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11期

艺术之子曹辛之

作者:鹿耀世




  真正的诗
  
  1985年10月,曹辛之的诗选《最初的蜜》出版发行。这本诗人自己设计、格调高雅、造型挺秀的长三十二开本的小书一呈现在读者面前,就得到了文艺界及广大文学爱好者的好评。书中收录的虽是上世纪40年代的作品,但是,那些寄情、言志、咏物的小诗情真意切,蕴含哲理,引人回味、深思。
  曹辛之是江苏宜兴人,从小就养成了酷爱书籍和写写画画的习惯。1936年十九岁时,他在中共地下党员吴伯文、孔厥等领导下,创办了文艺刊物《平话》,但只出了两三期就遭到查禁。1939年,曹辛之奔赴延安,入陕北公学和鲁艺美术系学习。1940年夏,被派到韬奋先生直接主持下的生活书店工作。在生活书店《全民抗战》编辑部工作时,曹辛之既要处理来信来稿,又要将画稿制成直接上机的木刻,还要绘题花、画封面、算稿酬……韬奋先生对工作是极为严肃认真的,他要求书刊“没有一个错字”,编辑回复读者的信要像写情书那样认真,亲手培育出了“生活书店最可宝贵的传统精神”。
  在这种亲切教诲和直接熏陶下,曹辛之养成了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勤勉的工作态度,潜心研究技术设计和书刊装帧。在繁忙的出版工作之余,他最爱阅读文艺书籍,喜欢写诗。他年轻时写的一首情诗,神韵犹存,至今令人回味:
  
  一
  
  因为爱上帝,你爱了我,
  因为爱你,我爱了上帝。
  你送给我一架银十字,
  钉在我心里的却是你。
  
  二
  
  我生活在我的梦里,
  我生活在你的心里。
  等到梦破了,心碎了,
  再分不清是我、是你。
  40年代初,他写了长篇叙事诗《仇恨的埋葬》。在这宏大的构思里,饱含着渔民的困苦和民族的灾难。情节的铺排、气氛的渲染、语言的锤炼都显示了作者不凡的才智。1946年,曹辛之到上海,用“杭约赫”笔名写作。在《世界上有多少人在呼唤我的名字》这首诗里,诗人对劳动者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杭约赫,杭约赫,杭约赫……”
  这吃力的呼声是那样亲切,又是那样沉重。
  我多么渴望,渴望着有一天——
  他们能为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幸福而劳动;
  这些麦粉会搬运给饿肚子的人们,
  这些木材会送给没有屋子住的人们,
  这些矗立起来的宏巍的石像。
  会一个个都是为祖国和人民舍身的英雄。
  在荒凉的旷野上,再见不到被野狗啃嚼的尸体。
  他还创作了《最后的演出》《严肃的游戏》《噩梦》《丑角的世界》等,反映了社会现实中的悲剧。面对国统区劳动人民悲惨的生活,他自然地向往着《山那边呀好地方》,在《神话》《拓荒》里赞颂了“在苦海上开辟自己乐园”的边区。他在《黎明之前》预言:“别信这黑夜没有底,眼前的路无穷无尽地长。绕过这重山,跨过这道水,山那边已透出曙光。”
  抗战胜利后,在臧克家的大力支持下,曹辛之与友人林宏、辛笛、沈明等人创办了星群出版社,并创办了《诗创造》和《中国新诗》两个月刊。曹辛之则出版了《噩梦录》《火烧的城》《复活的土地》等诗集。团结在这个出版社的知识分子,由于囿于书斋的小天地和自身的清高习气,最初的创作不免对社会生活抱有超然的态度,但他们诚挚的爱国心和强烈的民主倾向,促使自己总是试图投入到变革社会的洪流中去,逐渐成为党所领导的进步文化战线的中坚战士。曹辛之与辛笛、唐湜、陈敬容、杜运燮、郑敏、唐沂、袁可嘉、穆旦自然形成的九叶诗派,就是这样一个在40年代很有影响的诗人群体。
  1948年11月,诗人们办的出版社和刊物被查封了。曹辛之在1949年2月10日为《复活的土地》写的一则附记里,愤怒地记述了这一场迫害:“1948年11月26日夜深,上海寓所突为恶客所抄,予适因事在乡,未蒙此难;予妻则被架走,逾二十四小时后始释出,致一岁之乳儿,几啼泣至昏厥;予则已成亡命徒矣。诗稿之注释,亦遭散失……”九叶诗派作者们的主要活动亦到此结束。三十年后,当九叶派诗人的作品又重新出版时,我仍然可以透过字里行间感受到黑暗的岁月中那不屈的热情,从心底说:这是真正的诗。
  
  独具匠心的装帧设计
  
  40年代初,曹辛之从事书刊美术设计工作。生活书店的崇高使命、艰苦环境及繁忙的业务把他锻炼成为一个出版战线的多面手。经他设计的书刊,封面典雅,字体精美,版式大方,总给人一种欣喜的感觉。
  解放后,他专门从事书籍美术设计工作,像辛勤的老农,在我国的出版园地洒下了一滴滴汗水,培育了一片生机盎然、清姿丽质的装帧之花,也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他认为,装帧是从属于书籍的装饰艺术,要根据书稿所反映的内容及作家气质、写作风格来决定整体设计构思和封面的立意。他不主张轻易采用具象的绘画和摄影作封面素材,而强调要简约、含蓄、意蕴深厚,要有令人回味的书卷气。他说,读书是一种人们在恬淡、平静的情绪之中的思维活动,设计者在封面上设置的色调、图案、字体要和这种氛围相协调,要寄作者之情,传书稿之神,要引人联想,力避一览无余。
  人们知道,绘画之美,在于形似与神似之间;图案之美,在于具象与抽象之间。抽象,原来是一个心理学上的名词,是从自然界万物、社会生活中抽取出共同的美的形象,综合成为能在视觉和心理上引起美感的一种艺术语言。抽象是物质的抽象,不是唯心的任所欲为的发挥。在我国的彩陶文化中,那种根据鱼的形态抽而有象地演化为弧线和三角形的连续图案,多么富有魅力!如果不去反复观察,深入研究生活中具象的美,就难以抽出共性的美的形象来。对此,曹辛之是了然于心的。在他的代表作中,《中国文艺年鉴》上的花卉、卷草纹样,线条那样流畅,构图那样凝重,与轩然大度的书名及错落得体的字体组成了无声的乐章,整个艺术效果既有熠熠殿堂之门的华丽,又有煌煌史书之冠的庄严。《中国戏剧年鉴》那粗犷、变形的适合纹样,布满封面封底,金光灿灿,气势夺人,宛若繁花组成的一座丰碑。《曹雪芹》封面上部画像砖般古朴的图案和浑然壮美的三个宋体书名大字,使人联想到传统之源、时代之流。《九叶集》封面上那生于活土之上的大树,干粗壮,枝遒劲,叶翠绿,蕴藉了九位诗人多么深挚的赤子之情,显示了多么顽强的生命力!《黎明的呼唤》封面上那顶天立地的雄鸡图及如同炉火锻造出来的坚实有力的桔红色书名大字,真切地体现了国统区进步诗人们的心声。而《清泉集》封面上那借鉴了视幻图案特点的三道曲曲弯弯的淡蓝色水纹,仿佛汩汩流淌,闪着晶莹的波光,发出了清脆的音响……这一件件令人赞美、引人回味、推陈出新的佳作,体现了艺术家深入生活并独具匠心的表现手法。
  装帧设计成绩斐然的曹辛之还精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