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3期

与庚辰校本有关的几个问题

作者:邓遂夫




  在占往今来的各种《红楼梦》校印本中,去年5月首次出版的这部《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校本》(简称庚辰校本),显然是最为独特的。它既是面向广大读者的一种通行本,同时又具有浓厚的学术探讨性质。尽管它问世之初还带有一个草创之本不尽人意的诸多疏漏,但其出版后所引起的强烈反响和受到的普遍欢迎,颇有些出乎主流学者的意料之外。在出版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竟重印了四次,还包括两次大的修订及相应的脱销档期。
  如今这一重加修订改版的新三版的面世,相信会给热爱它的读者带来新的惊喜。作为此书的校订者,为了对读者负责,我觉得有必要借此机会,把与此有关的一些情况——如新三版与去年的首版和二版有何区别,庚辰校本与五年前(2001)面世的姊妹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校本》(简称甲戌校本)是什么关系等等——都作一点简要的说明。不过为了让读者获得更明晰的印象,有必要先从一个更带根本性的问题谈起。
  
  脂评本与程高本的区别何在
  
  这看起来是一个对红学稍有涉猎的人都会一清二楚的简单问题,近来却忽然令好些人都犯起了糊涂。因为按过去的常识,所谓脂评本或曰脂本,乃指二十世纪初以来,在国内外被陆续发现的一种大多带有脂砚斋批语而源自曹雪芹生前历次定本(仅存八十回之前的文字)的《红楼梦》古抄本,里面虽然也有不同程度的抄误或擅改,但相对说来,这类古抄本和作者的原著差异较小。而所谓程高本,则指在曹雪芹去世二三十年之后,由程伟元、高鹗根据他们所见到的一两种脂评抄本,经大幅度修改整理之后,与一种明显属后人续作的后四十回合并印行的占印本,因先后印行过两种,通常按其顺序称之为程甲本和程乙本(也有人说还存在少数他们后来又作了某些局部修改的程丙本和程丁本),合起来则叫程高本或程本。由此可见,脂本与程本的本质区别,除了在篡改原著的程度上有着因量变而引起质变的性质不同之外,二者在抄本与印本这一外部形态上的迥异,也是极重要的特征。
  然而近十余年来,以国内某权威学术机构为代表的少数红学专家,却通过主持编纂一些大型工具书等方式,正式将程高本中最具代表性的程甲本亦划归到脂本行列。理由是程甲本的“底本亦系脂本系统之早期抄本”云云。实际上,不论程甲或程乙,既然都叫《红楼梦》,则不论其作过多大的篡改,其主体仍来源于脂本即曹雪芹某一定本的传抄本,应该是不足为奇的,倘若由此便认定程甲本可列入脂本行列,那程乙本不也同样可以列入吗?脂本与程本的区别又何在?故从义理上说,这种明显不合逻辑与规范的划分方式,是不可能被绝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的,但其披着权力外衣的“权威性”误导,对于年轻学者和未来学术的负面影响,仍令人担忧。
  
  甲戌校本与庚辰校本之比较
  
  先看这两种校本所依据的底本的重要性。在现存十二种脂评本(包括去年新发现的卞藏本)当中,若按其忠实反映曹雪芹原著真貌的整体水平来排队,冠军显然是甲戌本。庚辰本因存在着原定本誊录者一定程度的删改(着重体现在对脂批的取舍上),只能算得上亚军。然而甲戌本只残存了十六回(约为原稿的五分之一),这和真实保存了作者最后一次定本全貌的庚辰本比较起来,后者显然更能完整地体现曹雪芹原著的全貌。而庚辰本前十一回未过录脂批的巨大遗憾,又只能由甲戌本前八回中所保留的高密度脂批(达1100余条,相当于庚辰本全部脂批总数的二分之一)加以有效地弥补。再加上甲戌本第一回还保留了该本独存而其他各本皆佚的一整页原稿(约四百余字正文加七条脂批)等诸多弥足珍贵的特色,这都使得仅残存十六回的甲戌本在现存脂本中仍然足以和庚辰本比肩称雄。
  所以,在校订者选择现存脂本中最具特殊代表性的三种(另一种是蒙古王府本),来构成这套《红楼梦脂评校本丛书》时,便首先选择了以甲戌校本为“豹头”,以庚辰校本为“猪肚”,以蒙府校本为“凤尾”。此三者之不可或缺的阅读、研究、资料、收藏价值及其无可替代性与高度代表性,均毋庸置疑。
  如果实事求是地对已经出版的甲戌、庚辰这两种校本作一个公正的价值评估,是否可以这样说:2001年春天问世的甲戌校本,乃首开了让一种极其珍贵的《红楼梦》古抄本从少数专家的象牙之塔真正走向民众的先河,从而对新世纪逐渐兴起的“红楼热”与“红学热”起到了某种奠基或曰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庚辰校本在2006年5月的出版,则是继甲戌校本之后,更加完整地将一部足以体现曹雪芹生前最后定本原貌的脂评古抄本,首次经全面深入地校订整理而进入广大渎者的阅读视野。而且,这两种校本的出现,在《红楼梦》的校勘史、出版史和传播史上都足可视为一个划时代的事件或曰分水岭——即从过去有不同程度篡改、阉割(比如对脂批)的《红楼梦》白文本校勘、出版和阅读,真正回归到能够完整体现作者原著真貌的脂评本阅读。这应该是一次革命性的变革。
  此外,这两种《红楼梦》校本所体现的六要素——在通行印本中的版本开创性与唯一性,在真正体现原著风貌上的完整性与真实性,以及在校勘考订上的严谨性与突破性——是不是也该引起当今学界的重视并及时地加以探讨总结呢?令人遗憾的是,对学术进展缺乏正常的评估机制与监控机制,正是当今中国社会科学界尤其是红学领域由来已久的通病;而某些学术领导机构日益浓重的狭隘门派色彩及缺乏民主机制等等,则是其权威性与代表性几乎丧失殆尽的重要根源。
  
  短期内再作修订的必要性
  
  甲戌校本和庚辰校本的先后问世,虽然不为学界的权威人士所正常关注,却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广大读者(包括绝大多数的红学研究者)的热烈欢迎。因而这两种校本出版之后都面临一个共同的现状,即迅速的多次重印和多次修订。这在《红楼梦》的版本史上的确是一个特例,但这一情况到底正常不正常,应该不应该,在有些人看来似乎也成了一个问题。
  不妨回顾一下过去的图书出版历史,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两种情况:一种是在比较畅销的此类书籍中,有的总是要在其间作一些正式或非正式的修订,甚至每重印一次都必作修订并加写一则修订版序言或后记之类。而另一种情况则是(这突出地表现在某些古籍的校订本上),这类书因其原著受人欢迎,即使校订或排印中问题多多、读者意见也多多,却仍能持续不断地畅销,甚至在校订者分明健在的情况下亦数十年如一日地不作任何修订。上述两种情形,究竟哪一种更好呢?毫无疑问应该是前者。有人或许会说,你现在那么快就对一本书重新作了修订,先买此书的人咋办?但是我却要反问,如果一本书在下次重印时,著者或校订者明知有错也不作修订,那先买的人是不是就会更好一些呢?其实对一本出版过的书修订得越及时和修订的次数越多,除了可以体现著者或校订者的责任心较强之外,恐怕只能说明这书销售得快也比较受读者欢迎。这种及时的修订对先购此书的人并不带来损害,却大有利于后来的读者和未来的学术进展。如果以为书重印得快,也该明知有错而听之任之,以求先来后到的读者都能“一视同仁”,则前文所说那后一种著者或校订者,就该大大地被称赞了。但这样看待问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