羁末皂。”可见他少年时期曾经有过农耕的生活。这虽然与真正的劳动人民的生活有着较大差距,但这种农耕生活对他以后世界观的形成还是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也是他的诗作为什么有较多篇章能够反映下层人民的艰苦生活,表现出对下层人民深切同情的主要原因。
  鲍照在青少年时期就表现出了杰出的创作才能和强烈的求取功名的愿望,虞炎《鲍照集序》说他“少有文思”。他的创作中,有著名的十八首组诗《拟行路难》,这一组诗,历来得到了学者的高度评价,王夫之《古诗评选》甚至说:“《行路难》诸篇,一以天才天韵,吹宕而成。独唱千秋,更无和者。太白得其一桃,大者仙,小者豪矣。”其中的最后一首说:
  诸君莫叹贫,富贵不由人。丈夫四十强而仕,余当二十弱冠辰。莫言草木委冬雪,会应苏息遇阳春。对酒叙长篇,穷途运命委皇天。但愿樽中九酝满,莫惜床头百个钱。直须优游卒一岁,何劳辛苦事百年。
  对于这十八首组诗的创作年代,虽然学者的看法还有不完全一致之处,但组诗的末首既然说“余当二十弱冠辰”,又说“对酒叙长篇”,那么组诗的一部分应当为诗人二十岁甚至是二十岁之前所作,而这一首则毫无疑问为诗人二十岁时的作品。它让读者感受到了震撼人心的力量,也感受到了一个杰出青年横溢的才华与豪迈的气概。以一个年仅二十岁的青年而创作出这样的杰作佳构,实在不是虞炎“少有文思”所能涵盖得了的。
  仅就《行路难》的末首而言,诗人似乎在说,从此要将命运交给上天,自己只管尽情去饮酒作乐,过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日子了。但明眼人不难看出,诗人其实是通过对饮酒赋诗和及时行乐的描写,反语表达他不屈服于现实的斗争精神,对自己的才能充满了自信和自负。“但愿樽中九酝满,莫惜床头百个钱。直须优游卒一岁,何劳辛苦事百年”与后来大诗人李白《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所透露出来的豪迈慷慨的气魄,又何其相似乃尔。
  宋文帝元嘉十二年(435)的深秋,二十岁的鲍照在创作了《拟行路难》中的部分诗篇以后,即从京都建康出发,踏上了西游求仕的道路,前往江陵(今湖北江陵)去干谒当时担任荆州刺史的临川王刘义庆。途中行经大雷戍(今安徽望江县境内)时,登岸四望,为这一带壮丽景色所激荡,不由豪气勃发,感慨万千,遂奋笔疾书,写下了著名的《登大雷岸与妹书》。这篇家书气势雄壮,辞藻华丽瑰奇,摆脱了一般骈文中常见的平庸、靡弱的文风,运用了比喻、拟人、想象、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以描绘登大雷岸所见的景物,奇丽变幻,气象万千,光彩耀目,令人应接不暇,表现了诗人驾驭文字的高超功力。特别是其中描绘庐山景物的一段:
  西南望庐山,又特惊异。基压江潮,峰与辰汉相接。上常积云霞,雕锦缛。若华夕曜,岩泽气通,传明散彩,赫似绛天。左右青霭,表里紫霄。从岭而上,气尽金光,半山以下,纯为黛色。信可以神居帝郊,镇控湘、汉者也。以一特写镜头展现望中的庐山。先以“基压江潮”二句,总写望中庐山的印象,然后重点描绘庐山山峰上云彩变幻、霞光辉映、神奇莫测的景象。“若华夕曜”数句,浓墨重彩,极尽渲染之能事。并将神话传说融入其中,更增加了庐山的诡异气氛。末则以“信可神居”二句总结,从侧面补充映证庐山的雄伟神奇。许梿《六朝文絜笺注》说:“烟云变灭,尽态极妍。即使李思训数月之功,亦恐画所难到。”对此作出了高度的评价。而描绘登大雷岸所见的雄伟壮丽景色的一段说:
  东顾五州之隔,西眺九派之分;窥地门之绝景,望天际之孤云。长图大念,隐心者久矣!南则积山万状,负气争高,含霞饮景,参差代雄,凌跨长陇,前后相属,带天有匝,横地无穷。东则砥原远隰,亡端靡际。寒蓬夕卷,古树云平。旋风四起,思鸟群归。静听无闻,极视不见。北则陂池潜演,湖脉通连。苎蒿攸积,菰芦所繁。栖波之鸟,水化之虫,智吞愚,强捕小,号噪惊聒,纷乎其中。西则回江永指,长波天合。滔滔何穷,漫漫安竭!创古迄今,舳舻相接。思尽波涛,悲满潭壑。烟归八表,终为野尘。而是注集,长写不测,修灵浩荡,知其何故哉!以拟人化的手法,描绘重叠山峦的高视阔步、横贯大地,想象苎蒿积聚、菰芦丛生的水泽中“栖波之鸟,水化之虫”的弱肉强食,从而发出了“长途大念,隐心者久矣”的呐喊,表现了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所独有的远大心志和对前途充满的无限希望。“负气争高,含霞饮景,参差代雄”,“回江永指,长波天合。滔滔何穷,漫漫安竭”等句,也正是诗人为眼前壮丽景色所激荡,以他当时的心情去观察景物的结果,表现他欲凭借自己的才能学问,以求一逞的志向,将自身自信自负的情感,不露痕迹地融入眼前的景物之中。
  这一年的秋末,鲍照到达了荆州的治所江陵(今湖北江陵)。《南史·宋临川烈武王道规传附鲍照传》说:“照始尝谒义庆,未见知,欲贡诗言志,人止之曰:‘卿位尚卑,不可轻忤大王。’照勃然曰:‘千载上有英才异士沉没而不闻者,安可数载!大丈夫忌可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于是奏诗。义庆奇之,赐帛二十匹。寻为国侍郎。”鲍照献诗临川王刘义庆这一迫不急待的以求一逞的举动,也正是他当时极其自信、自负心情的具体表现。从此,鲍照即开始了他长达十多年的王国幕僚生涯。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