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游览江南名胜岳阳楼时,在它的墙壁上会看到这样一首诗:“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所作,诗名《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作者将这首诗赠送给当朝丞相张九龄,旨在要求做官,希望得到引荐。诗写得既含蓄又通俗,生动而又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堪称佳作。可是也有人认为这首诗的前四句和后四句格调不一致,因而说它不是好诗。这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里就不多谈了。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云梦泽的解释,历来注家都有不同说法。《唐诗鉴赏辞典》载:“云梦:水泽名。古代云梦二泽,长江之南为梦泽,长江之北为云泽,后淤积为陆地,并称为云梦泽,约为今洞庭湖北岸一带地区。”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注为:“古云梦泽范围很广,是现在湖北省东南部、湖南省北部一带低洼之地的总称。”如果读者查阅《辞海》或其他有关参考读物,也会发现它们对“云梦”的解释是多种多样的。
云梦泽的名称最早见于《左传》,《左传》有时称它为“云”有时称它为“梦”。《楚辞》有时称它为“梦”,有时称“云梦”。《战国策》、《吕氏春秋》、《淮南子》都称它为“云梦”。后世对它的说法很多:一说本有两处大泽,一处名“云”,一处叫“梦”,因为它们距离很近,故合称“云梦”;一说原是一处大泽,简称“云”或“梦”,全称则为“云梦”。一说云梦是县名,在湖北省中部偏东,原是汉代安陆县地,在西魏时,曾设置云梦县。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中国文学史》第一册载:“李白读了《子虚赋》,羡慕云梦的景色,就隐居在安陆(今湖北安陆县北)。”
由此可见,唐代诗人李白也认为云梦泽在安陆县。解放前出版的《王云五小字典》,记载得更为详细,但又是另一种说法:“云梦,县名,在湖南省,面积二千四百八十一平方市里,人口二十二万二千七百五十八人。”
此外,根据《汉书。地理志》记载,云梦泽在南郡华容县(今湖北省潜江县西南)的南面,一般认为它的范围并不大,也不包括洞庭湖。可是晋代以后的经学家将古云梦泽的范围越说越大,一般都把洞庭湖包括在内。上海电视台拍摄的电视片《洞庭湖》也沿袭此说,云:洞庭湖在战国时代是云梦泽的一部分,面积约四万平方公里。后来云梦泽逐渐干涸,成为现在这个模样……
为什么云梦泽会发生地名不固定、地点不明确、范围不肯定的情况呢?究其原因可能与汉代司马相如所作的《子虚赋》有关。《子虚赋》云:“臣闻楚有七泽,尝见其一……云梦者,方九百里”,“其东则有蕙圃:蘅兰芷若,芎䓖菖莆”,“其南则有平原广泽……登降陁靡,案衍坛曼,缘以大江,限以巫山”,“其西则有涌泉清池……有神龟蛟鼍、瑇瑁鳖鼋”,“其北则有阴林:其树梗楠豫章,桂椒木兰……”《子虚赋》将云梦泽描绘成范围极其广大、物产异常丰富的巨湖大泽。据《中国文学史》第一册载:此赋深受汉武帝的赞赏,汉武帝读了《子虚赋》后说:“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
后来他召见司马相如,并因此赐给他一个官职。从此,右云梦泽横跨长江南北、囊括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的说法,就广泛流传了,直至今天还有巨大的影响。例如1979年出版的《辞海》“云梦”条,其释义②云:“据今人考证,古籍中的‘云梦’并不专指以‘云梦’为名的泽薮,一般都泛指春秋战国时楚王的游猎区。此区大致包括整个江汉平原……南则春秋时兼有郢都以南的江南地,战国时改为限于江北。在这个区域内,也不全属于‘云梦’,错杂着许多已经开垦了的邑居聚落。”众所周知,郢都在今湖北江陵县,故上述也说明“云梦”曾经横跨长江南北。
云梦泽到底在哪里呢?它的范围究竟有多大呢?有不少人提出过这样的问题。再说,确定云梦泽的范围,对于研究江汉盆地、洞庭盆地的发育历史和水系变迁,开发利用地区的水资源和地下矿产资源,都有重要意义。为此,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蔡述明等人,曾经研究了湖北省近500 个大小湖泊及其资料,从地质地貌的角度,对云梦泽提出质疑。后来,他们又多次深入湖区实地踏勘,并对江汉- 洞庭平原大面积钻孔资料和湖泊成因类型进行研究,探讨了江汉平原河流阶地的分布规律以及鱼类区系组织和地理环境的一致性,结果正式发表论文,认为从第四纪(距今二三百万年)以来就不存在横跨长江南北的古云梦泽。这个新观点,受到了我国历史地理和地质地貌方面有关专家、教授的重视和支持,以伍献文教授为主任委员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对此给予很高的评价。北京、上海、南京、广州、武汉等地的一些科学家认为,这个新观点“依据可信,思维推论合理”,“与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结
果完全吻合“,”对今后统一对古云梦泽的认识将起决定性的作用“。综上所述,过去有云梦泽范围和地点之争,近来有云梦泽存在与否之议,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究竟如何?应该说至今仍是一个悬案,还是请历史地理学家及有关科学家共同来协商解决吧!
(吴其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