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第2期

《孔雀东南飞》人物性格谈

作者:谢嗣极




  《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中最优秀的长篇叙事诗,这首诗成功地塑造了一组人物形象,这是以前的诗歌中所没有的。正如沈德潜所说:“共一千八百五十字。古今第一首长诗也。淋淋漓漓。反反复复,杂述十数人口中语,肖其声音面目。”沈德潜的评价无疑是精到的,对诗中人物的“面目”,前人虽已经作了很多分析研究,但因种种原因,比如戴着特定时代色彩的眼镜去看人物,去看人物之间的关系;按既定的主题去图解作品,就难免将人物“格式化”。再者,凡优秀的作品,总是常读常新的。因此,当我们摘去原先的眼镜,再读这首诗仍会有新的发现。
  刘兰芝论者多把刘兰芝看作是一个反抗封建势力的女性形象,有人甚至把她比作卡捷林娜式的“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刘兰芝的性格中固然有其反抗的一面,但如果仅看到这一点,便把刘兰芝简单化了。刘兰芝的性格不是平面的,而是丰富的、复杂的。分析一个人物的性格要依据人物的言行,依据人物之间的关系。
  我们先看刘兰芝的言:“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守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我们先要考查的是刘兰芝说这些话的情境。刘兰芝对丈夫说这些话的时间应该是焦仲卿刚从府中回家的那一天晚上。小两口吃过晚饭后回到自己的房间,“相见常日稀”的一对恩爱夫妻终于有了两人相处的空间和时间。长期的相思之苦,久积心中的委屈,一下子化成了上面的话语。其次要分析刘兰芝说这番话时的情绪和情感。刘兰芝的话包括四方面的内容:一、我心灵手巧,知书识礼,受过良好的妇德教育和文化教育。二、我嫁入你家后,心中非常悲苦。三、我勤劳本分,婆婆却故意刁难。四、你家的媳妇我实在做不下去了,与其这样还不如把“我”赶回家吧。根据这些内容,再结合刘兰芝说话的情境,我们不难想象,她开始说话的时候,情绪还是比较平静的,只是泄点怨气,发点牢骚,渐渐地越说情绪越激动,以致说出“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这样的话来。但这句话只是情绪激动时说出的,而绝不是真正目的。把这两句话放在特定的场合中考查,在刘兰芝的话中人们看到的是无奈,是娇嗔。刘兰芝爱焦仲卿,焦仲卿也同样爱刘兰芝。如果刘兰芝真的想一拍两散的话,那她不可能在大道口对焦仲卿说:“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也不可能担心“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更不可能拒绝县令儿子的求婚。刘兰芝刚强,心直口快,能承受艰辛的劳作,但不能忍受蓄意的刁难,她怨的不是“夜夜不得息”的劳苦,她怨的是“大人故嫌迟”的刁难。因此,当丈夫回来之后,她积久的怨气一下子倾泻出来,她这样说,只是想从丈夫那里获得一点精神的安慰,求得一点心理的平衡。焦仲卿听了刘兰芝的话后,马上就去找他的母亲,这是刘兰芝没有想到的,但性格刚强的刘兰芝这时不可能阻拦他,这样事情便难以挽回了。
  刘兰芝知书达理,善于言辞,绵里藏针。临行前,她向婆婆告别:“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这一席话,表面上看,句句是自谦,是自惭,是歉意。表现出了刘兰芝有很好的教养,即便在被婆婆无礼地驱遣回家的时候也不失礼节。用事实说明,“此妇无礼节”是婆婆的无中生有。细加分析,却发现话中有话,“出野里”、“无教训”很有可能就是焦母平时指责刘兰芝的话,“贵家子”也可能是焦母常常挂在嘴上的。现在把这些话一一回敬过去。刘兰芝又很重感情,她与小姑告别时,眼泪顿时流了下来。她内心其实是孝敬婆婆的,尽管婆婆对她是那么薄情。临别时,她还叮嘱小姑“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可见她说的“供养卒大恩”,不是虚情假意。只不过她没有,或者因婆婆总是找她的茬,她不愿在婆婆面前表达罢了。
  再看刘兰芝的行:“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刘兰芝在被驱前为什么要精心打扮自己?论者见仁见智:一、陈祚明说:“临当欲去,极写此女华艳……如此何忍出之!‘严妆’、‘严’字,‘事事四五通’句,所谓极意装束也。”张玉谷也说:“被遗归家,有何情绪;作此严妆,呈其美态……特借是再为临行固结府君之地。新妇苦衷,作者曲为写出。”皆指刘氏极意把自己装饰得华丽美好。二、李因笃说:“……自初妆以至妆成,每加一衣一饰,皆着后复脱,脱而复着,必四五更之(更换四五次),数数迟延,以捱晷刻也……着毕,则新妇去矣。”则指刘氏不忍离去,故反复拖延。三、余冠英说:“每事四五遍,或是心烦意乱,一遍两遍不能妥帖。”我以为这三种说法,都没有能准确把握刘兰芝的性格和精神。按陈祚明和张玉谷的说法,刘兰芝的打扮,只是为了以美貌来留住焦仲卿的心,让焦仲卿不要把她赶回家。这种理解不合情理;焦仲卿爱刘兰芝,不愿赶她回家,刘兰芝是知道的,焦仲卿听了刘兰芝的话之后立即“上堂启阿母”也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刘兰芝没有必要用美貌来“固结府君”。“以捱晷刻”的说法更没有依据。“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可见天刚亮,刘兰芝就立即起身打扮,如果说是为了拖时间,她没有必要这么早就起床。一大早就起床打扮,恰恰说明她希望早点离开这个家,迟早都要走,迟走不如早走,她要走得决绝,要走得让她婆婆看似毫不留恋的样子。“心烦意乱”可能有一点,因为毕竟这是一对恩爱夫妻,但还不仅仅如此。“严妆”即盛妆,刘兰芝刚强有余,柔韧不足,自尊心强,能伸不能屈。她是漂漂亮亮地嫁入焦家的,也要漂漂亮亮地离开焦家,以示她“实无罪过”。她要走得体体面面,决不在她婆婆面前一把鼻涕一把眼泪,显得很伤心的样子。她这样精心打扮,是为了做人的尊严,仿佛英雄赴刑场,要衣冠整齐,昂首挺胸。这是一个多么让人怜惜、令人敬佩、光彩照人的形象!
  [HTH]焦仲卿焦仲卿是一个性格矛盾复杂的人物。他有反抗的一面,又有软弱妥协的一面。他惧怕母亲,但在母亲那里敢于为妻子据理力争,最后又屈服于母亲的淫威。他不善于调解婆媳矛盾,听了刘兰芝满腔委屈的叙述,马上就对母亲说“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还说“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这些话,都是一个寡母不能忍受的。所以焦仲卿刚说完,焦母立即“槌床便大怒”。他没有解决矛盾,反而激化了矛盾,于是只好采取权宜之计,让刘兰芝暂回家。尽管他对刘兰芝说:“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其实他说这话时心中并没有底。他只不过是走一步看一步,从故事的发展看,焦仲卿这一步走错了。
  他易冲动,不冷静,甚至出口伤人。他听说刘兰芝再嫁,便跑来对兰芝说:“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有人说,他爱兰芝,一旦听说她背约再嫁,便不再对她像先前那样低声下气,“哽咽不能语”了,而是斩钉截铁地说:“贺卿得高迁……吾独向黄泉。这是一种何等的大丈夫气概!”我从中看不到什么大丈夫气概,恰恰相反,我看到的是小男人心理。不错,他爱兰芝,但爱得很自私,因而也就对兰芝缺少关心和了解。前面说过,焦仲卿回家后刘兰芝对他的一番叙述,并不是要他去向婆婆讨个公道。她只是为了倾诉,发点怨,撒点气,耍点娇,如此而已。这时,焦仲卿只要给刘兰芝一点理解,一点安慰,刘兰芝也就心满意足了。他其实不懂妻子的心,所以他第一步就走错了。他处事不果断干脆。临别时,刘兰芝叮嘱他:“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可是他迟迟不来,直到知道刘兰芝要再嫁了,才匆匆赶来,来后不问青红皂白,就气急败坏地对兰芝指责、挖苦、讽刺,这不是一个理解妻子的人应有的行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