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荻:读唐诗的基本知识
|
先说平仄和押韵。 读唐诗首先要分别四声。即同一个音,按其高低长短,可以分别读成平、上、去、入四声。平声字即唐诗中的“平”,上、去、入三声总名为“仄”。 因为语音的变化,现在北京语音中已无入声,原有的入声字分别读成平(分阴平、阳平两种)、上、去三声,因此用北京语音无法念出唐诗中的入 声字,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辨别平仄的困难。不过根据一些规律,按照现在 的北京语音,还是可以辨识出古代的入声字的。能够辨别唐诗中各字的四声 后,平仄问题就会解决了。
韵母相同的字,叫做同韵字,如东、同、中、送、梦等。同韵字在诗中 可互押,叫做“押韵”。唐诗中常用的是“偶韵”,即二、四、六、八句押 韵,一、三句可押可不押。押平韵(即以平声字为韵)的较多,压仄韵的较 少。如押仄韵,还须分上、去、入三声。这里各举一例: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夜思》)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 这两首诗均是一、二、四句押韵。这些语音没有变化,用北京音朗诵可以感 觉出来。第一首用平韵。第二首用仄韵,再细究一下,则是仄韵中的上声韵
(晓、鸟、少均上声字)。
再讲对仗。 对仗是由汉字的特点产生的,是我国文学上特有的现象。
因为汉字有字、形、音、义(当然有少数例外)四个特点,所以容易找到成套有对应关系、成配偶的字和词,如天地、阴阳,青山、绿水,清风、 明月,穿花蝴蝶、点水蜻蜓┅┅。它们在诗中以对称形式出现。这就是“对 仗”。
对仗的原则一般要词类相同,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词义相关,即相同或相反,彼此有联系。例如: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这里面包括了不同的词类和不同的对法,你可以比较研究一下,如“云梦泽” “岳阳城”是地名,“庄生”“望帝”是人名,“蝶”“鹃”是动物名,“气” “波”“星”“月”是自然现象,均名词,“蒸”“撼”是动词,“故”“深” 是形容词,“三千”“二十”是数词┅┅。它们在词义上也有联系。
当然,对仗决不如此简单,细究起来,还有所谓虚对、实对、隔句对, 以及侧重在声音上的双声(两声母同)、叠韵(两韵母同)对等,这里无法 一一细说了。
再谈谈唐诗的体裁。 唐诗中有今体诗,古体诗两种。前者包括律诗、绝句,后者包括古诗、乐府。
律诗是到唐初才确立、定型的一种新兴诗体,它有严格的规律。 律诗每篇有定句(8 句),句有定字(七言七字,五言五字),不能任
意增减。它规定要用平韵,而且须要一韵到底,中途不能变。 在平仄上它有严格的规律。先说七律,它有两种固定格式:
1.平起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第一句不用韵,则第五、第七字对换一下,改成: 平平仄仄平平仄(后 7 句不变)
2.仄起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如第一句不用韵,则亦可仿上改成:
仄仄平平平仄仄(后 7 句不变) 在这格式中,第一、第三、第五三字限制较少,可以平仄互用,第二、第四、第六三字则必须严格遵守规律,绝对不得更动,第七字则受韵限制,也不能乱来。 按上格式,第二、四、六三字是错落的,如平起第一句为平、仄、平,第二句为仄、平、仄,第三句为仄、平、仄,第四句为平、仄、平。第五句至第八句又如此重复一次。构成两个音节单元。一句同于四句,二句同于三 句。五句又同于一句,六句又同于二句┅┅。
如以“A”表平仄平,“B”表仄平仄。则七律可以符号表示如下:
平起:第一句至第八句 ABBAABBA 仄起:第一句至第八句 BAABBAAB
这种排列是很有规律的。现各举一诗为例:(字下加“。”示平,加“·”示仄)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海内风尘诸弟隔, 天涯涕泪一身遥。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杜甫《野望》)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第一首平起,第二首仄起。可以看出,它们每句的第二、四、六、七四字是 完全合乎规律的,第一、三、五字在个别处有改动,但大致上还是合规律。
至于五律,则截去七律前二字即是,平仄规律与七律完全相同,即平仄、 仄平相互错落,这里也举两例: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马戴《灞上秋居》)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间,平海夕漫漫。
(孟浩然《早寒有怀》)
试检验它们的第二、四、五三字,也都是合乎规律的。 律诗的首联和末联一般不对仗,颔联和颈联(第二、第三联)则必须对
仗,如上四诗都是。但也有例外,如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 绕东城”,首联对仗。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 下襄阳向洛阳”末联对仗。但这样的情况不多。
以上是律诗的大致特点。 还有一种排律,平仄规律如律诗,但句数不限,可 12、16、20┅┅ 唯必须是双数。 绝句大部分在平仄规律上同于律诗,但只四句,每句字数一定(五言五字,七言七字),因此相当于律诗的一半。如: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李端《听筝》)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枫桥夜泊》) 这种绝句谓之律绝。还有少部分不合,或平仄无严格规律的,称为拗体绝句 和古体绝句。这里也不一一举例了。
绝句可对,可不对。如前二首就未对。但也有对前二句,后二句,或四句全对者。如: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前两句对)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后两句对) 岁岁金河复五关,朝朝马策兴万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柳中庸《征人怨》,四句均对)
至于古诗则有较大的自由,句数不限,少则 4 句、6 句,多可至 18、20┅┅ 句。如杜甫的“佳人”就有 24 句,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有 45 句。每 句字数有伸缩性,不似律绝诗那样严格,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七言古诗, 句子基本上是 7 个字,但也有 4 字句(“列缺霹雳”),5 字句(“湖月照 我影”),6 字句(“云青青兮欲雨”),还有 9 字一句的(“安能摧眉折 腰事权贵”)。
在用韵方面,古诗可平可仄,中途可以换韵,甚至换八九次,十几次均 可。在平仄上,古诗虽然也大致错落相间,但无律诗那样明确的规律。这里 举一例: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李白《春思》)
最后谈谈乐府。乐府本来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采集诗歌的机关,后来把这 种采来的民间诗歌和文人拟作的作品也叫乐府,实际上也可看作一种古诗, 但与上述古诗略有不同的是在内容方面。大致古诗侧重抒个人之情,而乐府则多为关涉时事,议评朝政之作。如白居易的“新乐府”。
(原载《读书月报》1957 年第 12 期)
|
|