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作文和传统的供材料作文都是先提供一则材料,然后以材料为触发点,写一篇高考作文。那么,对待这则材料,两种作文形式有什么区别呢?一般而言,传统的供料作文必须使用所给材料,行文的主旨必须与所供材料吻合。它的思维方式局限于:概引材料,亮明观点,举例论证,总结回应。而话题作文则不同,它强调的是行文与材料有关,可明扣主旨,也可暗扣主旨;可运用材料,也可完全舍弃。因此,这是一种开放式的写作,能多角度、全方位地检测考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考场上,万一自己的思路打不开,那么在话题作文中怎样巧妙利用这则材料呢?纵观近几年各地的满分作文,将材料交融到作文中的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放在开头作引子。开篇引出材料后,应用三言两语对材料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得出中心论点,如2003年高考作文《莫让感情迷了是非的眼》是这样开头的:“儿子与邻居说了相同的话,富人却持截然相反的态度,寓言中的‘富人’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影子。是非的天平,需要理智的手去摆布,莫让感情的砝码左右了你的判断。”
二、放在句中作论据。论证过程中可随时把材料作为论据和论证使用。如2003年江苏考生的作文《天平和七弦琴》在文中这样引述:“如果仅以感情的亲疏远近来下结论,大多数情况下会得出错误的判断,正如《韩非子》中那个宋国的富人,他的儿子与老人说的都是相同的话,而他却听凭感情的亲疏远近得出不同的结论,这当然是没有道理的。”
三、大胆改写或续写材料。它一般适合于记叙类材料,如2002年高考作文,《丢弃“诚信”之后》、《“诚信”漂流记》都采用了熟知的记叙文续写方式,围绕“诚信”丢弃后的情形展开充分而合理的想像,从不同的方面,深刻提示了没有诚信就不会快乐这一主旨。2003年作文《一场特殊的审判》同样运用了此法,它以富人被偷后状告邻居为主要情节,借儿子之口道出真相,点明寓意,构思巧妙,别致。
例文1
年轻人抛掉了“诚信”后,平安地渡过了难关。又经过一段时间的航行,船开进了一个叫“快乐岛”的港口。年轻人上了岸,想在“快乐岛”上寻找快乐。他走进了一家房地产公司,想买一幢房子定居下来,于是他打开“金钱”的背囊。接待他的工作人员看了看里面成捆的纸钞说:“对不起,您的纸币在我们岛上无法流通,如果您有”诚信“的话,我们可以先把房子借给您。”然而“诚信”早被年轻人丢进了海里。于是他又去了银行,想兑换岛上的纸币。“您的纸币我们没有见过。”银行的服务人员笑眯眯地说,“请问您是否有‘诚信’?如果有的话,我们可以破例为您兑换。”年轻人无奈地摇摇头,走出了银行。“难道我在快乐岛上无法生活?”他想,“不,我还有其它五个背囊,我可以靠它们去寻求快乐!”
下定决心后,年轻人来到一家正在招聘人才的大公司。他自信地在主考官面前出示了“健康”、“才学”、“机敏”和“荣誉”四个鼓鼓的背囊,主考官也非常满意这些。“那么,请问你有没有‘诚信’呢?”最后,主考官问了这样一个问题。“这很重要吗?”年轻人不解地问。“当然。”主考官认真地说,“在快乐岛上,诚信是最宝贵的财富。”年轻人只好离开了这家公司。“也许我不适合生活在这个岛上。”年轻人心想,“还是离开这里吧。”他又向来时的港口走去。忽然,迎面走过来一个美丽的女孩,也是那样的清纯可爱,年轻人不禁对她一见钟情。他走到女孩面前,问她是否愿意和自己交个朋友,并打开了除“金钱”外的其它五个背囊。“你有‘诚信’吗?”女孩微笑着问道。“没有。”年轻人说,“不过,这五个背囊已经足以弥补我缺少的‘诚信’了。”女孩摇摇头:“你错了,虽然你很英俊,也有才华和学识,但你如果没有诚信的话,就会成为一个不可靠的人。”女孩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年轻人更加垂头丧气……“年轻人,你怎么又回来了?”在港口,送年轻人来的艄公问他。年轻人苦恼地说:“在这个快乐岛上,干什么都得要‘诚信’,我待不下去了。”艄公拍了拍他的肩膀,意味深长地说:“年轻人,其实不管在哪里,‘诚信’都是必不可少的通行证。这个岛上,人人都有诚信,所以他们才过得快乐,这也是‘快乐岛’这个名字的由来,我说过‘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可你丢弃的,恰恰是最宝贵的东西呀!”
年轻人沉默了。他沉思了一会儿,忽然跳上了船,“开船吧,艄公。”他望着远方,坚持地说:“我要再去寻找回‘诚信’!”
简评:这篇满分作文采用大多数考生熟知的记叙文续写的方式,围绕“诚信”丢弃后的情形展开充分而合理的想像,通过三个场景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形象地说明:如果没有“诚信”,生活不会幸福,事业不会成功,爱情不会甜蜜,即使到快乐岛也不会得到快乐。这种巧妙利用话题材料续写的手法值得借鉴。
例文2
有这样一则关于选择的故事:一个登山者于探险途中遭遇暴风雪,想努力寻找一个避风口,却不想在寻找的过程中碰到一个冻僵的人,他对自己是否要救这个人作种种思量,最终决定选择救这个人。经过一番努力,他把这个人救醒了,于是两人搀扶着走出雪地。看到这个故事的最后一句,相信所有善良的人们都会长舒一口气,为那个选择救人的人,也为那个美好结局的实现。于是我偏偏转念一想:这个故事完全有可能有其他的结局。比如被救的人生还了,救人的人却不幸遇难了,或者更令人心颤的是,两人都因风雪肆虐找不到路口而被暴风雪淹没在茫茫雪原之上。一想到此,我的心便不再为故事的结局轻松了,相反却隐隐有一种沉重感。而且,我从这个故事和人们对这个故事的通常反应中清醒地看到,事情的结果往往会掩盖事物本身,好的结局让我们轻易就会忽视选择时的艰难。这种艰难正源自我们对选择可能带来的结果的不确定,更源于我们承担选择责任的勇气的缺乏。
世间万物,虽有规律,然而展现在人们眼前的往往是纷繁芜杂,变动不息。虽然身为万物之尊,人却依然生活在必然王国而非自由王国。因此人们经常是怀着一种对未来的忧惧,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进行选择的。而从某种意义上说,选择本身并非是为人们所重视的终极目标,而是为了获得某种人们所追求的道德价值或者希冀实现的结果。于是一向以理性自豪的人们沉迷于对各种可能性后果的精心计算,试图通过理性使自己免于选择失败后的痛苦。殊不知,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东西本身是无法计算的,也就难以做到对选择带来的结果的准确把握。从哈姆雷特对“生存还是毁灭”的追问到孟子对“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无奈可以看到,人类自古以来就深陷于选择的两难困境之中。而且,我们还可以看到,人在浩渺的宇宙中既然显得那样渺小,对自己所选择的结果很难预料,便使许多人在选择时不仅犹豫不决,而且饱受煎熬。于是有些不堪于选择之艰难的脆弱心灵便寄希望于天命,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冥冥上苍,以此来减除自己心灵的压迫。只是这种听天由命的做法虽然在表画上摆脱了选择的艰难,却依然要人自己来承担选择的结果,因而在本质上并未逃开选择本身。
除此以外,人们还往往在经受了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选择的痛苦之后,很自然地转向对确定性或必然性的向往。而事实是,万物是相克相生的,不确定性虽然使人们的选择变得艰难,但又是保证人们拥有选择自由的根本前提。试想,在一个充满确定性的世界里,人在选择时就能预料到选择的结果,而且不管人们如何选择,结果总是一成不变,就会使选择本身失去意义。因为在这样的世界里,一切都被确定性所决定,人们根本没有选择的自由,虽然他们没有了选择的艰难,但在深层意义上也等于失去了可贵的自由。这样没有选择自由的境况无异于一般的动物,它们没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只会完全服从所谓的千篇一律的确定性法则。
可见,不确定性对选择构成限制,却又使人们真正有了自由选择的空间,因此人们必须接受不确定性,也即面对选择的艰难。
而作出选择之后,人们对结果持有的恐惧忧虑就显得没有必要了,这个时候,需要的是坦然接受选择带来的各种可能性结果,这样人们才能最终实现不确定性所赋予选择的自由价值。因为勇于承担选择的责任,意味着人不再寄希望于那些超越人的意志的神灵,意味着人们不再妄想确定的结果,而是“反求诸己”,靠自己的努力使自由得以真正实现。于是对选择结果的承担不再成为一种束缚,反而成为人最终自由地成为“自己”的必需条件。因此选择之后,应该勇于担当。这些,都是关于选择的本质性探讨,我认为,它是最贴近心灵的部分。
简评:这篇作文的开篇用话题中的材料,充当了文章的引子,并由此对“心灵的选择”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入挖掘,从理性的高度探讨了“选择”与“选择结果”之间的联系,告诉人们:尽管选择之后的结果我们无从知晓,但在面临选择时仍然要勇于决断,选择之后要勇于承担。
例文3
山东考生
当我师弟韩非(别人为表示尊敬都叫他韩非子)来到我家的时候,我刚刚补好我家那堵被雨冲坏的墙。我给他说了“天雨墙坏”的事。然后我说你看我儿子够聪明吧,至于偷东西的人嘛,我怀疑就是我那位邻居干的。你们别嘲笑我,难道我说的话没道理吗?知道这个缺口的人除我之外就只有我儿子和这个邻居了,并且,知道可以利用这个缺口偷东西的只有我儿子和这个邻居。我儿子当然不会偷自己家的东西了,那么你说我不怀疑这个邻居怀疑谁?
其实我师弟韩非一开始也认为我是对的,只不过为了一个特殊的目的,我师弟断章取义地利用了我的话罢了。
我师弟韩非是被我邀来商议事情的,商议的中心议题是如何给我弄个一官半职。
我发现农商致富远不如当官致富来得快捷省力。
如何给我弄个一官半职呢,我师弟说这得看当权者需要什么了,他们需要什么,你就给他们什么,你就可以当官了——这条定理叫做你给他们“他们想要的”,他们给你“你想要的”。
他们——我们的国君和国相需要什么呢?除了金钱美女,他们就需要与他们有血缘关系的人了。只要与他们有血缘关系,即便是呆若木鸡,也是可以授官的。至于金钱美女,我这点家产怎么够呢?我一想到这些人的贪婪嘴脸就感到恶心。
我的师弟说他们需要这些,还需要一种叫做愚昧的东西。只要他们给你一点好处,你就对他们产生感情;有了感情你就认为他行事正确,你就会无端地拥护他们。他们就需要这样的人。
为了把我变成愚昧的人,我师弟就出门云游“宣讲”我的故事去了,当然是他自己加工了的那一段,也就是你们知道的后来被记述在他的专著《韩非子》里的那一段。为了照顾我子孙的脸面,我师弟还隐去了我的姓名;为了我的父母之邦的声誉,我师弟索性把我的国籍也改成了宋国。其实我是最讲究“尊尊亲亲”的迁居在赵国的鲁国人。
果然,我师弟出门之后不久,在集市上看到我的人,目光都变得怪怪的了;甚至还有人问我1+1是不是等于4.不到一个月,国相就派人来了,将我委任为赵国的晋阳令。
说来也怪,自从我接受了印玺符绶以后,就立刻觉得国相过去的行为可以理解了。什么驱逐廉颇啦,什么罢免李牧啦,全是应该的事。依葫芦画瓢,咱也将儿子、侄子、孙子、小舅子、车夫、马夫、伙夫以及伙夫的小姨子等,凡是与我有感情的人都委以重任。
晋阳本来是个很富庶的地方,被我治理没几年,便民不聊生了。不久,秦国来攻,我们便灭亡了。
后来我才知道我被师弟利用了。这小子从小就想一统天下,当他发现自己不具备一统天下的条件时,就将自己的思想传授给秦王嬴政,打算借秦王嬴政之手,替他完成心愿。
要一统天下,必先扫除障碍,壮大秦国。于是就用我这样的人来祸乱赵国,“以遗秦国”。当然,韩国是最先被遗给秦国的,你想,那是他韩非亲自动手祸乱的,还能不快吗?
别忙着嘲笑我们这些人,没有我们,秦国能一统天下吗?没有一统天下,历史能前进一大步吗?如此我们应该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人”才对。别嘲笑我们不知羞耻,不信你瞧,以后各代,效仿我们的人还多着呢。哪个朝代的更替、民族的衰亡,没有我们这些人的作用。只有我们,才是每个新生政权、新生国家的真正掘墓之人。
简评:这篇作文构思极为巧妙,充分利用“话题材料”,展开丰富的想像,构思了一篇情节曲折而又诙谐的故事。这故事不仅显示了作者丰厚的文化底蕴,而且告诉了我们“凭感情亲疏认知人”事关天下兴亡的道理。文章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叙事也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例文4
何谓“亲情”?即挚爱你的亲人朋友,何谓“明理”?即通晓事物的真理。在古儒的经典里,君子的修养正是由此入手的。所谓“孝悌,仁之本也”、“格物致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然而在那则《韩非子》的寓言里,我们看到了二者之间矛盾的一面。
说的是宋国一富人,墙被大雨淋坏。儿子与邻家老翁都提醒他小心失窃。果然,富人晚上丢东西了,于是他觉得是邻居偷的,而又很以为儿子聪明。我想:倘若是两个毫不相识的人提醒他,结果又会不一样吧。由此可知:感情的亲疏对人的判断,影响不可谓不大啊!
人非生而知之者,然而人生而有情。感情是构成人的重要元素。李密《陈情表》句句含情字字有泪,不仅当时打动了皇帝那颗威严而冷酷的心,而且也感动了无数后世读者。何以致此?不正是因为一个情字吗?“文为心声”,多少篇千古奇文,因其情真意切而流传后世啊,文学如此,艺术亦如此。艺术大师倘若没有激情——没有足以让观众共鸣的激情,那么大师则沦为工匠,艺术亦只剩技巧了。所以,人无时无刻不为感情而“呼吸”。这正为受感情所困扰埋下了伏笔。
当感情与真理并行不悖的时候,感情则成为激励人去奋斗的“催化剂”;可当感情与真理发生冲突的时候,却又如何呢?林觉民在《与妻书》里说:即是爱汝之心,使吾敢勇于扰死也。在这里情感升华了,困扰消失了。“爱汝之心”与“助天下人爱其所爱”合而化为一股浩然之气,足以惊天地泣鬼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可以说:林觉民的《与妻书》就是在面临情感与真理的冲突时最惊心动魄的答卷啊!
然而古儒的经典里,却不是这样看的。即使是孔子也会在《春秋》里违心曲笔。至于孔子以下,自不待言。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下,伦理也成了束缚的工具了。鲁迅怒斥封建礼教“吃人”,真可谓入木三分。在那样的伦理下,哪还有真理可言?柏拉图“背叛”先师,说:“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布鲁塔斯在刺入凯撒最后一剑时说,“不是我爱凯撒少,而是我爱罗马多。”当感情的亲疏与事物真理冲突时,他们是多可敬的言传身教!
简评:许多考生常慨叹作文无话可写,殊不知宝库就在眼前。本文的突出之处就在于:一是能敏捷地联想并充分利用本次话题材料,二是恰当地处理好了话题材料在文中的位置并衔接自然。当然,如果没有敏锐的大胆和灵活驾驭文字的功底,则要么不会利用材料,要么生硬嵌入文中,造成油水分离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