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第1期

破冰之旅

作者:陈美林




  1990年台湾学者组团前来南京和石家庄分别参加首届海峡两岸明清小说研讨会和元曲研讨会,规模空前,影响深远。岁月虽已流逝,但当年盛况犹历历在目。
  
  一
  
  江苏自来就是人文荟萃之地,不但作家辈出,而且研究人员也多。1984年,以几所高校教师为核心,成立了江苏省明清小说研究会。在1988年第二届会员大会上,不少会员倡议举办“海峡两岸明清小说金陵研讨会”,以进一步繁荣小说研究、扩大交流范围。据《江苏省明清小说研究会成立十周年1984~1994纪念册》下称“纪念册”所记,“1989年10月11日,我会召集在宁理事会议,通报海峡两岸明清小说金陵研讨会筹备情况。至此,会议准备工作基本就绪”。纪念册又记载了会议日期及主办单位,“1990年2月1日~5日,由我会及江苏省社科院文学所、省社科院明清小说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八家单位主办,在南京举行海峡两岸明清小说金陵研讨会”。
  会议虽然是江苏省明清小说研究会倡议、由八家单位主办,但实际操作者却是江苏省社会科学院,而会议的后勤工作全部由南京师范大学承担。会议定于1990年2月1日至5日在南京师大南山宾馆举行。代表报到日期为1月31日,台北代表团一行二十余人,经由香港乘包机于1月30日1时左右降落在南京机场。
  次日,我随同组委会负责人看望台北代表团成员,并与代表团团长魏子云教授、副团长龚鹏程教授、郑向恒教授、林锋雄教授交谈。魏子云教授并给我们每人一份印制好的“台北古典小说戏曲访问团”名单,封面写明“1990年2月1日~12日”,活动内容为:“一、出席明清小说金陵研讨会;二、出席关王马白戏曲研讨会”。内页为团员名单,包括所在学校、学衔职称,正式成员有王三庆教授等24人,分别是来自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中央大学、清华大学、政治大学、文化大学、淡江大学、艺术学院、艺术专科学校等十余所高校,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也都是高层次的专家学者,他们结团前来,拓宽了学术交流渠道,可谓是两岸学术交流的破冰之旅。
  2月1日举行小说研讨会开幕式,省有关领导人孙家正等到会讲话。大会组委会主任、江苏社科院副院长盛思明致开幕词。台北代表团魏子云团长向大会敬献“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锦旗,表达他们此行的心愿和目的,上台受旗的有盛思明、南师大陈美林教授、江苏社科院文学所陈辽研究员、苏州大学王永健教授以及河海大学查一民等人。开幕式后为大会发言,主持人为陈美林教授和谈凤梁教授,主要发言者有陈辽、龚鹏程、魏子云等。2月2日上午继续大会发言,主持人为南京大学王立兴副教授和苏州大学王永健教授;下午分组讨论。2月3日上午继续大会发言,主持人为南京师大李灵年副教授和徐州文化局局长吴敢;下午小组讨论。2月4日游览中山陵、夫子庙。2月5日上午大会发言,主持人为陈美林、周钧韬;下午闭幕式,陈美林致闭幕词。当晚,南京师范大学举行招待会,邀请台北代表团全体成员,出席招待会的校领导有冯世昌、归鸿、屠国华、王球、谈凤梁、张伯荣,陈美林应邀作陪。至此,明清小说研讨会落幕。
  2月7日晚,在河北师院有关人员陪同下,台北代表团与江苏参加元曲会议的代表陈美林教授和南京大学吴新雷教授一同乘车前往石家庄,2月8日凌晨抵达,河北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欧阳方润副教授以及其他领导人接站,顺利抵达会议地点——国际大厦。
  河北是元曲故乡,河北师院设有元曲研究室,1987年就在承德举办过“关汉卿元曲学术讨论会”。1988年10月开始筹备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元曲讨论会,即“首届海峡两岸元曲讨论会”。会议前夕,曾派出河北师院副院长王立辰副教授、学报主编刘宪章副教授等人来南京了解两岸小说会召开情况,并与我联系,一则再次邀请我务必与会1987年承德元曲会邀请我,因故未赴会,仅发去贺电,一则请我陪同台北代表团赴石,连同软席卧铺票也由他们代为购好。
  2月8日上午举行开幕式。此次会议由河北师院、河北省文化厅、河北社科院、天津社科院等十单位主办,由河北师院具体负责。该校党、政领导亲自操办此次会议,各项工作落实到位,有专人负责。会前还请中央领导李瑞环题词“综论元曲源流,弘扬华夏文明,祝首届海峡两岸元曲研讨会开幕”。开幕式由王立辰主持,河北省有关领导李文珊、王祖武等到会讲话,河北师院院长刘太馨、王学奇教授以及魏子云团长在开幕式上讲话。下午举行第一场大会报告,由中央戏剧学院祝肇年教授、湘潭师院羊春秋教授、台北郑向恒教授主持。2月9日分三组讨论,王实甫小组由山东大学袁世硕教授、台北朱昆槐教授、浙江艺术所洛地研究员主持;关汉卿小组由国际关系学院李汉秋教授、台北杨振良副教授、河南社科院胡世厚研究员主持;白朴、马致远小组由北京师院张燕瑾教授、台北剧作家贡敏、美国夏威夷大学助理教授任友梅主持。2月10日参观关汉卿墓、赵州桥等景点。2月11日上午进行第二场大会报告,由上海艺术所蒋星煜研究员、台北陈芳英教授、天津社科院王辉院长主持。2月11日下午第三场大会报告由河北师院常林炎教授、台北朱传誉社长和南京师大陈美林教授主持,并由常林炎致闭幕词。当晚,河北师院举行告别茶会,讨论会结束。
  
  二
  
  小说、戏曲两会是成功的,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在学术交流中结识了朋友,而朋友的交往则增进了两岸凝聚的友谊。龚鹏程与赖桥本教授分别介绍了台湾古代小说和戏曲的研究现状,而大陆的代表则以各自的论著显示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在彼此了解的基础上共同探讨,相互切磋,例如关于《金瓶梅》的作者和成书年代问题,在会上有多种意见发表,各抒己见,相互尊重,并未有文人相轻的陋习出现。而会风的良好,正体现了“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精神。
  两岸隔绝数十年,通过两次会议,不但交流学术,而且也培植并增进了两岸学者的凝聚感情。魏子云教授在石家庄元曲讨论会上回忆了他们刚刚抵达南京时的感受:“我们是30日这天下午近1点的时候,飞机降在南京。当时天飘着雪花”,“一到南山宾馆,鹅毛大雪纷纷飘下。我陪着几个女同学、女同事,从未见过这么大的雪。我们跑到院里去照相”,“虽然天气很冷,2月1日这天,南京达到零下十度,我们所有的人不相信,没有感觉是零下”,“为什么?情,情字可以熔化一切,雪虽厚,外面气温虽低,但是我们台北来的每一位朋友内心都是温暖的”见《河北师院报》1990年第2期。会议结束返台之后,到了这年除夕,魏子云教授与夫人冯元娥女士给我和内子寄来了贺卡,有诗三首,第三首还追念此情此景:“石家庄是雪飞天,五日会文留史篇;难忘骊歌惜别夜,声声无奈期明年。”接着又来信说:“金陵之行,收获至丰,载不动者,众多友情也。尤其兄嫂情谊之笃切,烙印至深。”
  两次盛会,还增强了台北学人“寻根”的情结。剧作家贡敏在南京师大举行的茶话会上说:“我们台湾的昆曲是枝,昆曲的根本在大陆。唱昆曲,演昆剧,研究昆曲,都要到大陆来。”果然,1994年9月16日,贡敏又来到南京,邀请昆曲专家胡忌、剧作家宋词以及南大吴新雷教授及笔者,还有省昆著名演员黄小午夫妇在夫子庙奇光阁茶楼小聚。今年7月在南京召开“中国戏剧:从传统到现代国际学术研讨会”,贡敏再次来南京参加;与会的代表中还有台湾清华大学汪诗珮,台湾大学胡跃恒,文化大学王士议、黄美序,政治大学古嘉龄、司徒芝萍。同是7月在苏州召开的国际昆曲论坛的会议代表中,有台湾中正大学江宝钗、中研院文哲所华玮等。这种“寻根”情节,不仅表现在学术上,而且表现在乡情中。贡敏是南京人,原居住在城东边营,故居已荡然无存,但仍多次来南京。魏子云是徐州人,在1999年4月27日“虚岁八十二”时,他给我的信中写道:“实在想家。尽管家中全无老样可寻,还是想念那地方”;“总是怀念儿时那个大村子,那个大池塘”;“到南京,看看老朋友,也是念念不已的。南京几乎在心情上是我的故乡,南京的朋友,个个对我都亲如家人”。次年,即2000冬季,在山东五莲举行的第四届国际《金瓶梅》学术讨论会上,再次与魏老相聚,但他已无复早年的行动自如了。如今又已五年,放笔至此,遥望彼岸云天,真是令人思念不已。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