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第6期

第四讲 怀古咏史词(下)

作者:王兆鹏




  上一次开始讲新的类型——怀古咏史词。我们诵读、品赏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关于这首词写作的背景,大家知道,苏东坡这首词是在黄州写的,他是因为乌台诗案而贬谪到黄州的,我们要了解这个创作的背景。苏东坡在这之前是在浙江湖州当太守,相当于湖州的市委书记,那也是人上人啊,而且还是文坛领袖。如今却变成了阶下囚,人生是倒霉透顶了。苏轼曾经题写自画像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意思是说:俺这一辈子干了哪些伟大的、惊天动地的事业?只有三件事:先贬到黄州,然后贬到广东的惠州,最后贬到了海南岛的儋州。贬谪黄州,是他人生第一次最沉重的打击,是他心头永远抹不去的伤痛。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失落的痛苦、被剥夺的痛苦。苏轼过去那些地位、那些荣誉,这时候统统都被剥夺掉了。他有强大的心理反差,所以这个时候他非常地失意。他这样烘托周瑜,实际上是为了反衬自己人生的不得意。周瑜“雄姿英发”,人长得帅气,又有才气,文武双全,又建立了丰功伟业,人生的好事美事被他一人占全了。“羽扇纶巾”,“羽扇”,摇着鹅毛扇,“纶巾”是一副儒生打扮,那个时候没有着戎装,不是穿着铠甲,“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谈笑之间,轻轻松松地,就把曹操的几十万大军给搞定了,把他的战船烧得个灰飞烟灭。人生有这么一次辉煌,就足够了,苏东坡好生羡慕啊!所以他说,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周瑜说,东坡居士,年纪也不大嘛,你怎么头发早早地就花白了呢!东坡想到周瑜一定会嘲笑自己,其实是他的自嘲,也是一种苦笑。他想到了人生如梦,“早生华发”怎么会跟人生如梦联系在一起?人生苦短,他很想能够像周瑜那样有所作为,能够创造一次人生的辉煌,可惜四十多岁了,身遭贬谪,何时能够脱离这样一种政治的困境?他看不到出路,不知道何日能够解脱,所以他特别悲哀。一个是他政治上受挫折打击,本来就让他悲哀了;第二个呢,他想去建功立业,创造辉煌,现在已经四十多岁了,来日苦短,人生很短暂,这是两层悲哀。
  那么“人生如梦”怎么理解呢?人生如梦也包含着三层含义。第一层是人生像梦一样短暂,这表现出一种生命本体的忧患。我说王安石的诗、王安石的词是政治家的诗、政治家的词。他的词充满了政治家对社会的思考,对社会前途命运的思考;而苏轼是一个哲人,他的诗、他的词充满对个体命运的思考。政治家王安石关注的是社会,苏轼关注的是个体生命,关注的是个体人生。人生短暂,这一点在《前赤壁赋》里也有表现:“羡长江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第二层呢?是说人生命运像梦一样变化莫测,命运具有多变性、虚幻性。第三层,说人生像梦一样,不能够主宰、把握自己的命运。这也是他在《临江仙》词里说的,“长恨此身非我有”,自己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这在官场上尤其如此。像我们现在,命运应该说是由我们自己主宰的,但从绝对意义上讲,你的命运也不是由你主宰的。
  那面对“人生如梦”,应该怎么办呢?苏轼这里说得很含混:“一尊还酹江月。”他拿了一杯酒往那一洒,祭奠江月。也许他暗暗地说,像阿Q那样,一二十年以后,我苏东坡还是一条好汉。苏轼这里的态度含混模糊,他有一点失意,又有一点不甘心,他没有绝望,骨子里还有一种不服气。苏轼对人生非常乐观,他早就意识到人生的悲欢离合、挫折磨难,就像月亮的圆缺一样是不可避免的,他坚信总有一天会摆脱这些挫折和磨难。所以这个“酹”还带有一点不服气的意思:“我总有一天能够跳出来!”
  苏轼给人最大的启示是:他总是乐观地面对人生,含笑着面对人生。这首词虽然是怀古,但是也曲折地表达了他的一种人生态度。在一般人看来,“人生如梦”是多么消极啊!其实“人生如梦”本身并不消极,意识到“人生如梦”时,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才有积极与消极之分。有人觉得“人生如梦”,就要及时行乐;另一种态度是,既然人生苦短,就要及时地建功立业。我觉得,苏轼这里没有沉沦,还有上进心。为什么呢?如果他真正死心、真正绝望,他就不会羡慕周瑜了,也许想都不会想周瑜。既然他那样羡慕周瑜,骨子里是希望能像周瑜那样,去实现个体对社会的责任,实现人生的社会价值。我想这首词有两点启示:第一点是面对人生的挫折,我们要乐观,要有一种信念——对生命的信念,任何时候都不能丧失这一点。第二点就是无论是在什么困境中,总要怀抱一种理想,总想着要履行个体对社会的一种责任。苏轼虽然更多地关注个体人生的命运,但同时他也没有忘记个体对社会的责任。
  我们下面再看两首赤壁词。我有意把三首词进行比较:同样是怀古,如何写?下面这首词是南宋戴复古的《满江红》。无论就它的知名度而言,还是就它的艺术精巧度而言,确实比苏轼的《赤壁怀古》稍逊一筹,要差一个档次。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旁、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假如没有前面苏东坡的赤壁怀古词,那这首词也算是写得很好的了。但是有了东坡词,这一比啊,就比出它的差距来了。这首词是“入手擒题”,一开始就正面点题,用了两句十一个字说明“赤壁怀古”之意,虽然很老实,但是不免显得有点笨拙,有点浪费笔墨。题目已经交待怀古了,还要你在词中说什么怀古呢?就没有必要再说“怀古”了嘛。人家苏东坡那里,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写景当中就把读者的思路引向了千年的历史。“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他怎么来写周郎呢?前面已经有苏东坡的“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写战争场面只用了一句“樯橹灰飞烟灭”,他浓墨重彩描绘的是周瑜的形象,是周瑜人生的得意。戴复古这里呢,他只是写这一场战争:当时年少的周郎,“气吞区宇”,就像辛稼轩写的“气吞万里如虎”。他指挥万骑临江,他的将士像貔虎一样,个个勇猛异常。“貔”是一种勇猛的野兽,这是写周郎、写东吴大军的气势。“千艘列炬鱼龙怒”,千艘战船都在燃烧着火把,以至于江里头的鱼龙都为之惊怒。这是写两军对垒的场景,用了一句比较精彩的对偶句,来写当时两军对垒的情形,也有特点。“卷长波”三个字有气势,好像把江水倒挂起来一样,把曹操围困在那里。可惜这些场景都没了,“今如许”,今天的赤壁是如此的冷清。
  他这样怀古是什么用意?戴复古是南宋后期词人。这个时候,整个社会是苟且偷安,他想为什么现实中再也见不到像周瑜这样的领袖人物呢?我们南宋为什么就很难出现和金人决斗的场面呢?他在这里有意突出当年赤壁大战的辉煌,他突出的不是人,而是周瑜大战的场面,这里也蕴藏着一种对现实的痛苦,一种感慨,觉得这样的场面南宋已经不复可见了。“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这四句比较铺张浪费,说的只是一个意思,就是赤壁。“览遗踪”,说登览遗踪故迹,比读史书上的材料更加让人感慨。到了赤壁这个地方,好像脑海当中再现出当时的历史情景,也更增加了对现实的感伤。想到“几度东风吹世换”,沧海桑田,可惜当时那样的历史场景已经不见了,当时“气吞区宇”的人物已经不见了。见不到那样的人,见不到那样的事,“问道旁、杨柳为谁春,摇金缕”。“金缕”,是指初生的柳叶。杨柳倒还展现出丝丝生机,而现实却是死气沉沉,杨柳为谁摇曳为谁绿?在这种现实政治环境中,谁还有心情去欣赏枝头的金缕啊!心情沉重,一至如斯!
  戴复古这首词,不是表现的对历史、人生的思考,而是对当时朝廷无能和社会现实的一种感慨。这种感慨是我们揣摸出来的,不是字面上表现出来的。这首词,清代《四库全书总目·石屏词提要》评价比较高,说:“赤壁怀古《满江红》一阕,则豪情壮采,实不减于轼。”但是我觉得这首词的“壮采”还是“减于轼”的,比苏轼赤壁怀古词还是要差一点。顺便说明一下,《石屏词》是戴复古的词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