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之作,常常读了前面就知道后面,稍露端倪,便见结局;作者唯恐读者弄不清楚,就不留余地,全盘托出,这类文章,读之不假思索,给人的印象,大抵只能是索然无味。艺术的妙绝,常在其委婉含蓄。它要求作者把思想感情表达得深沉细腻,运用各种旁敲侧击、寓意双关的笔法,收到含而不露,弦外流音的效果。所谓曲折含蓄法就是把深意隐含于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之中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言有尽而意无穷”,苏东坡的话道出了委婉含蓄的真谛。含蓄的方式有以下四种:一、藏情于叙。是指通过叙述事件来抒发感情,即寓情于事,使感情从具体的事件叙述中自然流露出来,从而感染读者。这种渗透感情的叙述,读者品味起来就更觉真诚、可亲。
二、藏情于物。是指通过写物来抒发感情。在描绘动态和静态的物体时,不只反映事物的状态特点,而且把内心世界的爱憎好恶的情感交融于物体中表露出来。咏物诗和托物言志类的文章多采用这种手法。
三、藏情于景。我们常有这样的感受,感情的火山爆发了,不可遏止,但赤裸裸地表露出来又太直白,希望它能使读者回味无穷,于是就把它藏于山水草木之中,把无形的情思化为有形的景物。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作者对荷塘与月色的描写,虽未提到一个情字,却又无处不隐隐透露着作者热爱美好的大自然的感情。
四、藏情于理。理中含情,可以使情具有深度和厚度,又可以使理闪烁出充满个性色彩的情思拨动人的心弦。林觉民的《与妻书》可谓情理交融,烈士将对爱妻之深情藏于“勇于就死”之理中,催人泪下。
当然,讲含蓄不应把它与率直对立起来。含蓄不是隐晦的同义词,含蓄不是含糊,而是虽未直接说出,但可以给人以启迪和深思。含蓄是能够让人心领神会,决不至于发生歧义。
例文1
天津考生
下雪了,一片片的雪花纷纷飘落,我站在窗前,随着舞动的雪花,我的心也随之飘动……
雪,它独在这冰天雪地中驰聘,以冰冷严酷示人,动植物都会销声匿迹,只有一阵阵呼啸的寒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我想,除了这一片片的“梨花”外,再不会有什么生机了吧。这冰雪俨然是冬的主宰。
……忽然,眼前的一片白雪地中闪露出点点红色,仔细一看,原来是梅。在这冰天雪地之中,也只有它,那么耀眼,在众芳摇落的世界里独自绽放,回旋于冰天雪地之中。她无意争春,只在这寒冰中独自生存,那恬淡清雅的气质岂不是更具神韵吗?“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她不怕风雪的侵袭,毅然挺立在这风雪之中,难怪人们都说:“不是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原来,她是以神韵主宰了冬。
一滴,两滴,远处房檐下雪融化成了一滴水珠,水珠又凝结成一根根冰柱,使雪有了一种延续与升化,更具力量。原来这冰雪仍是冬天中的强者。
……这风雪又使我想起了另一幅画面:破旧的房子,昏暗的灯光,寒风吹得桌上的书哗哗作响,一位书生映着这灯光、雪色,伏案读书。一时间,我突然觉得,鸿鹄之志、求知之心不是比寒冰更坚硬吗?
……呼啸的寒风,鹅毛般的大雪,脚下松动的冰块和不可测的深渊,一步,又一步……这是红军过雪山的一幕。他们凭着这绝无仅有的意志硬是在这雪山之中踏出了一条神奇的足迹,而正是因为这万里长征的钢铁意志才有了我们民族的新生和独立。原来人不惧风雪,不惧严寒的坚强意志,也是冬的主宰。
雪,它美丽纯洁却带来了寒冷,而冰是雪的升华,它以力而成为冬的主宰;而梅以她绝无仅有的神韵主宰了整个冬的神韵;而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严寒,成了冬的主宰。谁才是这冬的主宰?答案是丰富的,他们都可以是,只不过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主宰着冬。
六角形的小雪花还在一片片地飘着,我的心也随之飘向了远方……
简评: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了五幅生动的画面:寒冬飞雪、雪中红梅、冬日冰雪、寒窗苦读、红军爬雪山。雪带来寒冷,冰充满力量,梅独具神韵,而人则战胜严寒,究竟谁才是冬的主宰?正如作者文中所言:“他们都可以是,只不过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主宰着冬。”文章语言意味深长,读来回味无穷。
例文2
湖南考生
很久很久以前,也许在我的生命之树发芽的时候,我的生命之神就告诉我,我是一只火凤凰。那时幼稚的心灵无法渗透凤凰的含义,长大了也是。
去年的今日,我梦中的七彩虹在我还没来得及触摸时就消失了,无影无踪,无声无息,留下的是黑暗的世界,凄凄惨惨。我无法走出这黑暗的原野,灰色脆弱的心灵一触即碎,也许我的心像玻璃……不,是冰块做的。
茫然地、茫然地驻立,看着四周黑茫茫的一切,我绝望了,心里竟萌发了死亡的种子。昏昏沉沉的我不知怎么掉入了梦的山谷,生命之神像天使一样降落在我的面前,我们促膝而坐,他说要给我一份礼物。解开漂亮的彩带,里面是一个故事匣,故事像玫瑰的清香飘进我心灵的深处:有一个人他很孤独,很沮丧,很烦恼,认为世界上再没有什么人比他更倒霉了。上帝对他太残忍了,有一天,上帝带他到了一个陵园,上帝告诉他,只有在这里休息的人是没有任何烦恼的人……
我从梦中惊醒,我应不应该这样?望了望勤劳的土地和有些龙钟的大山,我不禁泪水涌流……
亲爱的土地和大山,是他们哺育了我这弱不禁风的生命小树。难道你没看见土地因我而贫乏,大山因我而越显危危,难道……足够了,无需再说什么……我选择了再次寻找七月彩虹。
土地为我补足了干粮,青山为我指明了方向,我踏上了重征的道路。
生命之神告诉我,我是一只火凤凰,必须经过烈火的洗礼才能重生,才能实现自己的彩虹梦。于是今年的今日,我踏入了烈火的山谷。
我释放了一年来积累的能量,将自己冰做的心融化,将我的羽毛烧化,将一切投入熊熊烈火之中,我即刻燃烧起来了。
火凤凰重生了,我像快乐的风旋转直到云霄,那七色的彩虹就在我的脚下。我的泪像雨柱,任何的言辞歌唱都无法表达我此刻的心情,我尽情的飞舞,尽情的欢唱,我要让大地和青山知道这就是我——凤凰的选择。
简评:这篇作文最大成功之处在于营造了深远、含蓄的意境。作者先让景物染上自己落榜后的迷茫、绝望的色彩,再辅以“我是一只火凤凰,必须经过烈火的洗礼才能重生,才能实现自己的彩虹梦”的点化,使全文像一枚橄榄,回味深长,发人深省。
例文3
重庆考生
渴望到漠北,于长城的断壁残垣上,于呼啸的狂暴疾风中,于天广地阔的世界里,于我的心如天空般明澈时,用心的耳朵,听一首歌——
日篇
上古那个执著的背影,还在向着太阳奔着、跑着、追着。最后,那个疲惫而满足的勇士渴死在阳谷里——为了追逐光和热啊!我怀念夸父。为了追逐光和热,人往往会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寂寞地生,还不如轰轰烈烈地死!倘若我有一双翅,我选择作人间的鹰,或雄健或苍老,我要向着那个热辣辣的大球振动我的翅,在我眼前一阵光,身体一阵热的时候,留给世人一个永恒的叹息!
月篇
莱茵河畔的那所房子里的琴声如此悠扬,至今仍在回荡,月光洁白而温软,柔柔地躺下来,组成了盲姑娘一生中最美妙的景象——为了那份渴盼与期待啊!我欣赏贝多芬。为了一份渴盼与期待,人往往会付出许多,付出是可敬的,人能在播种付出后,收获许多感动与快乐。倘若我有一双锐眼,我选择作人间的鹰,或踞于山巅或盘旋长空,搜寻世间一切的美好,在我化成一块巨石的时候,在我变成一片云彩的时候,留下一个永恒的旋律!
星篇
村里有个能干的寡妇,儿子没考上大学,寡妇想让儿子再复读,走出穷山沟。儿子不愿意,寡妇便骂儿子,说他不是亲生的,没出息。连夜,儿子负气走了,星空下,他留给门口的母亲一个最后的背影。多年后,儿子回来,村里一老大娘骂他:“不孝的东西,你娘当年为了生你差点死去……”西装革履的他在那长满了青草的坟前长跪不起。我敬佩这位母亲。倘我有一张喙,我选择作人间的鹰,我要把妈妈的爱铭刻在星星上,在我的喙流血殆尽时我会感到欣慰。因为,爱会成为亘古的主题!
还有,还有,城在述,风在说,我听见好多声音在唱各自的歌,他们告诉我,面对生活,这就是我的选择,不变的选择!
简评:这是一篇颇具象征意味的抒情散文,作者用“鹰”、“日”、“月”“星”等自然界的事物来含蓄而深沉地象征人们对真、善、美的选择这一深刻哲理,意境深远,隽永悠长。三部分从不同角度形象地诠释人们在选择时对真理的执著追求,对美好情感的热切期待。
例文4
安徽考生
(一)刺痛
远观煞是可爱的绿色小手掌上却无端布满密密麻麻灰色的刺。自从小时候与它的一次“亲切”握手之后,我很是讨厌它——浑身是刺的仙人掌。我厌恶它的情感并未能阻止它的生长,没几年的工夫,它占据了花坛里大片的空间。
一个冬季的傍晚,夕阳如血,我无聊地在屋中徘徊。就在拉窗帘的瞬间,我发现了那些绿色的手掌小心翼翼地托起了一朵玉盏似的花,残阳在花瓣上颤动着抖下金色,宛如美人羞涩的面庞。
自此,我知道我错怪了它。
现实中也有许多像仙人掌般忠诚的朋友。也许我们会因为他们的几句真话刺痛了感情,就疏远了他们;而他们会在我们黄昏般孤寂的日子里捧上甜美如花的友情。
——爱身边每一位仙人掌般的人。
(二)紫色的梦
初见曼佗罗,周围洋溢着一片片紫色的浪漫的羽幔,我在这轻如薄纱的紫色的梦里沉醉了,恍若头顶上旋舞着一只只淡紫的精灵,在幽深的林间穿梭漫舞。
在迷蒙的醉态中,我渐渐眩晕,额上被一阵阵的痛楚包围了起来。这是怎么一回事?我看到了紫色精灵惨白的笑。
事后,我才知道,只因为那迷人的外表,我便迷惑了,糊里糊涂地把情感交给了它,竟然不知那剧毒的气息就要吞噬了我。
我又一次地错了,因为感情用事。
我也见过许多和曼佗罗同属一科的人。我也曾因为撩不开他们外表上罩着的轻纱,轻易地信任而跟随他们,然后才知道他们是森林里色彩斑斓的毒蘑菇。
——哦!远离这些曼佗罗似的人。
(三)自然的启示
天空中瑰丽的流云,山间清妙的虫唱,夜阑的月白风清……人间似是完美的,因为我全身心地热爱它们,用火一般的生命激情。
然而生命也赐予我雪亮的眼睛,让我拨开感情的迷雾,辨明事物的美丑与真假,在我心中绽放清净如莲的生命花。
简评:这是一篇具有委婉含蓄风格的散文,主体部分运用寓言的形式,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深沉细腻,最后一节简洁明快,揭示了要“拨开感情的迷雾,辩明事物的美丑与真假”的道理。行文的沉稳老练和语言调遣的得心应手,显示该生较高的文学素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