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7期

商量旧学 增益新知

作者:潜务正

一耕织文明的论述,这种引人入胜的写法在同类文化史著作中不多见。在论述“官制设置与政治文化结构”时,作者从“天人之际”来解读《史记·天官书》,阐发其中体现的官制象天、尊君意识及化野分州等文化思想,进而论述官制的设置与衍变,要言不烦,趣味浓厚。其他如从《论语》的“过庭之训”论述诗礼传家与私学传统等等,都给人以思想的启迪。著者读书之细,体悟之深,令人赞叹不已。
  其次,在论述过程中,除了引用十三经、二十四史、十通等文化典籍外,《论纲》还大量引用诗、词、散文、赋、小说等文学作品,或用其来印证文化现象,或解释这些文学作品中包含的文化思想,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论纲》中引用赋作最多。这一方面得力于著者赋学研究的造诣,另一方面还由于赋这种文体与文化的密切关系。赋重才学:“会须作赋,始成大才士”(《北史·魏收传》)。刘熙载于《艺概·赋概》中亦云:“赋取穷物之变。”可见赋包容极广,举凡天文、历数、生物、语言、地理、心理、美学、历史、宗教知识等等,无所不有,其他文体难以与之相比。这也是古人以赋代类书的原因(参见许结先生《中国赋学历史与批评》,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6~9页),以赋作印证文化实为一种有效的方法。西汉以还,描写宫殿的赋数量极为可观,《文选》开篇即列京都赋,可见它在时人心目中的地位。历代著名的帝京赋如《两都赋》《二京赋》《三都赋》《帝京赋》《汴都赋》《两京赋》《盛京赋》等等,可谓无代无之。著者在论述帝京风貌的文化内涵时,有丰富的赋作助阵,举重若轻,省却了许多笔墨。它如以《藉田赋》来佐证以农为本的文化观念,以《西藏赋》作为研究西藏宗教的史料,使得文学作品与文化现象相得益彰。-而这些赋作中记录的文化现象,史志因体例限制,鲜有描述,著者将此写入著作中,无疑大大拓宽了文化史研究的材料。历代赋以外,著者还动用了诗词乃至小说等丰富的文学作品,引用时一般随手拣来,不着痕迹,贴切而又生动,给读者一种亲切的感觉,著者的才情于中亦得到体现。
  《中国文化史论纲》甫一出版,即获好评,其后著者又在《论纲》的基础上进行改写,并配以精美的插图,名之日《中国文化史插图本》,由花城出版社于2006年1月出版。该书既讲究学术性,又有很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对普及中国文化的基础知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文化史论纲》,许结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版,30.00元;《中国文化史插图本》,花城出版社2006年1月版,58.00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