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第2期

第十二讲 诗的想象

作者:徐有富




  我们说过,所谓典型环境就是诗中所描写的客观世界与所要表达的主观世界相吻合,也就是诗中能够恰到好处地表现诗人主观世界的客观世界。典型环境可能是现实的,也可能是理想的。我们要想使诗中所描写的客观世界与所要表达的主观世界相吻合,也就是要找到能够恰到好处地表现诗人主观世界的客观世界,就不可避免地需要展开想象的翅膀。
  
  一、什么是想象
  
  文学创作需要想象,人们早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譬如晋人陆机的《文赋》就描写了文学创作过程中想象的情形: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然后选义按部,考辞就班。
  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专门探讨了创作构思问题,其中也谈到了想象的特点,指出想象可以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易教下》进一步指出:“有天地自然之象,有人心营构之象。……人心营构之象,亦出天地自然之象也。”他所说的“人心营构之象”实际上就是想象的产物;他所说的“人心营构之象,亦出天地自然之象”实际上也就是指人们在想象过程中对旧经验进行新综合。应当说他的观点已经同现代有关想象的理论非常接近了。
  想象一词在中国出现甚早,《楚辞·远游》称:“思旧故以想象兮,长太息而掩涕。”李白《游太山六首》之一亦云:“登高望蓬瀛,想象金银台。天门一长啸,万里青风来。”应当说他们对想象一词的理解,同今人的理解并无多少差别。
  现代关于想象的理论似乎受到了西方文艺理论的影响。朱光潜《谈美书简》曾简要地介绍过西方有关“想象”理论的发展史,指出:
  这个词在西文中就是Imagination,中译就是“想象”。在西方,古代的菲罗斯屈拉特(170-245),近代的英国经验派先驱培根都强调过想象在文艺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在近代美学著作中从给“美学”命名的鲍姆嘉通,经过康德、黑格尔到克罗齐,所讨论的都主要是想象。俄国的别林斯基和德国的费肖尔两人才开始用“形象思维”来解释“想象”一词的意义。
  在一些美学家看来,想象就是形象思维,如李泽厚《谈谈形象思维问题》一文说:“在西方不大用形象思维这个词,而是用‘想象’,叫做‘艺术想象’,指的就是形象思维。”本文依据国内外的传统说法将诗人在创作中为了表达主题而营造典型环境的心理活动过程称为想象,而不称为形象思维。
  现代学者和诗人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在前人的基础上朝前迈进了一步。在他们看来想象的基础是诗人的旧经验,想象的过程是对旧经验加以新综合,想象的目的就是营造一个能够完美表现主题的典型环境,朱光潜在《想象与写实》一文中谈道:
  凡是艺术创造都是旧经验的新综合。经验是材料,综合是艺术的运用。惟其是旧经验,所以读者可各凭经验去了解;惟其是新综合,所以见出艺术的创造,每个作家的特殊心裁。
  试以刘禹锡的《金陵五题》为例来说明一下这个问题。他在这组诗的序中说:
  余少为江南客而未游秣陵,尝有遗恨,后为历阳守,跂而望之,适有客以《金陵五题》相示,逌而生思,歘然有得。他日友人白乐天掉头苦吟,叹赏良久,且曰:“《石头》诗云‘潮打空城寂寞回’,吾知后之诗人不复措词矣。”馀四咏虽不及此,亦不孤乐天之言尔。
  可见,刘禹锡写《金陵五题》时并没有到过金陵,他的《金陵五题》显然是想象的产物。就拿《石头城》诗来说吧:
  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
  近人范况《中国诗学通论》称此诗“不言兴亡,而兴亡之感溢于言外,得诗人之旨矣。”这首诗是写石头城的形式还在,山还是那些山,水还是那条水,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但内容却起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诗中的“故国”点明六朝,“空城”说明六朝时的首都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盛况已经不复存在;“旧”与“还”两字点明月亮作为历史的见证人见到了这一变化的全过程。“寂寞”二字反映了这一历史变化深深触动了诗人的兴亡之感。经过安史之乱,唐代政权已今非昔比了。作者通过想象,借金陵城由极盛变为极衰的史实,深切地表达了对唐代现实的感受。
  
  二、想象的作用
  
  想象的主要作用在于能够使诗人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与典型环境来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服务。
  首先想象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它能使诗人在更广阔的时间与空间里获得丰富的形象。许多优秀的诗歌作品,在取材时都打破了空间与时间的界限,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关于这首诗写于何时,究竟是写给妻子还是写给朋友,尚有争论,我们认为沈祖棻的解释最为合理。她在《唐人七绝诗浅释》中说:“宣宗大中二年(848),李商隐曾在四川东部住过。其时,他的妻子王氏留长安。这首诗就是他收到王氏来信后回答她的。”并指出:
  此诗先写今夜分居巴山之自己与长安之妻子,写自己念长安,妻子念巴山;后写想象中他日两人同在长安,共话巴山夜雨时自己的生活,既写出了空间之殊异,又写出了时间之变迁;更重要的和主要的,还从空间和时间的变化中写出了人的悲欢离合。这就别开生面,更其丰富地展示了今日彼此相思之意。
  正因为想象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诗人在构思时往往从对方着眼,将自己对亲人或朋友的思念写成了相互思念,从而增强了艺术效果。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该诗题下注曰“时年十七”,王维家在华山之东的蒲州(今山西永济县),当时作者正在华山之西的长安谋求发展。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此习俗一直流传至今。首句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将一位青少年作为异乡人的孤独感充分地显示了出来,次句极其概括地道出了异乡人的共同感受,因此直到今天还常挂在人们嘴边。后两句,诗人通过想象写了弟兄们在家乡登高插茱萸的情景与心理活动,他们正在为少了自己而感到遗憾。这就既具体地写了自己对故乡亲人们的思念,也具体地写了故乡亲人们对自己的思念。
  想象可以帮助诗人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别人的内心世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无法限制诗人运用想象探究。如朱庆馀的《宫中词》:
  寂寞花时闭院门,
  美人相并立琼轩。
  含情欲说宫中事,
  鹦鹉前头不敢言。
  宫廷妇女们被禁闭在深宫之中,她们的的生活和内心活动外人何以知道?故此诗为想象的产物。“花时”是开花的季节,也是青春少女渴望得到爱情的季节,而紧闭的宫门使得盛开的花朵无游人欣赏,这些妙龄女子,也无法获得宫外少年男子的怜爱,这一矛盾状态使她们感到深深的寂寞。第二句是说这样的现象不是个别的而是普遍存在的,她们的物质生活很好,但是精神生活却非常空虚,“美人相并”,写两位命运相同的宫廷妇女呆在一起,这就为她们一吐为快创造了条件。第三句写她们正想相互倾诉自己心中的郁闷。但是最后一句妙在出现了转折,因为担心鹦鹉学舌,终于将心里话深深地埋在心头。“鹦鹉”这个意象当然决不仅指鹦鹉,而是指一切可能有意无意走漏信息的人,如果单指鹦鹉换个说话地点就可以了。这首诗的构思十分巧妙,就象说相声一样,用三句诗制作了一个包袱,再用一句诗将这个包袱抖开,从而收到了使读者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就将专制、非人道的宫廷生活给深刻地揭露了出来。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