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11期

在历史的迷雾中睁大眼睛

作者:哈 米




  杀人不眨眼的贝利亚有可能被证明是位深明大义、具有全球性思考、甚至是人道主义的社会改革家!于是我深陷历史的迷雾中,在此祈求各路方家指点,引领我走近真相。
  《波兰十月风暴》这本书中,用万余字详细介绍了卡廷惨案的始末,对究竟谁是这场惨案的元凶,是这样写的:苏联秘密屠杀波兰军官的“密档第一卷的第一份文件,是斯大林签署的1940年3月5日联共(布)中央的决定,第二份文件是1940年3月5日贝利亚给斯大林的报告”。紧接着判断性地指出:“两份文件构成一个整体,报告是决定的依据,是卡廷惨案的原罪之始。”(242页)
  也就是说:秘密屠杀21857(通常说是20857——引者注)名波兰军官的元凶是拉夫连季·贝利亚。
  这本书的作者是1958年就在中国驻波兰大使馆任职、1990年代升任大使的刘彦顺先生,今年4月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可称双重的权威,应该是可信的。
  但对给贝利亚下的这个结论,我有些疑惑。我一直关心着卡廷惨案。不久前我也曾在小稿《卡廷:一个永恒的历史伤痛》(《书屋》2008年第5期)中谈及此事,认为贝利亚不仅不是元凶,而且是屠杀的反对者。
  过去,我一直对贝利亚没有好感。书本的描述和电影的直观都给我这样一个印象:这是一个屠杀苏联千千万万“异斯大林者”的凶残刽子手和漂亮妇女的摧残者。坦吉尔·阿布拉泽1987年导演的有些荒诞色彩的电影《忏悔》(获戛纳电影节评委特别奖)中,那个阴险毒辣的官僚阿拉维泽,据说就是根据贝利亚的形象塑造的。他死后,受害者家属一次又一次地把他的尸体从坟墓中挖出来竖在他自家门口以示复仇。另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1991年由意大利、美国、俄国合拍,安德列·冈察洛夫斯基导演的《圈内》里,深更半夜急促的敲门声使男主人公(一个电影放映员)胆战心惊,以为秘密警察把他当成“人民的敌人”来抓他了。出乎意料的是,内务部经严密审查看中了他的“忠诚”,叫他去克里姆林宫,专门为敬爱的斯大林同志和贝利亚等苏联高官放映电影。正当他因进入圈内如此接近最高领导层而得意忘形之际,他深爱着的漂亮妻子被贝利亚强奸了。绝望之余,他只好告别“敬爱的斯大林同志”而悬梁自尽。
  这样,每次看到那个“闪光的玻璃眼镜后面还有一双眼睛”的形象,不寒而栗的感觉就会“嗖”地一下掠过心头。
  可是,贝利亚儿子谢尔戈·贝利亚写的《我的父亲贝利亚》(王志华译,新华出版社2001年6月版)一书让我震惊了:一切似乎不是世人原来所认为的那样!
  儿子总不会挖老爸的烂疮疤的。可小贝利亚说老贝利亚的那些好话,都举出了有力的旁证或作出合乎逻辑的推论,让人难以否定。
  还是从卡廷惨案说起——
  《波兰十月风暴》没说错,一直宣称有那两个文件:先是贝利亚的报告,继之是斯大林的批示。但小贝利亚认定这一切均是捏造。他说:参与掩盖卡廷秘密的不仅仅是斯大林时期的政治局,而且还有苏共中央的全部总书记,包括最后一位。当在波兰方面不断交涉而无法再抵赖的情况下被迫承认,于是把罪责全部甩在了贝利亚头上。事实是,贝利亚是屠杀波兰军官的唯一反对者,他从没有在屠杀波兰人的报告上签过字。当时对波兰军官实行枪决投票赞成的有斯大林、伏罗希洛夫、莫洛托夫、米高扬、卡冈诺维奇、加里宁等整个党的上层。伏罗希洛夫和日丹诺夫特别坚持要这样做。贝利亚是克里姆林宫领导人中公开站出来反对这丑行的唯一的人。在政治局会议上贝利亚这样解释自己的立场:“战争已不可避免。波兰军官是同希特勒进行斗争的潜在盟友。无论如何,我们要进入波兰,而波兰军队在未来战争中应该站在我们一边。”贝利亚因固执己见险些丢了乌纱帽。日丹诺夫甚至公开说自己可以替代贝利亚的工作。即使这样,也未能迫使贝利亚在波兰军官的死亡判决书上签字。当然。一个人的异议是改变不了整个领导层的决策的。贝利亚受命在一星期内把被俘的波兰军官交给红军部队,而血腥屠杀任务交给了国防人民委员部执行。贝利亚曾把他不同意枪毙波兰军官的意见写成书面材料上交。这份材料应该保存在“卡廷案件”秘密卷宗里的。
  苏联解体后,波兰、德国、俄罗斯三国联合制作过一部不错的专题片《卡廷案件》,可还是沿用苏联的原有说法:“对20857名没有犯罪的人执行枪决的命令是拉夫连季·贝利亚向斯大林提议的。”还出现这样的字幕:“……内务人民委员部认为有必要对他们处以极刑:枪毙——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内务部人民委员拉夫连季·贝利亚。”让观众误以为这是引自某个文件中的话,而实际上是伪造的。小贝利亚写道:“这种谎言是普通的肉眼也能看得出来:众所周知,1946年之前,苏联根本就不设政府的部,内务人民委员是无法在什么地方签字的。”
  不仅对卡廷案件,对德国问题上,贝利亚的观点和主张也是和斯大林等高层相悖的。1953年,苏联红军镇压了民主德国的一次人民起义(1956年又在匈牙利重演了一次)。在民主德国起义之前。斯大林还活着的时候,贝利亚就坚持自己的观点,认为德国问题是欧洲的关键,主张德国应该统一起来,不应当强迫德国人接受共产主义思想。对苏联来说最重要的是,德国能成为一个民主国家,作为苏联可靠的盟友。这样就可以倚赖其经济实力并在二十五年或更多的时间内利用这张王牌。如果旨在分裂德国和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德国,就不可避免会使西德投人美英的怀抱。贝利亚希望看到一个自由的德国成为反法西斯集团同盟国之间的平衡器。为此,贝利亚劝说克里姆林宫领导层,应当由苏联主动提出统一的中立国的德国的建议。
  贝利亚还取笑那些分裂德国的主张:“你看,他们提出了多么愚蠢的建议!试将梁赞州和斯摩棱克州(同属苏联的州——引者注)分开而让这些人互相打仗。要知道这是违反自然的事。”
  贝利亚居然说服了斯大林,苏联曾正式采取了将占领区联合起来的一系列步骤——这些文件应该还保存在密档里。苏方向英、法、美司令部建议在德国实行大选。贝利亚是德国合并的倡议者之一。但是受到了已经尝到了权力之甜头的德国共产党上层和苏联内部的反对。没料到居然美、英、法也反对大选,因为他们担心大选后将会出现一个虽无社会主义之名而实际上的苏联盟国。此时,贝利亚还在据理力争,说不联合德国将导致悲剧。事实上当时已有数万名公民逃到了西德,而民主德国居民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最终爆发了起义。
  那么,凭什么相信小贝利亚说的这一切都是事实?请读一下书中提供的苏共中央七月全会(1953年)会议速记记录(那是声讨贝利亚罪行的会议):
  莫洛托夫……在部长会议主席团讨论德国问题的过程中可以看出。贝利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