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第三节
围攻军队是不是要利用堡垒线来掩护自己呢?
反围攻军队在进攻的时候,是不是要等待围攻军队来进攻自己的战线呢?
要不要把军队分成两队,以其中一队从事围攻,而以第二队来掩护第一队,并把他们分别称之为“围攻军”和“监视军”呢?
这两个队伍相距多远呢?
罗马人、希腊人、十五和十六世纪的大统帅们,以及帕尔马公爵、斯品诺拉元帅、奥兰亲王、大康得、秋林元帅、卢森堡元帅、叶甫根尼亲王等,在围攻的时候,都利用堡垒线作掩护。但古人不能给我们作榜样,因为他们所用的武器跟现在用的是大不相同了。十五和十六世纪那些大统帅们的作战方式值得大加注意,但那时军队拥有的大炮不多,他们也不懂得使用榴弹炮。
某些不赞成建立任何堡垒线以及不赞成建筑土方工程,或者只赞成建筑极小规模土方工程的军人,向围攻军指挥官建议一开始就击溃敌军,借此获得对该地区的控制权。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极好的建议。但围攻可能持续几个月,敌人在紧要关头会重新派兵来搭救要塞,而围攻军队的统帅又可能希望不冒战斗的危险而占领要塞。在这种情况下,统帅该怎么办呢?
在敌军在场的条件下,从事围攻的军队其实力一方面应当足以进行围攻,同时又足以阻止敌援军前来支援。军事工程师们要求围攻军队比要塞守军实力强大六倍。如果要塞守军是一万人,反围攻军队是八万人,那么这就说明围攻军队需要十五万人。甚至即使把围攻军队减少到最低限度,即减少到比要塞守军只多三倍,究竟还是需要十二万人。如果围攻军队只有九万人,那么监视军就不会超过五万人,在这种情况下,后者就不能独立行动,它的驻地必须近到使围攻军队能在几小时以内赶来支援。如果围攻军队只有八万人,那么监视军就只能留四万人,在这种情况下,它就必须配置在围攻军附近,甚至要摆在战线后面。离开了围攻军队,它就会遭受极大的危险。
奉命进行围攻的各师团,围着要塞周围布置着。每师团围攻圆周的一部分。军队必须这样布置:一列正面朝向要塞,以防守军突围,另一列正面朝着野外,以便监视四周,防止所有企图偷进要塞的敌方信使、援军和车队。但为了更准确地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利用包围线和堡垒线。构筑这些工事总共需要好几天。沃班用作堡垒线的一号断面规定每长一法尺需土二点五立方法尺,而六号断面则需土十六立方法尺。六个人在八小时内能筑成一个断面的堡垒线一段,三个人在四小时内能筑成另一个断面的堡垒线一段。只有到敌人和要塞里面任何联络都不可能的时候,封锁才有保障,围攻军队才能高枕无忧。即使有一个三千人到一万二千人的支队,或一个两万五千人的军团(从反封锁军里拔出来的或从其他地点调来的)瞒过监视军,在拂晓时候出现,但在侦察好这些包围线和堡垒线以前、在收集好梢捆和土木工具以前,以及在作好其他一切必要准备以前,他们将被这些不能强越的包围线及堡垒线阻止住。但反封锁军队是不是能够在六、九、十二个小时内,避开监视军,出现在要塞面前呢?
在诸如此类的情况下,如果围攻军队不利用堡垒线作掩护,则要塞就会获得增援,兵站仓库和炮兵纵列会陷入险境,自己建筑的工事会受到破坏,就是监视军团赶来帮助,也为时已晚,解救灾难自然办不到。
由此可见,为了在不击退敌人①的条件下围攻要塞,就必须利用堡垒线掩护围攻。如果兵力很强——强到分出一个兵力等于守军四倍的军团去担任围攻,剩余的兵力还同反围攻军队一样多,那么它就可以离开要塞一站多路远。如果在分兵以后它的兵力弱于敌人,那么它就必须布置在距要塞五、六法里远的地方,以便围攻军团能够在一夜之间前往援助。最后,如果我们的围攻军团和监视军团的所有兵力同敌方反围攻军队的兵力相等,那就必须在要塞前面的包围线内或包围线附近,把全部兵力集中起来,尽可能地使出全力从事围攻。
①指敌反围攻军队。——译者
当围攻阿拉斯②时,西班牙军队有三万二千人(一万四千步兵、一万火枪兵和八千持矛兵)。它可以指靠它那一万火枪兵的火力,来防卫一条一万五千法尺长的战线。尽管如此,大公在秋林元帅目击下(秋林的营房离大公只有大炮射程远)围攻了五十八天,还剩下十八天去占领要塞。如果他不利用堡垒线掩护自己,那么他在要塞下面就一昼夜也呆不住。由于有堡垒线,所以大公能够在三十七天期间,继续围攻并轰炸要塞。
②阿拉斯属法国。——译者
1708年,叶甫根尼亲王在布尔贡德公爵军队目击下围攻里尔,因为没有堡垒线,他就什么也不能作。
1712年,他在维拉尔元帅军队面前围攻兰德累西。维拉尔元帅懂得不让这座法兰西屏障陷落的全部重要性。他几次走进堡垒线打算冲破它,但结果他认为不可能,叶甫根尼在维拉尔目击下放心继续围攻。围攻进行顺利,可是在维拉尔占领迭年后,战争的命运就改变了。叶甫根尼亲王经由斯卡尔普河获得自己所需的一切物资,并且把这些物资运到马尔兴(马尔兴是一座要塞,亲王的仓库建在那里)。从马尔兴到兵营可以利用有专门部队押送的大车队,每月一次或两次地运送军需品,以供应军队。可是亲王不这么办,他在马尔兴到兵营之间建筑了一条堡垒线,并因此修成了一条长七法里的有掩护的道路——士兵把这条道路叫做巴黎路。这样一来,线和路就一共长达十四或十五法里。因为线和路在迭年附近要越过些耳德河,所以亲王在这个地点配置了二十四营兵力,作为预备军,以掩护巴黎路,并借以遏阻伐郎兴的卫戍部队出击。这样,这支预备军队就被些耳德河把它同主力隔开了。不错,这个预备军也有堡垒线作掩护,可是堡垒线象巴黎路那条线一样,规模不大,防御力薄弱。大车队没有部队护送,每天从马尔兴开到兵营来。7月24日拂晓,维拉尔在离迭年一法里的地方,过些耳德河,架起两座浮桥,他没有遭遇抵抗就冲断了巴黎路的堡垒线——这条线没有什么防御力量,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障碍物。奥军预备队虽有堡垒线作掩护,但受法军全军攻击,结果被迫退到些耳德河,然后缴械投降。叶甫根尼亲王赶来救援,却无法救出隔在些耳德河彼岸的预备队,他只能作为一个闲散无事的旁观者,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这支部队全军覆灭。之后维拉尔立刻命令孟德斯孤元帅围攻马尔兴,而他本人则率领军队驻在些耳德河左岸,掩护围攻。叶甫根尼亲王只好迎战维拉尔,可是要办到这点,就必须渡过些耳德河。战局大为改观了。一天以前维拉尔还不得不强越兰德累西的堡垒线,而现在,叶甫根尼亲王在损失了二十四营预备军队以后,迫不得已要进攻左翼紧接伐郎兴并有河流作掩护的法国军队。过了四天,孟德斯孤拿下马尔兴,掳获了四千名俘虏,夺取了奥军所有的仓库。叶甫根尼只得中止围攻兰德累西。过了几个星期,维拉尔围攻杜厄。叶甫根尼驻军在离他的堡垒线有大炮射程那样远的地方,他认为堡垒线是难以攻克的,所以他离开了堡垒线。维拉尔由于没有包围线不得不放弃围攻。
叶甫根尼亲王在兰德累西附近犯了几个错误:
1)他希望光靠一道长长的、防卫力量薄弱的堡垒线,就可以不用部队护送大车队,每天同自己的仓库保持联络;
2)他把自己的预备队配置在些耳德河左岸,那里离自己的营地有三法里远,并且中间隔着一条河。
他应当这样办:第一,不要沿巴黎路建堡垒线,而应当满足于每月一次从马尔兴运来军需物资,但必须用可靠的护送队来保障大车队运输安全。第二,建筑靠得住的防御工事,预防迭年的河桥被敌人突然侵占,预备队应布置在些耳德河右岸,位于这些工事和自己的营地之间,以保护桥头工事。这样他自己固然能够及时援助预备队,而维拉尔也就不能沿些耳德河布防来掩护围攻马尔兴。
普鲁士国王①在围攻奥耳缪茨的时候,没有建筑包围线,因此这座要塞就能源源获得粮食和援兵,达乌恩的信使也能每周到达那里。
①腓特烈二世。——俄文版编者
秋林在围攻敦克尔克的时候,用堡垒线掩护自己,当反围攻军队在奥地利的唐胡安指挥下一占领邻近他营房的阵地时,他就向敌军发起攻击,并击败它。
如果约克公爵在1794年围攻敦克尔克的时候有巩固的堡垒线保障自己,那么他的监视军团就不会那样重视伊普尔的交通线,——用围攻军队来保持它就够了,何况他还控制着海面。
1797年普罗维腊将军和哥坚措列恩将军前往曼图亚,企图解这座要塞之围(当时维尔姆泽元帅被围在要塞里),他们被掩护圣若尔日郊区的堡垒线所阻,因而使拿破仑来得及从里沃利赶来,打破他们的计谋,迫使他们率领全军投降。
应不应该等待堡垒线外反封锁军队进攻呢?费基尔说:决不应等待堡垒线外的敌人进攻,自己应当越过这条线去进攻敌人。他引述阿拉斯附近和都灵附近的军事行动来证明这点。可是,阿拉斯附近的围攻军队是在秋林元帅目击下,连续围攻了三十八天,因此他们有三十八天时间来夺取城市。叶甫根尼亲王被迫绕过所有掩护围攻的堡垒线,进攻忽视建筑这种工事的拉费耳亚德公爵的法军右翼。这就证明,大统帅是怎样高度地重视堡垒线所构成的障碍物。
如果把所有进攻堡垒线的一切不成功的战例,以及把所有在堡垒线掩护下或在反封锁军队(他们经过侦察得出堡垒线不可攻克的结论后因而离开了)目击下进行围攻的一切成功的战例,都逐一列举出来,那么对于堡垒线的重要性就能作出全面的估价:堡垒线乃是武装力量的补充泉源和不能忽视的防御屏障。
不应当拒绝等待堡垒线外的敌人,因为军事中没有绝对的规则。能不能全部或部分地借助灌满水的壕沟、淹水地段、河流、森林,来掩护你们的战线呢?你们可不可以在步兵和炮兵方面胜过敌人,而在骑兵方面弱于敌人呢?你们的军队可不可以在人数方面和勇敢精神方面胜过反围攻军队,而在战斗经验以及野外行军的能力方面次于敌人呢?你们是否设想过:在所有诸如此类的情况下,是应当撤除包围,放弃差不多业已进行到圆满结局的事业呢,还是带领自己的勇敢的、但不宜于机动的士兵,到战场上去与人数众多、素质精良的敌骑兵撕杀而送死呢?不承认堡垒线有好处和老是拒绝工程师给予任何技术协助的人,就会丧失这种有益无害的而且常常是必不可少的辅助设施。
但有些人说:
1)驻在堡垒线后面的军队行动受限制,而驻在野外则能迅速行动;
2)夜晚总是有利于控制旷野的敌人进攻;
3)敌人能选择任何一点展开主攻;
4)它能够毫无恐惧地不要掩护地设法应付一切;
5)敌人的攻击如果顺利,就能够把围攻军队分成两部分,使他们不能会合,迫使他们退却,并放弃营房及战线;因为要塞和堡垒线之间地面狭窄,他们不能在这里重新整队。
6)在堡垒线外等候敌人的军队,差不多总是可能全线受到攻击,它的两个侧翼没有一个有保障,并且它不能击退占领这道堡垒线的敌人。
可是,难道不能避免这一切不便的条件,来布置营房、堡垒线和野战工事吗?这就是说,难道不能做到以下各点吗?
1)使军队行动自由不受牵制。
2)使夜袭变为对敌人本身有害。
3)无论敌人在哪儿发动进攻,都能予以迎击。
4)使军队有可能转取攻势,促使敌军耽心自己营房里那些没有掩护的地方。
5)使军队在战线即使有一点被突破的情况下,尽管营房纵深不太深,也并不因此引起混乱,不丧失营房,不丧失辎重库,不丧失继续围攻和重新整队的可能性。
6)最后,使军队在被敌人冲破的地方,能够重新把队伍整成战斗队形,掩护侧翼,并进攻还来不及巩固自己阵地的敌人。
问题是能够解决的。但野战筑城规则需要作颇大的修改。这个重要的军事艺术部门自古以来一点也没有进步,现在甚至比二千年前还退步了。必须鼓励军事工程师们积极改进它,把它提高到和其他军事艺术一般高的水平。毫无疑问,在自己办公室里按照教条来评论它、指责它和否定它①是轻而易举的,何况这种见解还能迎合部队里那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流行心理。军官也好,士兵也好,他们勉强拿起镐铲总是不加思索地嘟哝着说:“野战工事害多利少,不应当构筑它。胜利属于前进、攻击和善于机动的人。不应当作工事,难道不作这个,战争还不够使人疲倦吗?……”这些说法是可以赞许的,可是毕竟不值得重视。
①指包围线。——俄文版编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