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10期

镀金时代的人世百图

作者:李文俊




  欧·亨利(O Henry,1862~1910),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idneyPorter),是二十世纪初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作家。他于美国内战期间出生于北卡罗来纳州的一个叫格林斯波罗的小镇。他的父亲是位经济状况很差的医生,且还嗜酒。小威廉三岁时母亲病逝,便由婶母、祖母与姑妈照顾。他上的小学是姑妈自己办的,但是在那里学到的变格变位异常多样的拉丁文却使他终生受用,他通过那种变位、变格复杂的语言,获得了一种语感,这对他后来写作上叙述与语言的诡异多变,显然具有影响。另外,姑妈上语文课时,常常自己把某篇名作编为故事讲给学生听,但她只开一个头,然后便让学生一个接一个把故事延续下去。在最后,她才把那篇原作念给学生听。这样的编故事训练对小威廉日后的写作显然会有启发。小威廉性格内向,喜欢阅读课外书籍。据他自称,十三岁至十九岁时,读得最入味的两部书是:英国十七世纪作家罗伯特·伯顿的《忧郁的解剖》与英译本《一千零一夜》。前面那本书也许能解释他后来何以那么喜欢用曲里拐弯的长句子与不查词典不会明白确切意义的“big words”。后面的那部天方夜谭自然启发他学着把故事也编得同样天花乱坠、引人入胜。
  至于小威廉的科学知识,那还得归功于他十五岁至十九岁时给一位当药剂师的叔叔当学徒的生涯。但是药房给予他的不止是科学知识。美国的药房除了卖药,也卖报纸、杂志、香烟和各种小食物,并且有个“苏打水喷泉”,什么人都可以坐下来喝饮料吃冰激凌。那里是社会新闻与小道消息的集散地。小威廉在这儿不但能听到各式各样的行话俚语,更重要的是有机会熟悉社会,了解人生。
  不过当药剂师的学徒终非正途。威廉十九岁时,在医生夫妇的邀约下,跟随他们上得克萨斯州去看望他们在那里混得不错的儿子。威廉在牧场里有时帮着放牧,有时帮着做饭,因为多少算是个吃闲饭的,他得在牧人聚在一起吃晚饭时说些有趣的事儿,帮助大家开胃。这又锻炼了他讲故事的才能。这一段生活使威廉对于牛仔生活有所了解。他还在这个毗邻墨西哥的地方学会了西班牙语,他之所以日后潜往拉丁美洲不是没有原因的。当时,他已经开始写一些小东西,也画一些卡通漫画。他后来的作品总让人觉得带点儿漫画风格,也与此有关。
  威廉在二十四岁时进入得州首府奥斯汀的一家地产公司当簿记,后又在土地局办公室里做制图员,工资是每月一百元。这使他有条件结婚了。他于1887年二十四岁时与一位十九岁名叫阿素尔·埃斯蒂司的姑娘在未经女方父母同意的情况下结婚。婚后那短短几年是他一生中最快活的阶段。但是两次难产(只有一个女儿活了下来)与患有肺病(这种病威廉自己也有),使他的太太身体十分虚弱,也使家庭经济负担日益沉重。威廉进了当地的一家银行做出纳,月薪仍是一百美元。1894是威廉进一步往文学发展的关键性的一年。当地有一家倒闭的小报馆与印刷厂要出让,威廉与人合伙,盘了下来,并且在其基础上办了一份叫《滚石》的周报。报上主要的消息、评论、文章的作者包括排版者只有一位,那就是还兼着银行职务的威廉。《滚石》印数为1500份,在当时当地,已算是销数不小了。
  《滚石》因为资金周转不灵,仅仅“滚动”了一年。但是上面还是发表了一些较好的文章。欧·亨利后来走红时,还有出版家想起从那里发掘作家的早期作品,收辑出版。
  对于威廉·西德尼·波特亏空钱财、出逃以及终于入狱的事情,我国过去的介绍文章里都语焉不详。现根据资料,将具体情况概述如下:
  为了将《滚石》维持下去,威廉先是向岳父与朋友借钱,这当然不是长远之计。据一本文学词典说:“最后,他将自己的创作才能朝银行的账本上延伸——因此,至少是,查账人告发了他。他的朋友们同意帮他偿还所挪用的五千多元中的大部分。但是,尽管银行的主管人对这样的做法表示可以接受,查账者却不依不饶,而一个大陪审团也同意确有理由立案审查。在等候审判的状况下,胆小又不懂事的波特认为还是暂时避一避风头为妙。他去到得州另一城市休斯敦为《休斯敦邮报》当了一个时期的专栏作家与画家。1896年夏天,开庭审判期临近了。威廉又往更远的地方躲藏。他先是在新奥尔良呆了几个星期,接着便去了洪都拉斯的港市特鲁希略。不到一年,传来妻子病危的消息,他于1897年1月23日回到奥斯汀。妻子死后,他接受审判,因为挪用公款与潜逃罪被判五年监禁。这已经算是最轻的判决了。虽然波特一直声称自己无罪,也有许多人相信如此。但是看来他确实为了维持《滚石》的出版挪用了银行的一些款项。至于他的出逃更是无可否认的。”(据1982年“Dictionary of Literary Biography”中Kent Bales所写条目)
  按说,五千元仅仅相当于小职员五十个月的工资,实在不能算多。当时银行管理混乱,挪用是常有的事。如果波特不出走,应该有希望得到从轻发落的。不过倘若那样,波特先生便会成为众多为还债而苦度余生的小人物中的一个,而美国文学史上就不会有一个叫欧·亨利的写小人物幽默作家了。
  威廉的初次得以在全国性大刊物上公开发表的作品是一篇叫《拉伐峡谷的奇迹》,是他在开庭前投出去的。等到1898年9月18日登出时,他已经被关进监狱了。这是惟一的一篇他用本名W.S.Poner发表的作品。他其它的作品都用笔名,笔名中用得最多的就是O Henry。这里需要提醒读者的是,按照他的最初想法,O的后面是并无表示缩写的那个符号“.”的。因此“O”多少表示有点儿惊叹的意思,仿佛一个人与某个叫亨利的人不期而遇,或是听他说了句奇怪的话、某个异想天开的故事,忍不住惊诧地叫了一声:“哦,亨利!”这大概就是我们的作家想要达到的效果了。
  关押威廉的地方是俄亥俄州立监狱(位于哥伦布市)。由于具有一定的医药知识,这个囚号为30664的犯人入狱后即被监狱医生选拔为助手,大夫下班后干脆由他来接诊。不久后,因为狱中的工作需要,在很赏识他的那位大夫的推荐下,他又当上了帮监狱长管账的簿记。他在狱中看到了许多命运不济的人,听说了许多悲惨的故事。至于他自己,基本上并未受到什么折磨,相反,还能抽出时间来读书与写作。但是,他始终未能从一种受屈辱的心理中摆脱出来,他还曾考虑过自杀。恐怕还是文学创作给了他一条精神上的出路。他先是将那篇《拉伐峡谷的奇迹》加以重写,改名为《一个下午的奇迹》,投给某家通俗文学刊物,得以发表。接着,在圣诞节即将来临时,他写了一篇应景作品《吹口哨的狄克的圣诞节袜子》,被销路很广的《麦克吕尔》杂志采用。这是他第一篇用“欧·亨利”为笔名发表的作品。他在狱中一共写了十四篇小说。可以说,从此时起,他正式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道路。
  威廉因为表现良好,服满三年零三个月即被提前释放。出狱后,他在社会上用的名字是“Syd Porter”,发表作品时则用笔名“O Henry”。波特在匹茨堡与岳父母和女儿一起住了一段短时期,于1902年春天在纽约定居了下来。他另又结过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